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井大街定名於1915年。遼、金時代,王府井隻是一個不出名的村落,到了忽必烈定都北京之後,這個小村落開始熱鬧了起來,並有了“丁字街”的稱呼。明成祖時,在這一帶建造了十個王府,便改稱十王府或者十王府街。
1915年,北洋政府內政部繪製《北京詳圖》時,就把這條街分成三段:北街稱王府大街,中段稱八麵槽,南段由於有一眼甜水井而稱王府井大街了。後來,逐漸用王府井稱呼整條街了。六十年代更名人民路,七十年代複名王府井大街。
新中國兒童用品商店始建於1956年,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經營品種最全的專營商店。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新中國兒童用品商店是一家在北京乃至全國頗有知名度的商店。新中國兒童用品商店裏有著北京人的兒時記憶。
被譽為“新中國第一店”。位於王府井大街。以經營日用百貨為主(1997年底經營品種達498萬種)。1955年9月開業。1968年7月改為現名。七十年代初,擴建了附屬業務樓和倉庫樓。
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末,由於物資緊張,城市居民使用副食本購買油、鹽、肉、蛋、麻醬等許多副食品,每個人在一個月內可以購買的副食數量是固定的,每次購買的時候使用副食本證明你有資格購買,同時在副食本上記錄你已經買的數量,超了就不能再買了。
朝陽區西與東城區、豐台區、海澱區相毗鄰,北連昌平區、順義區,東與通州區接壤,南與大興區相鄰,幅員麵積470.8平方公裏,平均海拔34米,在中心城區中麵積最大。北京第一條地鐵在1971年就正式開通運營了!這是我國最早開通地鐵的城市,到目前為止已開通22條線路,覆蓋全市11個市轄區,總裏程達到608公裏,位於全國第二,全球排名第二,僅次於上海。
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北京火車站北廣場,七十年代初開通啟用,車站編號為210。八十年代初,1號線從蘋果園站至北京站站區段正式對外開放。
七十年代初,北京地鐵一期工程開始試運營。1981年9月11日,在試運營10年之後,正式開放。它包括19座車站,和從西山的高井站到北京站的27.6千米線路。
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學原名崇德學校,位於西城區西絨線胡同33號,舉世聞名的人民大會堂西側1000米。前身是建於1911年的崇德中學。始建於1911年,是北京市建校最早的完全中學之一。七十年代,它是全市第一個正式複課的學校。
三十一中是北京市體育項目(排球)傳統學校,西城區體育項目(遊泳)傳統校。在遊泳、京昆、鍵盤樂、書法、繪畫等方麵也有出色表現。
西瓜為夏季之水果,果肉味甜,能降溫去暑;北京大興的龐各莊被稱為“中國西瓜第一鄉”,400年前就有入貢的記載。現在的大興龐各莊就有非常多的西瓜采摘園,甚至還有一個西瓜博物館。
較為流行的觀點認為,西瓜的原生地在非洲,經人工培植成為食用西瓜。早在四千年前,埃及人就種植西瓜,後來逐漸北移,最初由地中海沿岸傳至北歐,而後南下進入中東、印度等地,四五世紀時,由西域傳入中國,所以稱之為“西瓜”。
70年代夏天傍晚北京街上的景象。那時候的夏天沒有空調,一把扇子就能過夏天,晚上還能看到滿天的星星。
北京街頭賣蟈蟈的小販,自行車上掛滿了蟈蟈籠子。買蟈蟈玩是當時孩子們的童年樂趣之一。
當時的普通人收入是多少,一個普通青年職工每個月的的收入就30多、40多塊。大學本科畢業的技術員職稱月收入是50多塊。北京的物價呢?買蔬菜水果沒限製,米麵肉蛋都是定量供應的。憑副食本定量供應的雞蛋9毛多/斤。(70年代一個月收入40元的普通職工一個月工資隻能買40多斤雞蛋,對比一下現在吧)。憑副食定量供應的肥瘦豬肉9毛多/斤,憑副食定量供應的花生油0.85元/斤,定量供應的鮮牛奶要去專門的奶站去買,0.12元/瓶(200毫升容量,有嬰兒的家庭才有資格,一個娃一天兩瓶的定量,孩子超過2歲後自動失去購買鮮牛奶的資格。買米麵都要去糧站,憑糧本定量供應的糙米0.152元/斤,憑糧本定量供應的白麵0.184元/斤。關於零食嗎,蘋果糖1塊錢/斤,水果冰棍3分-5分/根,北冰洋冰激淩0.15元/小盒。花生和瓜子呢?平時真見不到,隻有過春節時憑副食本買5毛錢花生瓜子。關於青菜價格,今天大家買菜都是超市,那時候是國營菜市場,北京大部分菜市場買菜部分都是開放式大棚,菜都是亂七八糟擺著。青菜隨著季節變化,絕大部分都是本地產的菜,種類少,價格大部分都1毛多/斤,秋天賣的冬儲大白菜最便宜,4至6分/斤。
前麵說的是自己買菜做飯的開銷,那吃單位食堂的呢?我從1977年開始中午在父親單位的職工食堂吃飯,普通素菜8分到一毛幾一個,肉菜2毛錢到3毛錢一個。如果飯量屬於一般,每天三頓都在食堂吃大鍋飯,一天的夥食費5、6毛錢就夠了。如果一個單身漢,天天吃食堂且住單位集體宿舍,也不算太虧嘴,一個月夥食費不超過20元吧。如果日常開銷再少點,那一個月能省下個10塊錢吧。其它開銷呢?百貨商店裏普通一件外衣賣7塊錢,一雙布鞋4塊錢。單身漢一人吃飽全家不餓,但是有孩子的家庭呢?那時一個北京家庭都兩三個娃,全托幼兒園一個娃的費用是15-20元/月,小學生的學費每學期2.5元,買筆、教科書和作業本都是開銷,同時這時的娃身體長的快個個都胃口好,這樣一個家庭每個月不到100塊的收入絕大部分都用在吃上了,且隻能吃飽不能吃好,如果頓頓吃肉那用不了到月底到了月中就要坐吃山空喝西北風了。0年代的北京沒什麽胖子,營養過剩根本不可能。北京絕大部分家庭的財政就是吃的財政,沒什麽餘錢買其它東西。北京、上海和廣州等大城市在上世紀70年代的中國屬於生活水平最高的地區,生活在大城市肯定是餓不著(超級大胃王除外)。那其它地區呢?我開始覺得應該是全國人民已經不會餓肚子了,但是後來發現不是那麽回事。上世紀70年代末的北京,電視機普及率不足1%,自行車憑票供應,不是有錢就能買的。當時最受歡迎的自行車品牌是上海產的“鳳凰”和“永久”牌。一輛上海產鳳凰牌26全鏈套自行車記得是173塊,相當於一個北京普通職工4個月工資。當年中國家庭的三大奢侈品”就是“自行車、手表和縫紉機”。北京人穿的很樸素,一件衣服穿很多年很正常。為什麽要穿舊衣服?並不是崇尚樸素,是真的沒錢。70年代的北京居民基本上家裏都沒有電視,想看電視那就要看看自己的單位福利夠不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