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我的博客複製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於數據量較大,請您耐心等待複製完成
複製
正文
【維也納音樂廳】施特勞斯 圓舞曲
(2008-12-26 22:10:58)
下一個
維也納圓舞曲在演奏時具有獨特的節奏型,簡言之就是嘭恰恰三個節拍之間的時間間隔是不均勻的,但又不是象附點拖得那麽明顯,而且第三拍不象其他圓舞曲那麽弱。再說得仔細點就是它的第二拍有點向前趕,形成1-2較短,2-3拍較長的情況。來源是維也納宮廷女士們跳舞時都要在那一拍轉圈,可能是不趕一點會轉不過來吧。 這就是維也納圓舞曲“味道”所在。但這種區別說來簡單,沒有其它樂隊能象維也納自己的樂隊和指揮這樣,用維也納圓舞曲思維,用維也納圓舞曲表達,成為演奏時自覺的行為,因為他們是從小就浸淫在這種氣氛裏,不需要去想,自然就發揮出來了。其它樂隊要模仿這種節奏,生硬不說,最要緊的為整個樂隊打節奏底的低音樂器,很難一直保持整體一致的節奏型,因為大家都是刻意的。另外,維也納愛樂的音色整體上成金色,這也是區別與世界上任何一支樂團的獨特之處。
所以,要聽正宗的維也納圓舞曲,非維也納的樂隊不行。新年音樂會各種指揮走馬燈似的換,指揮有權選曲,但無權要求樂隊按照普通的三拍子節奏演奏。而且指揮也知道,樂隊完全有能力按嚴格的三拍子演奏(否則其它樂曲就沒法聽了),但這正是維也納樂隊的特色,失去它就不是維也納了。
約翰·施特勞斯,毫無疑問是施特勞斯家族的代表,一曲蘭色多瑙河,千古絕唱。
博斯科夫斯基 (Will Boskovsky), 奧地利人,維也納音樂的專家,施特勞斯作品最佳詮釋者之一。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 - 1909年生於奧京維也納,9歲入維也納音樂學院,17歲即獲克賴斯勒小提琴大賽首獎,其後走入獨奏及室內樂演奏,1932年入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1939年經該口指揮克納伯茲布許 (H. Knappertsbusch, 1888-1965)提拔為四位首席之一。除此之外,他當時也兼任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管弦樂團的首席,以及維也納學院附設小提琴學校的校長,並自組維也納八重奏和維也納愛樂四重奏等室內樂團。
1954年博斯科夫斯基首度擔任著名的維也納新年演奏會指揮,其後每年即在該演奏會指揮,前後達放十年之久。博斯科夫斯基以史特勞斯家族音樂的詮釋者享譽樂壇,1969年榮任維也納史特勞斯管弦樂口指揮,兩年後自維也納愛樂引退,從此專心於指揮的職事,並進而贏得了「維也納音樂」最佳指揮的美譽。
博斯科夫斯基指揮的唱片錄音,除深受歡迎的史特勞斯圓舞曲外,以1969年和維也納莫紮特合奏團共演的「莫紮特舞曲全集」(Decca出品),以及其後指揮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演奏的約翰史特勞斯 「蝙蝠」最為膾炙人口。尤其「蝙蝠」一曲所表現的清新和活力充沛,充分顯示了他對維也納輕歌劇旋律和曲式的天性才華。
介紹來自網絡。謹在此感謝上傳音樂的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