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正文

聚會交流(32)–道恒

(2013-04-25 17:56:01) 下一個
關於自知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誌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壽也。
整個第33章都是在講一個事情,那就是內在生命的認知,和外在生命的認知。兩種認知會有不同的體驗和結果。一般來講,外在的認知是自然而然的,因為我一出生就是生活在外在認知的世界裏,教育,家庭,學校。在自己身上,我們用感官,思想,perspective來認識自己和世界,所以我們幾乎是完全被外知的世界包圍著。對很多人來說,發現和探索內在生命是一種機遇,而不是從小就有那樣的環境。
當人們談到自知,可能都會覺得我當然知道自己,我怎麽能不知道自己呢?人們將知道自己的性格,習慣,和知識,看成是認識自己。其實這些自知還是一種外知,即站在生命本質之外,去觀察自我之表象。自知的感覺可能用悟字更恰當些。悟字的甲骨文是心上有兩個我,即通過內在的視角去發現生命之上的生命,去用心發現外我之上的內我。所以自知不是一種普通的認知,很多人一生都是圍繞著外知而活。
一個隻圍繞著外知而活的人,一般會有種害怕自處的心理。因為生命的核心一直處於外,所以一旦失去某種與外在事物的聯係,我們會突然感到生命的空虛,我們不知道如何麵對一個空空的自我。但是我們一旦與外界聯係起來,突然我們感到豐富活躍起來。而一個自知的人,當他獨處的時候,他並沒有隔斷與真實的聯係,而是更加走入真實和豐富。然後他帶著一種豐富和深刻,去與他人分享,承擔,和創造。當內知的人與他人接觸時,並不是停留在外在娛樂交流的表麵,而是交流於內在的“神通”,靈感,能量,智慧,愛,和光明。
精神探索的起源,一般是來自這種外知和內知的突然轉換。這是非常關鍵,也是非常艱難的一步。對於一個完全生活於外知的人來說,他從來沒有過內知的體驗,所以當我們用內知的文字去交流時,他常常將一些自己性格和心理上的表象,當作一種內知來處理。對於思想和邏輯來說,它永遠都是處於外知的角度,因為它的功能就是如此。也許自知這個詞匯已經無法清楚的表達它的本質含義了。自知是一種being和experience,而外知是一種knowing and minds。文字在being and experience方麵,它的作用是有限的。因為一旦用文字來表達,人們會立刻處於knowing and minds的視角。
當然我們不應該否定外知,而是應該將外知和內知結合起來。這種結合會給你一種新的生命。突然一個世界敞開了,你從舊有固化的外知中逃脫出來,於是你會不斷的去挖掘內知的生命。所以這裏的自知者明,不是指mind知道了什麽,而是說自知者走出了黑暗,發現了永恒的光明。因為這種光明,那些曾經隱藏的突然顯示出來,至於如何去分析這些顯現,那是 知人智的功能。但是如果沒有這種明,那麽智無法去實施知人之功。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同樣,勝人者之力,隻是一種短暫力的使用,而強則強調一種力的源泉,並且這種強不是來自外麵,而是來自內在的生命。沒有人能奪走這種強,並且隻有自己才能發現它,呈現它,使用它。
死而不忘者,壽也。壽,甲骨文的字形由無限延伸和肉體組成,現代多解釋為活的長久,但是在這裏,我寧願將其解釋為永恒。不忘者壽,這是什麽意思呢?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釋。有的人說,不被人遺忘為壽,有的人解釋為“意識”沒有亡者為壽。那麽這種意識又是一種什麽樣的意識呢?我想這裏有很多探索的空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