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國內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遊輪北歐行之四 - 塔林篇 (圖文)

(2008-09-17 17:46:35) 下一個

我們船的下一站是愛沙脫尼亞的首都塔林。麵臨波羅的海的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脫尼亞是前蘇聯最具歐洲特色加盟共和國,蘇聯解體後獨立為毗連的三個小國。當地人大都金發碧眼,最具北歐人的特征。後來我們到了俄羅斯,發現那裏的人皮膚更加白皙,但頭發多是栗色的。

愛沙脫尼亞在三小國的最北邊。首都塔林安靜地倚在芬蘭灣旁,是個人口僅四十萬的小城,分為舊城和新城。當地居民大都住在新城,而舊城是留給遊客看的。所以,當我們深一腳淺一腳地漫步在大卵石鋪成的街道上,除了偶爾有略殺風景的出租汽車呼嘯而過,恍如置身於歐洲中世紀。據稱這裏的建築集東歐、北歐和西歐的風格於一身。我們穿過市府廣場的集市,爬坡到達山頂的教堂,在手攀繩索,沿著八百多個台階拾級而上,到達教堂塔樓的頂端,塔林的全景和藍色的芬蘭灣一覽無餘。據教堂裏的告示介紹,這座教堂一直到十三世紀是全歐洲最高的教堂。這六歐元的門票看來值得。

回船的路上,根據所見到的歐洲城市的共同特色,我順口編幾行打油詩:

城裏彎彎河一條,

有軌電車滿街跑。

各色教堂看花眼,

留神磚路硌了腳。


塔林舊城。


近處是舊城,遠處是新城。


靜靜的塔林與世無爭地委身於波羅地海芬蘭灣。


但塔林經常要抵禦外敵,外國人來了就不走了。早年有北歐海盜,後來又來了俄國人、德國人、蘇聯人。二戰時愛沙脫尼亞死了全部人口的四分之一。這個小國往往隻有任人宰割的份。但這個矗立在海灣的中世紀炮台仍然見證著這裏的人民抵抗外辱的曆史。


炮台身後已是一片和平世界。


塔林舊城是完整的中世紀博物館。


舊城隻有遊客。當地居民都住在新城。


兒子還是有點看煩了。


市府廣場的集市是舊城最熱鬧的地方。


這裏的交易收美元、歐元、盧布、本地的克朗(kroon),甚至人民幣。You name it.


從集市出來就奔大教堂。


教堂頂樓遊客隻能側身而過。人們久久俯瞰眼下美景不願離去。


在大教堂頂樓鳥瞰新城和芬蘭灣。


舊城一片白牆紅瓦。


海灣裏有我們的船。可先別走啊!


不知為什麽,滿街跑的出租車都是奔馳。


和其他歐洲城市一樣,塔林也有有軌電車。


愛沙脫尼亞的文字看來與俄文很不同,更接近拉丁文字。想必與其他同樣繁瑣不堪的北歐文字同祖同宗。看廣告牌上麵的那一長串,隻是三個字。那位高人能試著讀出來?看來要想流利地說當地話,非得有口吐蓮花的功夫不可。

我們船的下一站就要到俄羅斯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路邊野花不採白不採 回複 悄悄話 回複Desertman的評論:
多謝指教。頗長見識。
Desertman 回複 悄悄話 愛沙脫尼語和芬蘭匈牙利為近親為歐洲中的異類,乃古匈奴的遺族. 匈奴為大漢所敗西逃至歐時分為兩支,南為匈牙利北為愛沙脫尼和芬蘭.經2000年混居雜交他們如今已經麵目全如歐人,然語言卻保持至今.經多2000年的同化!今芬蘭愛沙人多金發者,但芬蘭中北部仍然有部分亞洲模樣的地道芬蘭人。

50多年前中蘇友好之時,中國與東歐交流多,一中國藝術家偶然發現甘肅某地的一係列民歌與匈牙利特有民歌幾乎同,此應為許多證據中之一。蓋曆史記載匈奴為漢破後分為兩部,西匈奴遠走,東匈奴為漢人同化,其遺族應在甘肅青海為多。

我有一朋友去芬蘭開會,閑暇酒宴是一芬蘭老者曾酒後吐真言道,道其祖上長途西遷到歐洲時如何走商議不定,後富人南去(為匈牙利)而窮者北行為芬蘭愛莎,這話乃族中秘事他們不願談(入歐已千年,不願再談非歐人),非偶爾酒後不不得聞也。
nyng 回複 悄悄話 "看廣告牌上麵的那一長串,隻是三個字。",haha, 芬蘭語也是這樣。其實那些很長的單詞,一般都是組合詞,跟我們漢語的偏旁部首組合一個道理的。所以隻要學過這語言,並不難讀。隻是外國人看起來就咂舌了,哈哈。
nyng 回複 悄悄話 愛沙尼亞的語言的確很特別,是跟芬蘭語最接近的語言。而值得一提的是,芬蘭語屬於屬於芬蘭-烏戈爾語係,是一種非常獨特的語言,跟北歐其他國家的語言大相徑庭。芬蘭語的另一個親戚是匈牙利語,但相互之間完全聽不懂。而北歐其他國家:瑞典、挪威、丹麥的語言非常接近,可以相互聽懂的,就像是同一種語言的不同方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