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萬卷書 行萬裏路

與同好朋友分享旅行的酸甜苦辣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奧地利湖區與多瑙河河穀

(2019-02-12 21:03:28) 下一個

奧地利湖區與多瑙河河穀

.奧地利湖區

在歐洲,我從前光知道英格蘭北部的湖區。遺憾的是,2013年8月去的那天,正遇上不大不小的雨,湖上白花花一片,於是跟那兒的美景擦肩而過。也許“山色空濛雨亦奇”和“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好事隻有在杭州西湖那樣的小天地才能實現?

2016年9月去維也納之前,親戚向我們推薦了奧地利的湖區。奧地利人說的湖區通常指西部上奧地利州的Salzkammergut (salt estates,意為鹽地)地區,那裏散布著大大小小七十個湖泊。不過海外遊客光顧的,往往隻限於沃爾夫岡湖(Wolfgang See)和哈爾施塔特湖(Hallstatt See)的周邊。作為天生的俗人,我們自然不能免俗,也是隨大流隻去了沃爾夫岡湖畔的聖吉爾根(St Gilgen)、聖沃爾夫岡(St Wolfgang)和哈爾施塔特湖畔的哈爾施塔特。我們還去了在湖區內但並不靠湖的巴德伊舍(Bad Ischl,Bad意為“礦泉”)。

聖吉爾根位於薩爾茨堡(Salzburg)東二十八公裏和沃爾夫岡湖的西端,人口不足四千。那裏是莫紮特母親的故鄉,擔任西德總理長達十七年(1982-98)、領導了兩德統一偉業的科爾(Helmut Kohl)夏天經常在那裏休假。

聖吉爾根的名字取之出生於希臘雅典的基督教隱士吉爾根(650-710。他在英語裏叫Giles)。吉爾根長年索居於今天的法國南部,作為素食者,據說他不時飲用陪伴他的一頭紅鹿的乳汁。

吉爾根似乎是中世紀基督教聖人中的巨頭,在歐洲到處可以聽到他的大名。不過我在Google上沒能查到他的特殊美德或演示的神跡。

聖吉爾根一:田野。

聖吉爾根二:沃爾夫岡湖晨景。

聖吉爾根三。

聖吉爾根四。

西北-東南走向的沃爾夫岡湖全長約十點五公裏,方圓約十三平方公裏。聖沃爾夫岡在湖北岸的中部,從聖吉爾根坐渡輪去那兒的五十分鍾裏所領略的兩岸風光是漢語成語“秀色可餐”的完美詮釋。

沃爾夫岡湖景一。

沃爾夫岡湖景二。環湖的建築恐怕百分之九十以上與旅遊業有關。

沃爾夫岡湖景三。

沃爾夫岡湖景四。

聖沃爾夫岡隻有三千左右居民,不過給人的感覺卻似乎更像個鎮而不像村莊。

不言而喻,聖沃爾夫岡得名於聖人沃爾夫岡(934-94)。沃爾夫岡是德國雷根斯堡(Regensburg)地區的主教,擔任過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二世(Henry II)幼年時的啟蒙導師。他在晚年隱居於如今的聖沃爾夫岡一帶。

聖沃爾夫岡一。

聖沃爾夫岡二。

聖沃爾夫岡三:落成於1550年的白馬客棧(White Horse Inn)。以這個旅館為背景的同名歌劇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紐約百老匯最上座的節目,曾連續上演了六百五十一場。

聖沃爾夫岡四:聖沃爾夫岡教堂,又名朝聖(Pilgrimage)教堂。

從聖沃爾夫岡去哈爾施塔特頗費了一番周折:先得乘公交車到巴德依舍,在那裏換車到哈爾施塔特汽車站,再換車到哈爾施塔特火車站,最後坐船擺渡到湖南岸的哈爾施塔特村本身。僅僅三十八公裏的直線距離,卻費了我們兩個小時。

夾在湖山之間狹長的土地上,哈爾施塔特背後的山上曾有世界上最早的鹽礦,因此它是奧地利最古老的社區。同時它又被譽為“世界上最美的湖邊小村”。奧匈帝國皇帝約瑟夫一世(Franz Joseph I,1830-1916)在1853年與他的巴伐利亞(Bavaria)表妹伊麗莎白(Elisabeth,昵稱Sisi,即茜茜公主)訂婚那天就去哈爾施塔特慶祝兜風。

哈爾施塔特名揚四海,太多的人慕名而來(其中不乏我們的同胞),隻是那地方實在太逼仄(常住人口不到八百),加上據說當局保護當地居民的權益,嚴格限製旅遊業的擴張,因此造成餐館處處人頭擁擠,而唯一一家超市在下午六點就早早打烊了。

哈爾施塔特在1997年被列為世界遺產。

哈爾施塔特一:建於1863年的新教教堂(Evangelical Church)。

哈爾施塔特二:山腰中的墓地。為了提高墓穴的周轉率以滿足居民入土為安的終極願望,這裏的屍骨在十二-十五年後被挖出,在陽光下曬幹後儲存於教堂的骨殖室。

哈爾施塔特三:教堂骨殖室。頭顱上用漆書寫著死者的姓名和死期,女子頭顱繪有花冠,男子頭顱則繪有枝葉。

哈爾施塔特四。

哈爾施塔特五。

從哈爾施塔特搭火車,十七分鍾就到了巴德依舍。

巴德依舍是個有一萬四千居民的大鎮。

1828-29年,婚後遲遲未能懷孕的哈布斯堡王朝的公主索菲亞(Sophie)聽從某位智者的勸告,在巴德依舍連續泡了兩個夏天的礦泉,第三年就生下了佛朗茲·約瑟夫即後來的約瑟夫一世,她然後再接再厲,又連著生了三個男孩和一個女孩。這一來,巴德依舍成了風水寶地,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豪紳財主,紛紛趨之若鶩。

約瑟夫在1848年登基,從1856年起的六十年裏,他每年雷打不動,避暑必到巴德依舍,從而把這裏變成了十九世紀歐洲最重要的社交和外交舞台之一。

巴德伊舍一:一所中學暨技校。

巴德伊舍二:這位先生帽子上的飾物除了刷子,還有木鋸、鎬、手風琴、砂輪(?)和另一物件。估計他是個驕傲的手藝人。

巴德伊舍三。

巴德伊舍四:哈布斯堡王室的夏季行宮。這是索菲亞公主在1854年送給約瑟夫一世與茜茜公主的大婚賀禮。

1914年7月28日,為了報複其侄子斐迪南(Franz Ferdinand)大公在塞爾維亞薩拉熱窩(Sarajevo)被刺身亡,約瑟夫一世在此簽署了向塞爾維亞王國的宣戰書,從而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在行宮參觀時必須跟著講解員亦步亦趨,而且不能攝影。

行宮裏到處能看到茜茜公主的遺物和照片。她是十九世紀世界上最著名的美人。雖然約瑟夫愛她愛得發癡發瘋,茜茜更珍惜的是她自己的美貌,他們之間的情感很不對等。

奧匈帝國皇後伊麗莎白(茜茜公主)(網上照片)

約瑟夫一世和茜茜的重孫馬庫斯(Markus)大公一家至今仍然住在那幢樓裏,不過我們無緣得見。

巴德伊舍五:哈布斯堡王室夏季行宮的花園。約瑟夫一世非常喜歡這個行宮,稱其為“地球上的天堂”,而茜茜則從不願意在這裏久住。

.多瑙河河穀

多瑙河畔的梅爾克(Melk)在巴德伊舍東北一百八十五公裏處,屬下奧地利州,有居民五千三百。

從巴德伊舍先乘火車到Attnang-Puchheim,轉車到Amstettem NO,然後再轉車才能到梅爾克,全程費時三小時。

把我們吸引到梅爾克的,除了多瑙河,主要是天主教本篤會(Benedictines)的梅爾克修道院,那座完成於十八世紀初的巴洛克式建築極其宏偉壯觀。

梅爾克一:梅爾克修道院,裏麵的教堂尤其是祭壇之金碧輝煌恐怕在世界上無與倫比,可惜不讓拍照。我沒有誇張,我想我至少參觀過幾百個教堂了。

梅爾克二:梅爾克修道院內庭裏的現代壁畫,這或許也算得是個創舉。

梅爾克三:梅爾克修道院的庭園。

梅爾克四:市政廳廣場,雕像為聖克羅曼(St Koloman)。

梅爾克五。

梅爾克六。

在二次大戰中,納粹龐大的毛特豪森-古森(Mauthausen–Gusen)集中營在梅爾克有個分部。

在多瑙河上遨遊是我的bucket list的一項。那願望一定是在不知不覺中萌芽於六十年代初的羅馬尼亞反法西斯電影“多瑙河之波”(我至今記得那影片結束前不久的一句台詞:“安娜是個好姑娘”)。

多瑙河全長二千八百五十公裏,在歐洲僅次於伏爾加河而位居第二。它發源於德國,流經奧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羅地亞、塞爾維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摩爾多瓦(Moldova,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和烏克蘭,最後注入黑海,是世界上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而從梅爾克到克雷姆斯(Krems)的那四十公裏的瓦豪(Wachau)河穀則是世人公認的多瑙河最美麗的一段。

瓦豪河穀是世界遺產。

我們從梅爾克上船,到迪恩施泰因(Durnstein)下船,在水上約三十公裏。下麵的照片顯示那近二小時航行途中的幾處景色。

多瑙河河穀風光一。

多瑙河河穀風光二:河上的大型拖(推)駁和觀光船。

多瑙河河穀風光三:那一帶盛產葡萄和美酒。

多瑙河河穀風光四。

多瑙河河穀風光五。

在今天仍然隻有九百居民的迪恩施泰因在十二世紀末突然登上了史冊:1192年下半年,正在中東率領十字軍跟大名鼎鼎的穆斯林王薩拉丁(Saladin)鏖戰不休的獅心王(Richard the Lionheart)得到了他的弟弟在英格蘭企圖搶班奪權的消息,為了保住王位,穩固後方,理查急匆匆往回趕,不料途中被他曾經當眾羞辱過的奧地利大公利奧波德五世(Leopold V)伏擊俘虜。從1192年聖誕前到1193年3月,迪恩施泰因城堡成了失去自由的理查的“招待所”。

迪恩施泰因一:迪恩施泰因城堡廢墟。

迪恩施泰因二:迪恩施泰因城堡廢墟。

迪恩施泰因三:迪恩施泰因城堡廢墟下流經的多瑙河。

迪恩施泰因四:修道院(Durnstein Abbey)是迪恩施泰因的另一主要景點。

迪恩施泰因五:城牆遺跡。

在迪恩施泰因我們坐上特意前來迎接的親戚的車先去克雷姆斯(Krems),然後回到維也納。

克雷姆斯有二萬四千人口,是個像模像樣的小城市,可惜因為時間已晚,而我們還有七八十公裏的路要趕,無暇細看。

克雷姆斯一:Steiner城門。

克雷姆斯二:Piarist派教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