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泉 - 香穀先生

學者,詩人,書畫家,一級美術師。職業認證網球教練。現任“北美中紅書院”主席,”中華文化交流大使“等職。號白水道人,老泉,畫泉(多用於畫款),西邑翁...
個人資料
尹思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章草” 一種獨特的美

(2016-09-26 07:19:10) 下一個

 

從草書發展史講,章草大體上形成於西漢宣、元之間,興盛於東漢、三國及西晉。當時,它既是一種小學“識字”,也是一種章草標準字體。到了東晉以後,作為今文字的新體草書,以及行書、楷書走向全麵成熟,隸書及章草也隨之而被取代了。當時為區分新舊草書,人們將新體稱為“今草”,鑒於舊體草書法度嚴謹,有章可循,就稱之為“章草”。
 
張芝《秋涼平善帖》

 

章草之美

 

形扁字獨,波磔突出的隸之美

 

隸書是由篆書脫變而來,而章草則是由隸書脫變而來,章草即隸書的草寫。隸變是以“簡省筆劃、劃圓為方、劃轉為折”為其特征的。在隸變過程中,形體由長而方,又由方而略扁。章草繼承了隸書的形體扁平、字字獨立的特點。同時,在筆畫上章草又強化了波磔,突出了隸書最顯著的特點“蠶頭雁尾”。

 
所謂波磔,實際上就是指後來楷書中的撇和捺。在永字八法中,“捺”也稱作“磔”。之所以稱為磔,是說其書寫要有“一波三折”之勢,運筆要鋪毫緩進,出鋒處收緊且要沉著含蓄。“波”,是指其左行筆畫,要勢如曲波,八法中稱“撇”。波磔美,體現在其左右開張,筆勢飛動,猶如鳥之雙翼,姿態優美,是隸書美重要的表現形式。
 
所謂蠶頭雁尾,是對隸書主筆(帶捺腳的橫畫)最形象化的比喻。起筆時,入筆藏鋒逆轉,造成一種蠶頭之形,腰部稍細;收筆時,頓筆下按,向右上方翹起,形如雁尾。其筆畫上平下曲,最具有隸書的特征,也是寫好隸書的關鍵一筆。
 
王羲之《豹奴帖》
 

旁融博采,形端體俊的楷之美

 

漢隸在“草化”過程中,也漸啟“楷化”之路。前者揚棄漢隸之規矩,誌在追求書寫速度;後者則緊挽漢隸之特點,進一步追求形體端莊的嚴整之美。其間在”雙化”過程中,草楷相交相融,又產生了行書。
 

楷化也就是將張揚的隸之波磔削減逐步變為楷之撇捺,並有了側(點)、啄(短撇)、趯(直鉤)等楷書筆畫,同時隸書“似八字勢”(漢隸“八分”之稱緣於此)的字型得以改觀,結體上也更趨端嚴方整俊美。到了漢末、三國時期,楷書已開始定型,鍾繇即為其奠基者。後王羲之進一步發展,日趨成熟。

 

陸機《平複帖》
 

古樸莊穆,靜中寓動的意象之美

 

章草以漢隸為根基,突出隸之波磔,上追篆之圓轉,旁借楷之法式,開創草之流便,這樣它就以嶄新的麵目展現於世人。它兼收並蓄,將波磔美,曲線美,端莊美,流動美,融會貫通為一體,形成了章草自身獨特的藝術魅力。
 
章草藝術的魅力體現在矛盾的和諧統一之中。隸書之波磔,筆畫左右開張,有飛動之勢;篆書之弧環,線條圓柔挺勁,有內裹之姿;草之連屬,筆勢流動繚繞,有連綿之意;楷之法式,結構方正端秀,有整肅之規。章草之美正是在這種“違而不犯,和而不同”局麵下體現出來的。
 
在章草中,簡約的筆畫為其在字內的流動拓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它追古開今,納隸涵篆,方圓兼用,草化楷寫;它筆畫雖有牽連,但使轉自有法度,在筆畫連屬運行中,橫、捺、點間作波磔,重按緩出,時時調節著筆墨的節奏速度;它字字獨立,如星如珠,行筆疾速中蘊含遲澀,時斷時續,時快時慢,氣息連綿不斷。整個篇章自有一種古樸莊穆、沉著痛快、縱橫自然之象,如同一曲美妙的古典音樂縈繞於耳邊。在燦如星河的書法曆史長廊中,章草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征服了眾書家。
 
索靖《出師頌》
 
章草經典之作,為西漢黃門令史遊書寫的《急就章》,是西漢元帝時命令黃門令史遊為兒童識字編的識字課本。因篇首有“急就”二字而得名。流傳至今最早的《急就章》寫本傳為皇象書,雖屢經傳摹而失其初貌,然其”規模簡古,氣象沉遠”,”波磔之間梗概尚存”,仍見史遊舊法。而史遊所書《急就章》真跡卻於世無存。
 

現將皇象《急就章》分享於此,供大家欣賞:

 

 
試觀《急就章》,它形獨體正,端方秀美,且使轉簡率,不枝不蔓,並點畫清正,省便有據,實乃草體楷寫之範式。唐張懷瓘曾將皇象書列為“神品”,並評論其章草“相眾而形一,萬字皆同”,已“造其極”。這裏的“萬字皆同”並非貶義,實指是體勢連貫,端莊俊美,是一種書法藝術的極高境界。

 

 

現在很多人初學毛筆字,潛意識認為是寫“大字”,加上很多米字格本身就很大,於是我們都喜歡把字寫很大。而且,我們看到很多書法展覽,及生活中的書法作品如商店的牌匾、家裏掛的書法…不都是大字嗎?
 
 
沒錯,這些都是大號字,但其實,古人很少寫大號字的!
 
大家去了解或看看那些傳世的經典的書法作品,就拿最經典的《蘭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來說,統統都是“小號字”,尤其王羲之尺牘,都是小字!如果按照現在書法作品標準去參加比賽的話,古代再厲害的書法家都難得獎,入展都很難。對於古人而言,今人寫的碩大行草是難以理解的事。
 
 
圖/王羲之手劄都是小字,今人為了“展廳效果”而寫大。為什麽呢,因為現在書法大賽的審美標準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現在要的是視覺衝擊力,所以很多參賽者都寫大號字,要的就是第一眼的效果,至於第二眼咋樣咋樣,就沒人管了,反正比賽結束了,名次出來了,獎金也發了,主辦方、參賽方各得其所了,你好我好大家好了。
 
 
有的朋友又要問了,為何以前人不寫大字呢?原因可能有點“冷”:以前極少大紙!古時候,技術不發達,做紙很困難,紙的價格跟錢一個價。百家講壇講過一個故事:一位清官被免職了,下麵的官員想送點紀念品,最後沒送金銀財寶,而是送了一萬張紙!(折合當時的錢,估計也不少!)由此可見,紙在古時候是多麽的珍貴了,要不當時窮人讀不起書呢,書也是紙做的呀!
 
 
費了不少話,寫大字和寫小字到底有啥區別呢?
 
其實,無論是臨字還是摹字,建議按照字帖原字規格寫。為什麽這麽說呢? 按照原大來臨摹,可以感受到古人寫字時候手上的感覺:提、按、使轉…古人的手總不會和現在有差異吧。如果你非要把古人的小字放大去寫,我認為就不是“寫”了,而是在“畫”字!
 
 
古人盤坐在桌前寫出來的字,您非要站著寫,手腕和指尖的感覺大相徑庭,感覺肯定是不一樣的。而書法最注重的筆法,也會因寫字姿勢和大小的不同而背道而馳!古人的手,在生理上應該和我們的手是一樣的。從生理上講,古人寫字的感覺應該和我們現在人寫字的感覺也應該是差不多的,所以,我建議大家如果想認真學書法的話(而不是刻意追求展廳效果),還是按照原大小去臨帖比較好。

 

來源:至善書法(shufa0769)

文字圖片由「雲上文化」編輯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