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正文

聚會交流(28)–孔德之容

(2013-04-07 13:12:19) 下一個
關於沕望恍惚
帛文版的孔德之容章,使用望沕兩字,而傳本則使用恍惚,兩者有著相似的含義。望,甲骨文本意是站高遠眺,沕是深藏微妙。而恍惚,是智慧生命裏的心光。兩者都強調了這不是外在感官之見。惚,非思所見。雖然感官不可見,但卻有內在實感。有的人不願意看到這種詞匯,認為其有迷信之嫌。其實,生活中到處都有這種恍惚沕望的真實感受。比如說太極拳師用內意運外形,他的確有內在的微妙感受,專業圍棋人士所體驗的勢,或者愛情之中的男女情感。顯然我們不能說愛情的感覺是假的,圍棋之勢是騙人的,或者太極拳師的內在意念是不存在的。這些微妙恍惚感受,不是感官的淺層外在之見,而是更深層次的本質領悟。正如我們無法從下落的蘋果中直接看到萬有引力,或者從行使的汽車上看出時空之相對。我們天天說太陽從東方升起,國旗是紅色的。真實的情況卻是地球自轉,也圍著太陽轉,太陽不可能從東方升出來。紅旗也不是紅的,紅旗吸收了所有的其他顏色,隻有紅色被反彈回來,所以我們見到紅色,國旗裏並沒有紅色這種光。科學進步到今天,其實我們的整個意識係統還是處於原始的狀態。隻是在很偶然的主動理性分析時,才偶爾的領悟一點真實的情景。所以即使在科學和物質上,我們也隻能在恍惚中見到真實。感官隻能見到被誤解的真實,隻有內在的感受才可以進入深層和本質。
此章在帛文版中使用了請字,而世傳本使用精字。我已經在聚會時講述了其中的不同。這裏不再過多解釋。請是一感性詞匯,而精是一理性詞匯。兩者從不同的側麵表達了道的體驗。在聚會時,有人提出以順眾父是什麽意思。並且進一步提出疑問,如果眾父不求道,道德經怎麽會說以道而知眾父之然呢?
前麵我們知道以今之道,以禦今之有,並且以此而知古始。我們怎麽能從目前這個時刻而知道古始呢?此篇的知眾父之然也是這個意思。但是怎麽會有這麽奇怪的事情呢?
道,會賜予我們生命的地圖。這個地圖會告訴我們生命的樣子,它也會告訴我們不同的道路會遇到什麽樣的情景。以此,當我們追憶曆史,眾父之路,也許是坦蕩的,也許是波折的,也許是快樂的,也許是悲劇的。但無論如何,曆史會確認這幅地圖的有效性,從而我們會理解眾父之所以,知道他們為什麽失敗,為什麽成功。這個地圖也會讓我們知道,我們站在何處,從哪裏來,又會走向何方。即使眾父忘記了道,他們會因為遠離道而走入不斷的迷惑,這也正說明道之作用。但最後,眾父還是在死亡時從道,mind has to end there。
關於餘食贅行
在聚會時我們探討了炊者不立等句。這些句子有著豐富的含義,我們不能隻求快速的表麵理解,而不進入其內在豐富之世界。我就不在這裏重複那些感受了,隻就餘食贅行等稍加補充。
人的意識有著不同的狀態。比如由於感官意識層麵見到了“一切”,既然知道了一切,其他存在當然都是幻想迷信的,於是我們拒絕探索新知和成長,從而進入一種ignorant的狀態,這是最普遍的一種狀態。第二種就是忙碌於tunnel vision,陷於眼前之鏡,和self-inflated pride and illusion等。這是一種膨脹的虛幻。餘食贅行,就是在描述這種情景。即我們沒有生活在真實的本質之中,而是生活在夢裏,或者膨脹的泡沫裏。物怎麽會惡之呢?物雖然沒有意識,但是它不會產生膨脹的泡沫意識。當然似乎物什麽也不做,你可以說物是無知的,但物不會與他人產生爭鬥,他不強迫別人接受它。所以物確實是厭惡這種餘食贅行的。既然物都不居於那樣的境地,人就更不要守於其中。
關於執一
23章由曲全,枉正等推演出事物的本質,那就是totality, wholeness and oneness。曲全,無論你理解為一個圓圈是由無數個小小的彎曲組成的,還是理解為整體是由無數個微小的個體組成的,這都在說明我們看問題不能執於狹隘,而是執一,the oneness that will not leave anything out。但是後麵又說: 不自視故章,不自見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這與執一又有什麽關係呢?自視,自見,自伐,自矜都是隻執守狹隘而不放,都不是執一。當然,執一者更不會爭,就像我們的左手不會打我們的右手,那是因為我們的意識認為身體是一,以此而不爭。也正因為左右之不爭,所以兩者共存,共助,共奉於一。如果我們真的能至誠於totality,那麽我們就會歸於一。
關於希言,自然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孰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況於人乎!24章談到少言,歸於自有永有本身。這是道德經第二次談到自然。既然天地都不能沒完沒了的飄風暴雨,人就更不能長期接受情緒起伏和暴躁之折磨。一個健康的人,應該少言而靜處於真理本身。這種“自然”之世界,it has a healing power,it can also nurture and give birth to new life。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從道的人,他會聚智慧和力量於一氣和自身。忘記道的人,他也會失去智慧和力量。上麵我們談到兩種生命狀態,其一:無知,消極和懶惰。其二:虛妄的驕傲和自我膨脹(兩者皆為餘食贅行之舉)。而德是第三種生命狀態,這種狀態是從道而來。守德的人,道就會賜予給他智慧和力量。不守德的人,道就不會賜予給他智慧和力量(當然這裏的德不是我們普通的大眾規則,而是人性內的根本智慧和能量)。
所謂的精神成長,就是從第一種ignorant and darkness中覺醒,走向行動,誌向和驕傲,即第二種狀態。當我們經曆過第二種狀態之後,才發現這種似乎充滿雄心和成功的地方,其實隻是一個bubble from inflated ego。然後我們再次踏上成長的征程,這就是生命的本質智慧和能量。這是來自永恒的智慧和光明,它是道之自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