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依照自己性子來,說點與活動有關的話題。
雪晶一定是讓“文化走廊”這個花環搞懵了,弄個活動題目總往文化上靠。不這麽搞,似乎覺得自己夠不上“文化走廊”斑竹的頭銜。
這有點像咱牆國,國名叫共和國,所以什麽東西都要加這個名字。什麽共和國衛士,共和國脊梁,共和國色彩。但是,你琢磨一下,他們真理解“共和”二字的意思嗎?
孫中山也喜歡“共和”,其實他也是胡扯,“驅逐韃虜恢複中華”完全違背共和理念吧。
看看名詞解釋(搜來的):
共和製(英語:Republic,拉丁語:res publica),是一種國體。與神權及君主製政權的正當性、取得方式和政體形式不同,該政體下國家的最高執政者不是君主,而是依法律選出的最高執政者。施行共和製的國家通常稱作「共和國」,在政治思想上,共和主義指以共和製治國的一種意識形態。在現代國家興起後,共和主義在世界各國的實踐及理論發展上各異,但大多數有幾項特徵:人民不是統治者的所有物或附屬品,並且大多擁有一個有效憲法確保人民的基本權利不受政府侵犯;政府權力是公有物,國家的治理是所有公民的共同事業。
看看,“國家的治理是所有公民的共同事業”, 韃虜是不是人民,你憑什麽把人家趕走?
共黨搞的那個更不是什麽共和了。一黨專政,不認同你黨的理念,就不能讓人家當主席當總理,哪門子共和?還是我們蔣總裁明白,去他娘希匹的“共和國”,還是我的“黨國”稱呼更確切。
不是批評雪晶,我的意思是勸她別為“文化走廊”這個壇名所累。這壇子既不是“文化”,也不是“走廊”,就像那個“品茶小軒”根本不喝茶一樣。文學城裏都文學嗎?老婆餅裏有老婆嗎?
但是,討論文化也是需要的。今天我就談談“文化的向往”。 又要從名詞解釋開始,再搜一下:
文化: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教育、科學、文藝等。
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也就是說,我家的冰箱,汽車,房子,後院的菜園都是文化的一部分。當然也有精神方麵,比如學的知識,在文學城寫的帖子也是文化。小丸子做的那些美食,文革傳人照的那些照片也是文化。
如何“向往”? 就是找好東西,買好東西,享受好東西。像小丸子一樣,開車多少多少公裏去吃個什麽“大叔”的美食,就是對文化的向往。比如一劍,大冬天花錢跑到雪地裏滑雪摔跤,也是對文化的向往。
普毛子看烏克蘭那塊地方好,想把它占下來。習包子看台灣不聽自己號令,心裏不爽,想將其弄下來,算不算對文化的向往?也應該算。
向往是沒錯的。就像一劍滑雪的時候,看那些美女穿著美麗的滑雪裝在雪地裏穿梭,心裏“向往”的火苗燒得旺旺的,真想上去跟她們打個招呼,加個微信。但是向往歸向往,我不能付諸行動。
人類犯錯往往就是在“向往”和行動的掌控上。 習包子想當“世界命運共同體”的老大,沒問題。我也想當老大,行嗎?一隻天鵝肉,全天下的癩蛤蟆都想吃,怎麽辦?自我調整嘛,99%的癩蛤蟆歎口氣就歇了,剩下那幾個那就互相打架去爭。
希望我這篇短文沒給這裏的網友添堵,看你們將這話題寫得非常高大上。怎麽說呢,我感覺格調上有點偏題了。切題的文章題材其實不少,比如好幾個帥小夥爭追一位美女,或者美女如何撬閨蜜的男友,最後終成眷屬等等,既文化又向往。
老鍵也可以寫,比如他看見美女就躲,是不是心有神器,專殺“文化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