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正文

聚會交流(26)–古之善為道者

(2013-04-06 18:58:10) 下一個
關於誌和不成

15章詳細的表達了善為道者的體驗。可惜的是,很少有人認真的解釋感性的文字,而是更熱衷於理性的文字。夫唯不可誌,故強為之容。不可誌,無法隻用心和思想到達的地方,的確是個微妙玄達的世界,所以隻能強為之容。既然是強為之容,那麽必定會帶來誤解。所以我們隻能通過誤解,然後根據自己的真實體驗,去慢慢的驗證出真實的本質。

豫嗬,其若冬涉水;猶嗬,其若畏四鄰;嚴嗬,其若客;這是善為道者之容。但是這種為客,若冬涉水,若畏四鄰的樣子,真的就是善為道者的內心世界嗎?如果天天如此,我看還不如放棄道。這樣的感性描述,其實是在描述外人觀察為道者的體驗,而不是為道者本人的內心驅動心理模式。這種膽戰心驚的心理,不可能是為道者的內心情緒狀態。但是當外人觀察為道者的時候,似乎有這種猶豫,畏鄰,謹慎的跡象。但是後麵的句子描述了,是什麽樣的內在心理模式導致了這樣的外在表象。曠穀中混沌的冰釋之水,冷靜不燥,重而不浮,沒有經過人為意識的扭曲(樸),也沒有孤獨你我之分離(混)。這種混沌之態,能夠放出智慧之光,它有創造之能力。這種智慧產生於無分之靜(濁而靜之),創造來源於無為之哺育。所以為道者的內在心理並不是猶豫畏鄰的,而是一種無限真理之上的冷靜和廣闊。這種廣闊的外在表現不是燥而妄動,它猶如天地之靜,無為而無不為,它創造了萬物和生命。

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蔽而不成。為什麽為道者不欲盈呢?我的感想是,這句話不是在勸誡人們不欲盈,而是前麵混沌淩澤狀態下的真實體驗。如果你有了前麵的內心體驗,你不可能找到任何欲盈必成的躁動。所以這種不欲盈不是壓製自己的欲盈,而是沒有盈成之欲。這裏有個心理變化的過程。首先可能是因為智者的教育,而警戒自己不欲盈,不執守成,這是一種suppress,但內心裏還有欲盈之藏。經過不斷的精神探索,你理解了一點,那就是我們通過不欲盈而盈,通過不成而成。這個時候你會主動的不欲盈,而不再是一種壓製。但這也不是精神探索的終點,漸漸的,欲盈與否不再是你關注的問題了,這種意識不再耗費你的能量,正如天地之靜,無為而華育萬物。成,盈隻是頭腦之動,在頭腦之外,還有一個真實的世界。

關於沒身不殆

致虛,極也。守靜,督也。萬物旁作,吾以觀其複也。天物芸芸,各複歸於其根,曰靜。靜,是謂複命。16章告訴了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從道之路,那就是致虛,守靜,這是道家的修煉之路。然後通過觀萬物而知天道,天造(物)芸芸萬物,然後萬物又複歸其根。以此知道我們從哪裏來,然後又走向哪裏。這是哲學和宗教的主題。靜,是謂複命。這種複命不僅僅是指死後之路,也是指活著時候的複命。生前之靜,生後之靜,死後之靜,靜以貫之,一氣貫穿所有空間和時間。通過靜而知永恒,通過永恒而走向光明。此章提出了知常,容,公,王,天,道,和永恒的成長道路。令人深思的是,這種超越和提升不是顯身,而是沒身,然後通過沒身而不走入危險之地。但事實卻是,人們總是喜歡顯身之路,然後通過顯身而走入危險,通過危險而體會人生之波折和悲劇,然後再通過巨大的痛苦而覺醒。所以萬事萬物都有它要傳遞的信息,如果痛苦發生,不要逃避,而是麵對。黎明之前,總是有一段冷冷的黑暗。

If you get the kiss of bliss, follow it; if you feel the hurt of pain, just challenge i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