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萬卷書 行萬裏路

與同好朋友分享旅行的酸甜苦辣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2009年美加掠影隨感之二:波士頓、大西洋城、斯特拉斯堡、華盛頓

(2011-04-28 02:06:16) 下一個

2009年美加掠影隨感之二:


波士頓、大西洋城、斯特拉斯堡、華盛頓


 


波士頓


去了兩次波士頓。一次專為去看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MIT)。


在哈佛物理係的教室裏拍了兩張照片,一張假充學生坐在底下,一張假充教授站在講台上。生平無緣做哈佛學生,更沒資格當哈佛教授,隻能以拍照過把癮。


跟大多數遊客一樣,親切地撫摸了哈佛創始人約翰•哈佛銅像的靴子。陪我去的朋友在我摸完後壞笑著說,哈佛男生的一大愛好就是半夜起來爬上這銅像對著靴子撒尿。


有3百多年曆史的第一教堂紅漆大門緊閉。大門上方掛著黃底白字橫幅,上麵寫著:“與愛同在(Standing on the side of love)”。大門腳下藍色的睡袋裏躺著個露宿者。


哈佛名人輩出,包括8個美國總統,75個諾貝爾獎得主以及加拿大、智利、哥倫比亞、秘魯和以色列等許多國家的總統總理。目前在世的億萬富翁中,62個是哈佛校友。馬友友也是哈佛畢業生。


盡管在傳統上是個貴族學校,哈佛在政治上的左翼傾向卻根深蒂固。尼克鬆曾稱其為“查爾斯河上的克裏姆林宮”。 哈佛富得冒油,可那些學生宿舍樓還是陳年古董,那舉行畢業典禮的禮堂更是寒酸得可憐。


USA-32 BOSTON Harvard University 波士頓


哈佛校園


 


參觀MIT時有個學太空機械的女生作向導。正在大學招生期間,和我一起跟著她轉悠的其他人都是還沒有作出最後擇校決定的準新生或準新生的父母。


跟哈佛校園的古色古香不同,MIT的一些建築不但時髦,甚至有點超前。最標新立異的是號稱代表“解構主義(deconstructionism)”風格的看上去東倒西歪、恍如地震受害者模樣的斯塔塔中心。那樓裏除了計算機中心、人工智能實驗室外,還有哲學係和語言學係。但沒看到大名鼎鼎的諾姆•喬姆斯基的辦公室。


USA-52 BOSTON MIT - The Ray & Maria Stata Center 波士頓


麻省理工斯塔塔中心


 


MIT裏幾幢建築由其1940屆校友貝聿銘設計,如綠樓和懷斯納樓。


校園裏有12幢學生宿舍樓,為所有本科生提供4年住宿。學生報到後可以在所有空置的房間中任意選擇。這樣一方麵為不同係科年級的學生間的交流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麵因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潛移默化效應而有利於形成各宿舍樓獨特的次文化。


那女孩在回答一個男生的問題時強調MIT的傳統之一是從不授人榮譽學位和體育獎學金。她說在MIT,人們最尊崇的是才智、能力和對知識和技術的融會貫通。


波士頓最鶴立雞群的是60層241米高的漢考克大廈。那是幢在70年代體現現代派建築風格最高標準的全玻璃幕牆建築。然而不論是旅遊車上的導遊,還是我的朋友,看到那樓時津津樂道的都是它建造過程中接二連三出的洋相,如7千5百萬的預算竟超支了整整一億;又如高層的客戶抱怨風大時樓搖晃得太厲害,令人眩暈,於是不得不在58層上加裝一套笨重的穩定裝置。最不可思議的是因為內外層玻璃之間空氣的熱脹冷縮,導致一塊4平米多、227公斤重的玻璃從1百多米高空掉到底下的人行道上,不幸中大幸的是沒有砸到行人。此後隻要高空風速達到時速75公裏,警察就得封鎖周圍的道路。解決辦法?拆下已經全部裝上的10,344塊雙層玻璃,換上單層的強化玻璃。在更換的過程中,整幢樓外蒙著膠合板,那樓因而被戲稱為“世界上最高的膠合板大樓”。


承擔那樓設計的是貝聿銘暨合夥人事務所,盡管具體主持設計的不是貝聿銘而是亨利•科布。


USA-60 BOSTON Hancock Tower desiged by I.M.Pei and others 波士頓


漢考克大廈


 


波士頓市中心那一塊沒什麽特色,它的內港更顯得擁塞雜亂。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中心公園(Boston Common)的坡、湖、草、樹和那群銅鴨,尤其是那些跌跌撞撞跟在媽媽後麵的憨態可掬的小鴨。在明媚的陽光下,很難想象這片土地過去曾是波士頓的絞刑場,而現在是城裏晚上最不安全的地區。2007年以後,這裏實行宵禁。


USA-19 BOSTON  Common 波士頓


中心公園


 


中心公園是連接一組與美國革命直接有關的曆史性建築的“自由之路”的南部終點。我沒有時間走“自由之路”全程,隻坐車去看了幾段。


英國那麽多殖民地中,隻有美國的獨立是用槍杆子打出來的。


 


大西洋城


不是周末,極其蕭條。家家賭場門可羅雀。大多數老虎機和牌桌前空無人影。開張的牌桌上也往往隻有2、3個賭客在跟莊家對搏。賭客中以亞裔居多,想來都是從紐約來的常客。


在這麽清冷的氣氛下,想保持那種尋找刺激的熱情不滅,一定不是件容易的事。


離海灘不遠有個新澤西州韓戰紀念碑。碑上刻著890個沒能從朝鮮活著回來的新澤西子弟的姓名。


USA-75 ATLANTIC CITY  大西洋城


賭場之一


 


斯特拉斯堡(賓夕法尼亞 蘭開斯特縣)


一個約3千人口的小鎮。鎮上一條不需半小時就能走遍的主要街道。蒙蒙細雨中嘀滴噠噠的馬車。灰黑車廂裏青衫白帽的女子。


USA-96 STRASBURG Amish community 斯特拉斯堡


斯特拉斯堡


 


這是門諾(Amish)教徒十八世紀初以來的家園之一。


這是哈裏森•福特主演的令人難忘的《目擊者(Witness)》的故事發生的地方。


門諾教徒是上帝最忠誠的羔羊。為了抵製世間花紅酒綠奇巧淫技的誘惑以保持對上帝的忠貞不二,他們遠離都市,以農為業,排斥汽車電燈現代機械,拒絕電話電視收音機。他們穿著素淡無華。他們的家庭和社團觀念強烈執著。他們在每隔一周的星期天輪流到教區成員家中聚會祈禱。他們的孩子在自辦的僅一室一師的複式班學校接受8年基礎教育後通常不再升學。他們絕不跟異教徒通婚。他們不從軍不習武,在與外界發生摩擦衝突時持“不抵抗主義”。他們鄙視傲慢,尊崇人道,接人待物不卑不亢。他們的家庭和集體觀與美國社會彌漫的個人主義格格不入。他們對紅塵浮華的輕蔑使他們成為物欲橫溢的美國社會中的另類。


跟曆史上許多反社會反習俗的群體不同,門諾教徒的社團不僅沒有隨著時間的消逝而衰退萎縮乃至風息雲散,反而日漸壯大。距粗略估計,在美門諾教徒總人口從1960年的28,000增加到了2008年的221,000。


由於幾乎所有門諾教徒都是大約200個祖先的後代,他們的基因源狹窄因而遺傳性疾病相對普遍。但與此同時,他們簡樸健康的生活方式則大大減少了由於煙、酒、毒品、超重、車禍等等因素而不壽而終的概率。


在導遊介紹的門諾教徒的所有規矩中,我最欣賞的是他們允許16-24歲之間的青年走出社團去體驗“英國人”的生活。如果誰覺得外麵的世界更精彩,他可以告別家庭去走自己的路。而如果誰在經過一番比較以後覺得隻有門諾才是唯一聖潔的生活方式,他需要接受洗禮以成為正式的門諾教徒。門諾教徒認為讓剛出生的嬰兒受洗是父母把自己的意誌強加給孩子。成年受洗才是個人自己理智的選擇。


參觀了門諾教徒的住宅莊園和農場、吃了他們的晚餐,甚至學著做了他們的甜餅。不過接觸的所有的講解員、廚師、服務員等都並不是門諾教徒。門諾教徒不願被外人打擾,他們盡可能避免與外界的交往,更不用說讓人拍照攝像了。


USA-94 STRASBURG 斯特拉斯堡


斯特拉斯堡


 


華盛頓


在華盛頓隻待了一天半。短得讓人咬牙切齒而又無可奈何。


博物館


最大的損失當然是沒時間參觀那些國家級且免費的博物館。隻去了航空航天館和雕塑公園。


還去了獨一無二的間諜博物館(不過得買不菲的門票)。以前讀過一二百本有關情報工作的專著、回憶錄和小說,因此對那館有點失望,覺得展品欠豐富,新的東西太少。


有幾分鍾和一對母女走在一起。那個十來歲的女孩在一幅畫麵裏尋找間諜和他的接頭人之間用於傳遞密件的可能的“死點(dead drop)”。那孩子已經相當訓練有素了,而那中年媽媽顯然是圈中人。


在華盛頓,少說也有幾百個007。 原來還想參觀猶太種族滅絕博物館,可是被那裏極仔細、因而極慢的安檢嚇退了。一個88歲的反猶瘋子6月份剛在那裏平白無故槍殺了一個好意為他開門的保安人員。那裏還處在驚弓之鳥的狀態。


USA-110 WASHINGTON Sculpture Gardens 華盛頓


雕塑公園


 


白宮


在電視電影裏無數次見到過白宮,卻從不曉得隔著賓夕法尼亞大道,白宮的對麵居然是個普通的街頭公園。公園裏的長椅上坐著的,好幾個看上去像是無家可歸的流浪者(或者是偽裝的特工?)。


導遊說白宮前一年365天,天天都有示威抗議的人群。我在那裏時,隻有幾個斯裏蘭卡泰米爾人和他們呼籲國際援助的標語照片。另外就是或成群結隊或三三兩兩的遊客,加上兩輛警車和寥寥幾個警察。絲毫沒有草木皆兵的氣氛。那裏的安全部門懂得“外鬆內緊”的訣竅。


USA-243 WASHINGTON White House 華盛頓


白宮前示威者


 


紀念碑


越戰將士紀念碑趣事點滴:


• 首倡建立此碑的是個退伍的陸軍下士。他是在看了電影《獵鹿人(Deer Hunter)》後萌發這一念頭的。


• 大家都知道紀念碑設計者叫林瓔,是林徽因的侄女。據林瓔自己說,其實她從小生活在俄亥俄大學的象牙塔和白人圈中,根本沒覺得自己是個與眾不同的Chinese。直到30多歲有了孩子以後,她才開始有意識地尋根。


• 紀念碑立項後通過設計競賽征集到1,421份方案。所有方案隱名編號後平鋪在一個空軍基地的飛機庫的3,300平方米的地麵上。由8位德高望重的建築師和雕塑家組成的評選委員花一個多月從應征方案中先後篩選出232份和29份,最後全體一致選定1,029號-林瓔的作品。獎金為5萬美元。


• 當時(1981年)林瓔才21歲,是耶魯大學建築係3年級的學生。她的這份設計作為一個作業在她導師那裏隻得到個B。


• 林瓔的設計的核心思想是“切入大地的一處正在慢慢愈合的創傷”,因此組成V形的兩堵牆陷於地下,交合處最低,兩端逐漸升起。


• 碑上的58,267個名字以陣亡或失蹤的日期排列。陣亡者的姓名後帶一菱形,失蹤者姓名後帶一“十”字。如果失蹤者得以生還,就在“十”字外加個圈(至今沒有任何失蹤者有幸生還);如果失蹤者被證實陣亡,“十”字就會被改成菱形。


• 評選結果公布後曾掀起軒然大波。反對最激烈的是越戰退伍軍人團體。反對的理由:一無英雄形象,二無星條旗,不成體統;怎麽是個地坑而不是巍峨高台;哪能把姓名按陣亡時間而不按字母順序排列;怎麽選了個黃毛丫頭的作品;怎麽能讓亞裔設計越戰紀念碑;等等等等。


• 但是評選委員會立場堅定,不為所動,非林瓔不取。在高壓下他們作出的妥協是在林瓔設計的牆區外立個“三戰士”雕塑外加國旗旗杆。那三個士兵分別代表白種人、非裔黑人和以西班牙語為母語的人,以保證在種族方麵政治上的正確。10年後的1993年,又增加了個紀念參加越戰的女護士的雕塑,以保證在性別方麵政治上的正確。所有這些附加物跟林瓔徹底無關。美國人有時也愛搞“高大全”。


• 建碑的黑色大理石來自印度,因為那些石頭打磨後特別光可鑒人。


USA-193 WASHINGTON Vienam War Veterans Memorial 華盛頓


越戰將士紀念碑


 


韓戰將士紀念碑


韓戰將士紀念碑立項後也搞設計競賽。可惜勝出的賓州大學的4人小組不如林瓔幸運。那些當事的為了一碗水端平,滿足方方麵麵的期望,要求他們對原設計大修大改。於是他們為了藝術的尊嚴而被迫撤回了設計。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多家公司合作的產物。妥協消彌了爭議,也磨滅了個性。


我拍的照片中一張是紀念碑的主旨:“我們的國家崇敬她的兒女,他們響應召喚,前去保衛一個他們毫無所知的國家和他們從未見過的人民(Our nation honors her sons and daughters who answered the call to defend a country they never knew and a people they never met)。”另一張是“自由並非不需代價(Freedom is not free)。”


USA-187 WASHINGTON Korean War Veterans Memorial 華盛頓


韓戰將士紀念碑


 


二戰紀念碑


有了越戰紀念碑,很快又有了韓戰紀念碑,二戰老兵當然不樂意了。於是順理成章,華盛頓在2004年有了二戰紀念碑。 要是還有那麽一幫一戰老兵活著,華盛頓還得找塊地建一戰紀念碑。


這次才知道,美國所有的戰爭紀念碑的建造資金基本上都來自民間。政府通常隻管出地。 政府有權動輒為正義或強權把子弟送到天涯海角拋頭顱灑鮮血,卻無權隨便把納稅人繳的稅拿一點點出來造戰爭紀念碑。我不大明白這裏的邏輯。


二戰紀念碑四周有56根立柱,代表當時美國的48個州和8個地區,充分體現了地域方麵政治上的正確。


碑區裏最突出的是那堵金星牆和金星在淺水中的倒影。牆上的4,048顆星代表在二戰中陣亡的404,800位將士。水池前石板上一行大字“自由之代價記錄在此(Here we mark the price of freedom)”無疑是對韓戰紀念碑的“自由並非不需代價”那句話的進一步闡述。


在碑區紀念太平洋戰場的半圈中,一段標為“中-緬-印” 戰區。


中國受日本侵略之害之慘之酷烈非任何語言能夠表述。偌非美國人打垮了日本,太陽旗遲早會插遍華夏大地。國民黨遠不是皇軍的對手。共產黨隻擅長“敵進我退、敵退我進”。而毛居然會對日本人感激涕零,因為日本侵華迫使蔣介石戰略重點轉移而導致他和他的紅軍死裏逃生,卻從未對真正拯救中華民族於水火之中的美國人表達過謝意。


USA-203 WASHINGTON WW II Memorial 華盛頓


二戰紀念碑


 


硫磺島紀念碑


該碑又叫海軍陸戰隊紀念碑。硫磺島之戰是太平洋戰爭中絕無僅有的一次美國海軍陸戰隊傷亡人數超過敵方而獲勝的戰役(美軍28,686,日軍23,388)。


1985年2月,在硫磺島戰役40周年之際,雙方參加過當年你死我活血戰的幸存者在島上舉行了被稱為“榮譽重逢(Reunion of Honor)”的紀念儀式。在為紀念雙方為國捐軀的士兵而豎起的石碑上寫道:“我們在一起祈禱,願我們在硫磺島作出的犧牲永遠銘記人心,同時永遠不再重複。”


硫磺島是現代戰爭史上“雖敗猶榮”的典型。日本人在絕無勝算的前提下打出了寧死不屈的精神,贏得了對手莫大的欽佩和敬畏。


而又正是出於這種欽佩和敬畏,迫使美國最高軍政當局作出了動用原子彈的決定。 假如硫磺島不是打得那麽慘烈,美國人是不會在廣島和長琦扔原子彈的,也不會請求斯大林出兵中國東北的。但曆史不承認假如。


USA-149 WASHINGTON Iwo Jima Memorial 華盛頓


硫磺島紀念碑


 


華盛頓紀念碑、反思湖和林肯紀念堂


不管白天黑夜,無論陰晴晨昏,華盛頓紀念碑一柱擎天,為城市平添陽剛雄壯之氣。夕陽下它和它在反思湖裏的淺黃倒影是華盛頓最美的景色之一。


走到林肯紀念堂和反思湖,人們就會想到1963年那次規模巨大的華盛頓民權大遊行和馬丁•路德•金的“我有個夢想”的演說。


一個允許馬丁•路德•金向全世界宣布他的夢想的國家是偉大的國家。


USA-157 WASHINGTON Washington Monument & Reflecting Pool 華盛頓


反思湖


 


傑斐遜紀念堂


我最喜歡的偉人紀念堂。夜裏去了次,第二天白天又去了次。


喜歡它偏居一方。喜歡那圓形的羅馬式柱廊殿堂。喜歡那四麵通風無遮無擋。喜歡那前方的綠水蕩漾。喜歡穹頂下鐫刻的傑菲遜的名言“我已在上帝的聖壇前發過誓,我將永遠反對任何形式的對人心的暴虐”。更喜歡四周牆上他的其他語錄包括他起草的《獨立宣言》裏那擲地有聲的開宗明義:“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幹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USA-146 WASHINGTON Thomas Jefferson Memorial 華盛頓


傑斐遜紀念堂


 


羅斯福紀念碑


弗蘭克林•羅斯福是美國曆史上最與眾不同的總統。他打破華盛頓立下的至多連任兩屆的不成文慣例,連任了四屆。他是唯一無法直立行走的總統。他第一個采用無線電“爐邊漫談”的方式直接向公眾闡述自己的理念、說服公眾支持他的內外政策。他是第一個乘坐飛機的總統,也是第一個內閣裏有女部長、有自己的新聞秘書的總統。當然,最重要的是,他大力推行“新政”,領導美國爬出了史無前例的大蕭條的深穀,接著又領導盟國戰勝了德意日法西斯,使美國登上了西方世界霸主的地位。


他的紀念碑也就理所當然與眾不同。那實際上是占地3萬多平方米的一組雕塑群和語錄石碑群,共分成4個部分(設計者稱之為“室”),分別代表他的4個任期。每個部分都有瀑布或淺水作背景,分別象征導致大蕭條的股市崩潰、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及與其相關的大量基建工程、二次大戰和羅斯福的去世等。雕塑中除了羅斯福、他的愛犬法拉、坐在火爐邊從收音機裏聆聽他的“爐邊漫談” 的男子、農人夫婦、大蕭條時期排隊等待領取慈善機構施舍的麵包的人群等,還有與他在政治上終生誌同道合、但生活上長期互不相關、有名無實的妻子埃莉諾。


羅斯福語錄中最具現實意義的一條是:“衡量我們的進步的標準不在於我們是否能為那些富裕的人錦上添花,而在於我們是否能滿足那些幾乎一無所有的人的需求。”


USA-228 WASHINGTON Franklin D Roosevelt Memorial 華盛頓


羅斯福紀念碑


 


阿靈頓國家公墓


原以為這個美國第一軍人公墓至少應該跟我在盧森堡郊外參觀過的美軍公墓一樣布局齊整、形製劃一、護理完善,結果卻大出意外。


首先是那些草坪坑坑窪窪,青黃斑駁,不甚雅觀。其次是整個地勢高低不平,略顯亂象。第三是一些墓區裏墓碑大小形狀顏色各異,很有點老百姓的散漫俗氣(2001年以後再無墓區允許置放死者家屬自選自購的墓碑)。第四是墓地裏有不少紀念碑,如挑戰者號遇難宇航員紀念碑、洛克比空難受害者紀念碑、911五角大樓犧牲者紀念碑等,但似乎無一定之規。最後,墓地裏甚至還有個美國軍方為二戰期間英國常駐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代表、原英軍總參謀長約翰•迪爾而立的騎馬雕像,那更是一時心血來潮的破例之舉。


墓區裏最顯眼的是美國內戰時南方邦聯主帥羅伯特•李的紀念館。那高坡上的希臘式乳黃巨宅本是李夫人家族的產業。李將軍和他的全家在那裏住了30年。


內戰爆發後的1861年4月,就在弗吉尼亞宣布脫離聯邦投入南方邦聯的當天,林肯邀請李擔任聯邦軍的總司令,遭到拒絕。李其實並不讚成南方邦聯的分裂,但是覺得不能背棄弗吉尼亞的父老鄉親。在國家統一、個人觀點和民意之間,他選擇了後者。於是他辭去軍職,並立即投入了分裂主義陣營與原先的戰友為敵。


在內戰中決定把李宅周圍土地改作國家公墓以埋葬陣亡的士兵,部分原因就是希望以此徹底了斷叛將李和他的家庭重返華盛頓的念頭。許多士兵就埋在李夫人心愛的玫瑰園裏。


聯邦政府在1864年一方麵拒絕李夫人的代理人代繳的92.07元的產業稅,另一方麵宣布將這產業充公,理由是李夫人未按規定親自納稅。


李去世以後,他的長子向最高法院狀告聯邦政府非法霸占民產。政府敗訴,物歸原主。1883年,李家把這產業賣給了聯邦政府。1955年,國會決定將李宅辟為紀念館,以紀念他的傑出軍事才華、他的正直和他在內戰後為南北和解作出的貢獻。


肯尼迪三兄弟的墓地是阿靈頓公墓裏遊客必到之地。這三兄弟都沒有直立的石碑。JFK的墓碑是平鋪在石塊間的一塊青石板,十字架下是他的全名,第三行刻著“1917-1963”,即他的生卒年份。羅伯特和愛德華都是簡單得不能更簡單的小小的木頭十字架。我去參觀時距愛德華去世才十幾天,覆蓋在他的棺木上的草皮尚未融入四周。


作為美國總統,JFK兼任三軍統帥,因此有權葬在阿靈頓。按照規定,他的兩個幼年夭折的孩子和他的兩個擔任過國會議員的兄弟也夠格葬在阿靈頓。但是他的遺孀傑奎琳(昵稱“傑基”)葬在那兒大概是有點名不正言不順的。傑奎琳隻是“前第一夫人”,她不僅在1968年改嫁了希臘船王奧納西斯,而且改姓奧納西斯從而成了“傑基•O”。1974年奧納西斯去世以後,傑奎琳為爭奪遺產跟奧納西斯的獨生女和唯一繼承人鬥得昏天黑地。她是以奧納西斯夫人的名義打官司的。奧納西斯以後,傑奎琳的同居伴侶是個保加利亞裔的猶太珠寶商。


阿靈頓公墓平均每天舉行近30場葬禮,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為普通的大兵。那裏的星條旗終日下半旗。


USA-176 WASHINGTON Arlington National Cemetery - Edward Kennedy's burying place 華盛頓


愛德華•肯尼迪墓地


 


肯尼迪表演藝術中心


美國最忙碌的表演中心,每年約舉行2千餘場音樂、舞蹈和戲劇表演。 導遊說,自1997年3月以來,中心裏的兩個“世紀舞台”每天下午6點都有免費演出,一年365天,絕無間斷。


導遊對大廳裏像是黃泥巴捏出的胚胎的肯尼迪頭像頗有微辭。其實我看那故作粗糙的雕塑大概一方麵意在體現名門望族出身的肯尼迪所追求的平民色彩,另一方麵象征他壯誌未酬、“出師未捷身先死”的遺憾。藝術家也許在告訴公眾:這是你們熟悉的肯尼迪,但如果假以時日,他本來是會漸趨完美的。


中心的2009-2010年度古典音樂演出季節的巨大廣告上有12位藝術家的頭像,其中兩位是華裔:馬友友和朗朗。我剛開始沾沾自喜,又突然很失風景地想到,華人顯然不乏音樂細胞,世界一流的鋼琴提琴演奏家層出不窮,可怎麽出不了大指揮家,更別提大作曲家了?怎麽弄來弄去還是《茉莉花》?怎麽到白宮演出沒曲目可選非《我的祖國》不可?


USA-135 WASHINGTON Kennedy Center - The Hall of Nations 華盛頓


肯尼迪表演藝術中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