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國內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日本設計大師三宅一生去世:“一塊布”如何成為反潮流時尚傳奇?

(2022-08-10 09:14:00) 下一個
 達達 三聯生活周刊 

文 | 達達

提起三宅一生(Issey Miyake),“褶皺”和BAO BAO托特包是大多數人對他的“濃縮”印象。作為“設計師的設計師”,他最著名的忠實粉絲包括蘋果前CEO喬布斯和建築設計師紮哈。
在三宅一生之前,還沒有哪一個日本品牌的手袋能夠像BAO BAO這樣火爆。它的靈感來自建築,體態輕盈而且富於變化,遍布包麵的三角菱格片能根據內容物多少、靜態或動態下呈現多樣的結構。BAO BAO最早隻是褶皺係列Pleats Please的一個配件係列,這也是紮哈最偏愛的係列。和包袋類似,無論Pleats Please係列所遮蓋的身體或高或矮,或胖或瘦,衣服都能呈現出獨特的造型。

圖 | 視覺中國

喬布斯標誌性的黑色高領衫亦是如此,和Levi ' s 501和New Balance 991一樣,這款用來緩解“決策疲勞”的高領衫成了90年代末矽穀製服的代名詞,理由是比起挑領帶,忙碌的人都把心思放在了更重要的事情上。與此同時,這些出自三宅一生的經典設計,實用且不需要特別的護理,可以隨意卷成一團,打開即穿無需熨燙。
不受限於性別或尺寸,隻承認人體本身的形態,便是三宅一生所強調的,“身體與服裝”之間的關係。設計本身呈現出一種看似“無結構”的自由形態,交由使用者“穿”出線條。要達成這種設計語言,麵料是核心。
Makiko Minagawa第一次見到三宅一生時,三宅工作室剛成立。那次會麵 Makiko本來是為了谘詢移居倫敦的事兒,結果她卻變成了三宅一生品牌的麵料設計總監。
在此之前,三宅一生一直“漂”在國外,極力尋找“一塊布料”的不同樣貌。這位生於日本廣島縣的設計師,畢業後(1965年)前往法國,在巴黎時裝工會學校學習高級定製,還給紀梵希和設計師Guy Laroche做過助理。那期間,三宅一生開始質疑西方服裝設計的傳統。對他而言,與其讓衣服成為身體的框架,活動受製於剪裁與結構,不如讓它們穿起來更舒服。受到嬉皮運動自由平等的精神感染,三宅一生更清晰的認識到,比起為一小撮富人做衣服,他更希望製作“普世著裝”,像T恤、牛仔褲那樣,任何時間、地點都能滿足人們需求的衣服。於是,他又前往紐約跟設計師傑弗裏·貝尼學習如何結合服裝設計中的藝術性和可穿性。
回到東京建立三宅工作室,正是1970年。在工作室剛成立,設計理念急需落地之時,Makiko是三宅一生最好的合作人選。與二戰前紡織服飾業對日本的重要性天差地別,到了60年代,日本古老工藝近乎滅絕,畢竟,公眾追捧的都是像Missoni、Prada、Gap等西方品牌。那些傳統工藝的發源地遲遲沒能盼來鐵路的修建,也漸漸被列車快速駛達的世界所遺忘。當時,剛從紡織專業畢業的Makiko,恰恰來自京都碩果僅存的麵料工藝世家:祖父專攻絲綢和服的手工塗染,父親則專為日式屏風設計麵料。更重要的是,她和三宅一生類似,是個喜歡從傳統麵料入手,挑戰新事物的人。

《紋身》,圖片來自京都服飾文化研究所(Kyoto Costume Institute),由三宅一生促成建立。
“和三宅工作就像進行一場關於‘禪’的對話。有天他忽然說‘冬天裏的白’,就這麽一句。我就開始猜想,冰雪的白?鹽池的白?白色青瓷的白?一般這種對話很快會有答案,但那次我花了一年時間想這件事,從為紗線選擇原材料開始。”Makiko曾對媒體說。1971年工作室麵世的第一個秋冬係列靈感汲取自傳統柔道服飾,雖然這種源自民族服飾的外觀在日本被嘲笑為“土豆口袋”,卻在巴黎引起關注。最常被談論的作品《紋身》(Tattoo),正是由Makiko創作的麵料。一條淺棕色針織連衣裙,用日本傳統技法把兩位剛剛去世的美國搖滾樂手的形象印在背部,仿佛在向嬉皮運動的精神領袖致敬。
對此表示欣賞的美國麵料設計師評論道,“它在製作技巧、色彩選擇上沿襲了日式傳統,常用織錦等手法,顏色偏冷淡、無強烈對比;但在麵料的選擇、最終光澤度及鬆緊度的處理工藝,以及生產成本的控製上,又非常現代。”從1973年開始,三宅一生成了巴黎時裝周的常客,作為最早打破時尚界西方壟斷局麵的日本設計師之一,為後來的東方設計師進入西方世界打開了大門。
在探索“身體與服裝”關係的早期,三宅一生曾使用過各種的奇怪材料,像是塑料、紙或藤條。他把那期間的作品叫“Body Works”。1982年Body Works展上,有一件作品名為Waterfall Body,含有矽成分的材料在緊貼人體的立體式剪裁下,呈現出一種水流撫過身體表麵的服帖與流暢。其中用藤條編製成的、類似日本武士服的設計還登上了《Artform》雜誌封麵,成為曆史上第一套登上藝術雜誌的時裝。
三宅一生認為單純隻研究日式和服比較局限,應該把目光從日本擴展到整個東方世界。為此,他請工作室的設計師去危地馬拉、巴厘島、印度和中國發掘當地傳統技藝,然後改良成適用於批量生產的方式。日本工業化急速推進為麵料的大規模生產減輕了阻力,但三宅一生和Makiko都不想遺忘自然材料和技法的魅力。
三宅一生1976年的作品“一塊布一氣嗬成”,從日本傳統和服中得到靈感。
進入90年代,工作室此前在傳統麵料工藝和新技術上的探索投入有所成就。最初“普世著裝”和“一塊布料”的夢想不僅轉化成了現實,還成了三宅一生品牌最具標誌性的兩款經典係列。
Pleats Please係列的褶皺麵料在1989年被研發出來,四年後才成為一個獨立完整的係列。這種製法是先剪裁出比正常尺寸大的衣料,通過機器打褶、加熱讓原本二維的麵料立體起來,沿襲了日本傳統中服裝與身體間“留白”的傳統。與西方時裝“雕塑”出理想的線條的邏輯不同,三宅一生是用折疊、伸展的平麵結構手法減少剪裁,最大限度解除服裝對身體的束縛。
在正式推出之前,它們曾在法蘭克福芭蕾舞團的演出中,以戲服的形式被“驗證”過。男女舞者都披掛著充滿褶皺的布料,自由地旋轉、跳躍。演出效果一以貫之三宅一生執著的,對“身體與服裝”之間關係的理解。就像他所說的,衣服的形態不是他所創造的,而是穿者自己的,“當我看到衣服被人穿在身上,我們的交流就完成了。”
1998年,“一塊布料”也通過與麵料工程師藤原大的合作以 A-POC (A Piece Of Cloth) 項目的形式實現。製作全程均為電腦控製,直接從一條線開始,一次性完成布料和成衣的所有流程。穿者還可以根據自身需求來修剪,麵料不會因此受損和抽線。
持續的探索和技術升級後,褶皺、一塊布、折疊等元素變成了三宅一生穩固的設計語言。即便1999年便退居二線,三宅一生也沒閑著。他在古稀之年成立了Reality Lab,專門研究環保麵料,隨後發布了用回收聚酯纖維做的132.5係列,以及和意大利公司Artmide合作的 IN-EI Lighting 係列。
“我會閉上眼睛,讓麵料告訴我該怎麽做。”看三宅一生的作品可以感受到,《陰翳禮讚》中描述的那樣:美不在於物體之中,而存在於物與物產生的陰翳的波紋和明晴之中。侘寂美學強調物與環境和諧的平靜靈動,影響的不隻是三宅一生,還有很多日本設計師,比如安藤忠雄。這位獲得普利茲克獎的大師是三宅一生多年的好朋友,還幫他實現了飽含著日本藝術情懷的建築21_21 design sight 美術館。
2016年,東京國家藝術中心舉辦三宅一生個展,同年,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展覽《科技時代的時尚》中,也不乏三宅一生的作品,其中包括1994年春夏係列飛碟裝(flying-saucer dress)和90年代末的A-POC係列。大都會時尚館館長評價說,“A-POC係列完美結合了現代計算機技術與傳統紡織,用單股線編織的工業化過程中,簡略了最終的剪裁、縫紉工序。”

1977年左右,時裝設計師三宅一生在日本東京接受《朝日新聞》采訪。(圖|視覺中國)

在50多年的職業生涯中,三宅一生終保持著“反潮流”的立場,將自己的設計稱為“服裝”而不是“時尚”,還對時尚行業的生產速度冷嘲熱諷,聲稱希望顧客能把他10年前設計的毛衣和最新款的褲子搭配起來穿。
8月5日,三宅一生因癌症在家中去世,享年84歲。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是1945年戰爭的幸存者,母親重度燒傷,三年後死於核輻射,他自己也被脊髓疾病所擾,一生跛行。三宅一生很少談論那一天,一方麵不想被貼上“原子彈幸存者”的標簽,另一方麵,他曾對《紐約時報》說:“我更願意去想那些可以創造而不是毀滅的東西,那些能帶來美麗和快樂的東西。我被吸引到服裝設計領域,部分原因是,它是一種現代而又樂觀的創意形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