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泉 - 香穀先生

學者,詩人,書畫家,一級美術師。職業認證網球教練。現任“北美中紅書院”主席,”中華文化交流大使“等職。號白水道人,老泉,畫泉(多用於畫款),西邑翁...
個人資料
尹思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書法是這樣練成的

(2016-02-07 08:57:23) 下一個

學書法不二法門在於臨帖。孫過庭說:“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就是說臨帖要象,然而在臨帖要象這一千百年顛撲不破的道理麵前,演繹了無數的理念和偏方,形成了各種風格和流派。有無數人長年墨熬深夜,筆耕通宵,仍然心迷義舛,徘徊門外,可謂看似容易卻艱辛,上手容易入門難。

 

事實上,90%的書法愛好者自學一輩子都沒入門,而100%的書法愛好者都長年臨帖,為什麽會形成這個結果呢?尋根溯源,在於臨帖不得法,是以手上功夫不得法。縱然日書萬字,不過是對帖抄字,照狀描形,隻是在不斷鞏固自己的錯誤而已。

 

雖然自學等於自殺,但拜師之後直接拿老師的書法來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無異於他殺。優秀的書法老師,是跨越時空的傳教士,其責任是教會學生與古人對話的方法,讓學生掌握臨帖的秘決。對於學習書法的人來說,其真正的老師,是諸如王羲之、王獻之、張旭、懷素、宋四家等等在書法史上熠熠生輝的人物,所謂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取法乎下,還能得到什麽?

 

 

 

古人的書法之美經過了曆史的檢驗,所以得其法得大道。而當代的書家,即使得到了社會的認可,也不知能否得到曆史的認可;即使能青史留名,也不知其在書法史有什麽樣的地位?所以學習書法,學習的是老師的學習方法,而不是迷信老師,直接學習老師的書法,如果學書不能突破這一悖論,其風險是非常大的,甚至影響一生。

 

在確立了學古人的基礎上,選一家共性多於個性的字帖,首先應該對臨。臨帖有很多玄乎其玄,神乎其神的理論,什麽在似與不似之間,什麽神采為上,形質次之等等,讓人迷惑困頓,無所適從。其實隻要破開迷霧,就可拔雲見日,天下事殊途同歸,一致百慮,分流共源,隻要參考一下其他門類的成功方法,我們就知道,規範化、標準化是不二法門,好比學武術,套路的精準;學樂器,手法的規範;學體操,動作的統一等等。對臨的第一原則是臨帖達到原汁原味,越精準越好。

然而臨帖要象,這道理誰都知道,但如何象,象什麽,怎樣循序漸進卻是重中之重。

 

很多人陷入象的誤區,認為臨帖就要字形臨得象,所以一味的描形畫狀,甚至勾描出縈帶和牽絲。書寫過程沒有節奏,沒有律動,描完之後,便認為達到對臨的標準了,這實際上是大錯特錯,買櫝還珠了。實際上,讓王羲之本人以同樣的筆法、節奏、速度去臨自己的字帖,在字形、空間和偶然效果上,也不可能分毫不差。換個角度,我們自己的簽名,能在不描畫的情況下臨個分毫不差的嗎?

 

 

 

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所謂對臨是在自然書寫節奏下,筆法準確,動作到位,然後不斷調整,追求字形、空間的逐步盡量準確,萬萬不可本末倒置,描畫不休。

 

在對臨階段,初學是無法麵麵俱到的,寧可失於字形,不可失於筆法,寧可失於細節,不可失於節奏。必要時可對筆法、動作進行分解訓練,一筆一畫,察其精,擬其似,分析準線的長短、方向、位置、形狀,行筆發力快、準、狠,確保線條幹淨利索,節奏鮮明,然後采用加法,循序漸進,完善細節,規模空間,逐步得法。

 

對臨一段時間後,初步掌握要領,就必須進行非常重要的背臨。背臨不是要求通篇背臨,而是一組、一行、數行地進行。背臨很枯燥,也很痛苦,要檢驗對字帖學習得法的程度,背臨之後,一目了然。

在背臨時,總會丟掉,或誇張,或弱化一些東西。背臨出來後,將字帖與之對比,找出印象誤區和不熟悉、不到位的地方,重新背臨,再對比,如此反複,古人之法自然得心上手,隨意揮運,無不得法,有若金丹換骨。

 

苦心人天不負,佇看榮華之日;成丹者火候到,何惜烹煉之功。臨帖如果忽略此功課,猶如囫圇吞棗,淺嚐而止,怎麽可能將古法爛熟於心?所以很多人臨帖和創作完全脫節,不可謂不是失之東隅。

 

 

 

臨帖最忌見獵心喜,貪多失本。有人東抄抄,西臨臨,全都是淺嚐則己。雖學久日長,猶野狐禪道,臨帖無法臨象,則曰意臨,實在是自欺欺人,不可不引以為戒!深入一家,守一家法,猶如建房框架,本固根深。

 

臨習二家或多家法帖之後,可以進行意臨的訓練,意臨是臨創的最佳過渡。僅學一家時,不可意臨。意臨一定要有的放矢,學幾家象幾家後,才能有依托意臨,逐步過渡到創作,最終形成自己風格麵貌。風格是自然流露出來的,決不是刻意製造出來的。

(來源:書法思考)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