尹思泉 - 香穀先生

學者,詩人,書畫家,一級美術師。職業認證網球教練。現任“北美中紅書院”主席,”中華文化交流大使“等職。號白水道人,老泉,畫泉(多用於畫款),西邑翁...
個人資料
尹思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意境-中國畫的靈魂

(2018-03-22 18:47:51) 下一個

 

來源:壹號收藏 www1shoucangcom

明 沈周 《落花詩意圖》

 

蘇軾曾在《東坡誌林》中說,

“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

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對王維的詩藝意境作了很好的總結。

其中的“畫中有詩”,

可謂是意境在藝術中的最好呈現!

 

意境,是畫家采用藝術手法營造出來的一種境界,是形與神、虛與實、動與靜、有與無的和諧統一,也是理想與現實的妙合。意境美是中國畫的核心所在,是中國畫的精髓,是中國畫的靈魂。

 

南宋 馬遠《竹澗焚香圖》

 

前段時間,央美中國畫學院的考題“玩出新高度”——首次增加了詩歌創作,要求考生自作詠春七絕一首,平添了不少“知古”的味道。

 

美院藝考閱卷現場

 

其實,去年杭州中國美院就已將古詩詞引入考題,要求考生根據唐代詩人劉長卿《尋南溪常道士》這首詩完成一幅主題畫創作。希望通過對“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倡導,加強對考生人文藝術內涵的考查。

 

其實,一個好的命題有時能成就一幅絕世好畫。不信?來宋朝徽宗年間看看!

 

 

朝政理得不怎麽樣的趙佶,不僅是位才華橫溢的書畫家,創建並主管了世界上最早的國家級畫院——宣和畫院,同時,也是一位評判行家和命題高手。考試內容摘古人詩句為題,要求考生畫出詩句的意境,構思巧妙,不落俗套,做到筆意俱全。

 

一起來看看當時出現過什麽樣的滿分答案!

 

 

 

“深山藏古寺”著意在“藏”字上做文章,給人以“畫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享受。“善藏者,未始不露,善露者未始不藏”,繪畫講究藏得自然,藏得巧妙,藏得有詩情畫意的意境。

 

得滿分的那位高明的畫家,根本就沒有畫廟。隻畫了深山陰穀中的一條石徑,盡頭有個和尚在挑水,大樹掩沒不知寺院在何處?就是這樣一幅畫,最後獲得了徽宗的好評並奪了魁。

 

 

畫家獨具匠心,他的畫麵是:一個落日近黃昏的夏天,遊玩了一天的官人帶著女伴騎著馬回歸鄉裏,馬兒疾馳,馬蹄高舉,幾隻蝴蝶追逐著馬蹄蹁躚飛舞。 蝴蝶追逐馬蹄,使人一下子就想到那是因為馬蹄踏花泛起一股香味的緣故,考題中的涵義非常巧妙的被帶了出來,含蓄又有意境。

 

 

有一個應試者叫李唐(後來成為南宋大畫師),他隻畫了一座小橋,橋邊畫了一大片竹林,林中挑出一個酒招子,上寫一個“酒”字。這個“鎖”字就是要畫家在“藏”的構思上下功夫,而李唐的畫恰恰表現了“藏”。將酒店“藏”於竹林之中,隻露一招兒,其趣在半含半露之中。這種“露其要處而隱其全”的藝術手法使宋徽宗大為讚賞。

 

 

 

  這道題取自“嫩綠枝頭紅一點,惱人春色不須多”的詩句,不出意料,很多考試就是直接在綠葉上畫了朵紅花,或是一叢綠葉中露出朵紅花。但有位畫家畫了綠樹中裏一個亭閣,一位仕女正倚欄而立,她嬌豔的櫻桃小口在一片綠的畫麵中顯得明豔照人。不用說,這位畫家憑借這一巧思脫穎而出。

 

 

 

奪魁者畫了一船夫臥於船尾,橫一孤笛,從流飄蕩,任意東西。很顯然,奪魁者的成功之處在於突破了常規思維定勢的束縛,運用反向思維,立意構圖,即以沒有渡客來對比出寒江曠野中船夫的悠閑孤寂,從而切中了詩句中“無人”的真正含義。

 

 

 

以為北宋的畫家個個都是“風花雪月”,純粹的文藝範,那就錯了。這一考題的奪魁者王道亨畫蘇武牧羊假寐,夢回故鄉的情景。蘇武在異國的冰天雪地中,正在打瞌睡,睡夢中一定是千萬裏遠的家鄉,一幅清冷、淒涼、愁慘的氣氛,令人觸目傷懷。這幅畫好像也預言了徽宗本人的命運,在被金兵囚禁期間,徽宗受盡精神折磨,“家山回首三千裏,目斷山南無雁飛”,這一句算是真正體會這幅圖的真正境界了。

 

王希孟《千裏江山》(局部)

 

  從這些故事中我們可以感覺到,宋徽宗看重的是想象力和含蓄的意境,希望應試畫家所作不但需要切合試題,更要另辟蹊徑,構思巧妙。在這樣的選拔和教育製度之下,李唐、王希孟等一批畫家畫史留名。

 

 
 
 
 
 

曆代名家作品的意境之美

 
 
 
 
 

禪僧畫家 牧溪《蓮鳥圖》

 

中國畫強調的“意境”,實際上是禪宗極大地推動社會審美層次發展的結果,“意境”和“禪境”在本質上有著一致性。

 

何為“禪境”?正如青原惟信禪師所說:“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之時,有個入口,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然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局部

 

這種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統一的狀態,便是禪宗追求的最高境界。意境生成的三個階段,實際上也是禪境產生的三個階段。

 

【五代】


 

荊浩 《雪景山水圖》

 

把意境說得最精辟的,要推五代時期鄴都青蓮寺僧大愚向荊浩索畫的詩了:

 

六幅故牢建,知君筆意蹤;

不求幹澗水,止要兩株鬆。

樹下留磐石,天邊縱遠峰;

近岩幽濕處,惟借墨煙濃。

 

 荊浩《 匡廬圖 》 

 

荊浩畫好畫後也做了一詩回答他:

 

恣意縱橫掃,峰巒次第成;

筆尖寒樹瘦,墨淡野煙清。

崖石噴泉窄,山根到水平;

禪房時一展,兼稱可空情。

 


荊浩 《山水中堂》

 

這首詩的含義卻不同了,它的意思是偏重筆情墨趣一方麵的。可知有了意境也需要筆墨來表現和加工。沒有筆墨的情趣,盡管你有好的意境也很難具有逗人愛戀的魅力。

 

【唐代】


 

王維《江幹雪霽圖卷》(局部)

 

在中唐,王維用破墨表現山水,追求一種幽靜、淡泊、空寂、玄遠的意境,後被推崇為“文人畫鼻祖”。他對中國畫的意境追求立足於詩畫的結合上,以詩入畫。他的詩畫之境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禪宗之境”。

 

 

《輞川圖》

 

王維《雪溪圖》

 

【宋代】


 

到了宋代,王維的詩畫結合在蘇軾那裏又進一步得到發揮。蘇軾提倡天真自然,對畫論的貢獻很大。他與同時代的黃庭堅都和禪師交往甚密,其觀點也與禪宗“本自天然不雕琢”的觀點極為契合。 

 

蘇軾《枯木怪石圖》

 

宋代馬遠的《寒江獨釣圖》:浩渺大江中漂來一葉扁舟,一人在船頭垂釣,巧妙地以大片空白突出了江水的遼闊和釣者的悠閑。畫中小舟與大江的對照,虛與實的襯托,使人感到一種“清空寥曠,煙波浩渺”的意境。

 

馬遠《寒江獨釣》

 

馬遠的其他山水畫,同樣也無不在將中國畫的意境表現到底。

 
馬遠《踏歌圖》
 

馬遠《對月圖》

 

馬遠《鬆月圖》


馬遠《舉杯玩月圖》

 


馬遠《歲寒三友圖》

 


馬遠《梅花書屋》

 

宋代郭熙的“畫是有形詩”和明代董其昌所謂畫中詞意等論說,盡管曆來對意境從字麵上有不同的解釋,但從實際作品的分析和感受上來說,一般都是把意境指作具有空間境象。

郭熙《窠石平遠圖》

北宋 郭熙《早春圖》

 

範寬深入山川,長居華山、終南山等山林之中,並對景造意,將崇山峻嶺的雄強氣勢和老樹密林的荒寒景色生動地現於筆下,創造了中國山水畫的高峰。其山水畫構圖的複雜與高妙、意境的深遠與神秘、山水的氣魄與氣勢、通篇的氣韻、用筆的古樸與骨氣均達到了後人很難超越的境界。

 

北宋 範寬《溪山行旅圖》

 

北宋 範寬《臨流獨坐圖》

 

北宋 範寬《雪景寒林圖》

【元代】


 

到了元代,以“元四家”為代表的重寫心、寫意,強調自我、超脫的畫風,體現了另一種中國畫意境。突出了山水畫的文學趣味,使詩、書、畫有意識地融為一體,各具風貌,開創了一代新風,形成了以“文人畫”為主流的山水畫派。

 

黃公望

元 黃公望 丹崖玉樹圖 故宮博物院藏

 

元四家中,以黃公望年齡最長,並直接聆受趙孟頫的教導,又開始寄畫以樂的門徑,故列為四家之冠。

 

元 黃公望 九峰雪霽圖 故宮博物院藏

 

一度曾以賣卜為生。後參加了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教,更加看破紅塵。長期浪跡山川,經常觀察山水的朝暮變幻的奇麗景色,得之於心,運之於筆。

 

元 黃公望 天池石壁圖 故宮博物院藏

 

擅於以清潤的筆墨、簡遠的意境,把浩渺連綿的江南山水表現得淋漓盡致,達到“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境界。

 

吳鎮

 

吳鎮 溪山高隱圖

 

吳鎮性孤介,一生清貧,曾在村塾教書、並賣卜於武林等地。

 

但他博學多識,工書法,善草書,能詩文,繪畫善水墨山水畫,師法巨然,用長披麻皴,兼以斧劈,筆力勁爽,墨氣淋漓,寫出山川林木崢嶸繁茂之景,改變了巨然“淡墨輕嵐”的風格。

 

元 吳鎮 漁父圖軸

 

他的畫善用老筆濕墨,筆力雄勁,墨氣沉厚,題詠詩文較多。畫墨竹筆意豪宕,生意滿紙;畫古木、怪石挺勁有力。明清兩代書畫家均受他很大影響。

 

倪瓚

 

倪瓚《漁莊秋霽圖》

 

倪瓚家富,博學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門。元順帝至正初忽散盡家財,浪跡太湖一帶。

 

元 倪瓚 《虞山林壑圖》

 

倪瓚擅畫山水、墨竹,師法董源,受趙孟頫影響。早年畫風清潤,晚年變法,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曠逸,筆簡意遠,惜墨如金。

 

元 倪瓚 《秋亭嘉樹圖》

 

以側鋒幹筆作皴,名為“折帶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數筆,逸氣橫生。書法從隸入,有晉人風度,亦擅詩文。倪瓚崇尚淡逸的生活,由此形成了天真幽淡的畫風。

 

王蒙

 

夏山高隱圖 故宮博物院藏 

 

王蒙,元四家中最年輕者。於元朝末年曾入仕,後來棄官隱居於今浙江餘杭黃鶴山達30年,自號黃鶴山樵。

 

葛稚川移居圖 故宮博物院藏

 

王蒙自幼受外祖父趙孟頫的影響,喜好繪畫,後來得到黃公望的指教,又常與倪瓚等人切磋,對山水畫有獨到的創新,發明了解索皴畫法,用解索皴和渴墨點苔,表現林巒鬱茂蒼茫的氣氛,為他的獨到處。

 

【明、清】


 

清 四僧 禪意山水

 

“明四家”和“清四僧”等也都受到很大影響,因而,詩畫結合的追求最終也成了文人畫所追求的一個突出意境。

 

桃源勝境

 

文徵明 秋江餞別圖 立軸

 

唐寅《落霞孤鶩》

 

仇英 山水

 

清“四僧”對於水墨詩境禪意的探究,將寫意畫融詩、書、印為一體,成為綜合性意象藝術,使其在有限的筆墨中蘊藏著無限的精神含量,寫意繪畫以身心俱遺,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為最高境界,深刻體現了中國儒、釋、道哲學的精華。

 

八大山人《荷花水鳥圖》軸

 

弘仁《墨梅圖》軸

 

清 髡殘 《人物圖頁》

 

石濤 《羅漢百開冊頁》(部分)

 

清朝蒙古族畫家、理論家布顏圖所說的境界是:“因地成形,移步換影,千奇萬狀”。在他看來,意境也就是如何處理峰巒、島嶼、眉黛遙嶺、巨浪洪濤、平溪淺瀨、茂樹濃陰、疏林淡影等等畫麵。

 

清 布顏圖 《山口捕漁》

 

有的畫家,即使在一幅畫中,對於空間境象沒有給以實際的描繪,卻能使人引起間接的對境象豐富的聯想,也能產生意境。如清代鄭板橋所畫的有些墨竹,雖然隻有疏疏幾枝,卻叫人聯想起一片雨後清新的境象。又如於非的“玉蘭黃鸝”從那石青的底色上,會讓人聯想起廣闊的境象,而有東方欲曙,黃鶯相喚之感。

 

鄭板橋《墨竹》

 

【近現代】


 

意境更多的表達方式在作品的空間上,大家都十分熟悉的近現代畫家傅抱石、關山月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嬌”巨幅山水畫。畫中那層迭的雪山,茫茫的雲海,碧綠的蒼鬆,飛流的山泉,閃耀的紅霞和初升的旭日,使人體會到有一種欣欣向上、氣勢雄壯的意境。

 

關山月、傅抱石《江山如此多嬌》

 

還有留白這一技法,在中國畫的意境中也體現地淋漓盡致。齊白石畫蝦,蝦透明,無水,滿紙水汽淋漓;徐悲鴻畫馬,馬蹄飛馳,滿屏風的速度。這都是中國畫留白的效果,說了,但不說透,任你去遐想。

 

▲ 齊白石 蝦

 

▲ 徐悲鴻 馬

 

▲ 吳作人 金魚

 

▲ 吳冠中

 

中國畫的意境不僅隻是情與景的融合,而且也是藝術家的思想、觀念、理想和客觀景物的融合。

 

在欣賞中國畫的時候,我們結合畫家的個人經曆,用心品味,這樣才能進入畫中世界,去感受畫中所描繪的一景一物,去感受畫家內心深處的情感世界,去領略人生之奧妙,這也是中國畫意境的魅力所在!

注:本文來源於網絡 ,僅供大家共同分享學習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