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山坡

散散漫漫野性,瘋瘋癲癲莽夫。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也談鏡頭感

(2012-03-03 09:02:52) 下一個

大仙的鏡頭感 一詞太神秘化,令我想起一個故事。


小區朋友聚會,一位學聲樂的說起唱歌的技巧,一是用丹田氣,二是聲音要從腦門兒發出,而不是僅從嗓子眼兒裏發出。大家聽得神乎其神。可巧我這個學醫得在座,想了想說,丹田氣好理解,就是腹式呼吸,那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肺活量,吐氣才足。而“聲音要從腦門兒發出”,你給發一個示範如何?


她說好,聽著:“啊。。。”


“明白了,是不是這樣? “啊。。。” 


“正是!正是!你學過吧?我們全班第一節課練會的不過半數。”


我說你老師是舊式藝人吧,愛神秘化,就不能科學點解釋?


“。。。”?


這明顯是練共鳴腔。人鼻子裏通著顱骨的兩對“竇”腔:頜竇與額竇,如果讓一部分氣流從鼻子出,這些“竇”腔就共鳴了,聲音就變渾厚圓潤了。如果我教這基本功的話,一是吸足氣,把肚子搞大 (笑!);二是吐氣分流,把鼻子搞通,就這末簡單。


在座的紛紛練習,立刻卡啦OK起來,好幾位一躍為小區歌星的樣子。


言歸正傳:


大仙的鏡頭感,其定義為“了解鏡頭是怎樣看世界的”。說的不錯,但要領是神馬,沒說明白。


我體會,大仙講的是每個初玩攝影的人的共同體驗,就是你開始用拍照的眼光看景物了,到處截取畫麵。如果你用定焦頭,很快就有特定的畫麵感。標準鏡頭應該更易形成畫麵感,因為標準鏡頭其視角45度與人眼球不轉動時清晰分辨的視野相近似。廣角鏡近攝透視變形大,遠攝括入物體多,比較難掌握,定焦比變焦更易熟悉其畫麵特征,形成特定“鏡頭感”。


我覺得所謂鏡頭感之一就是用此鏡頭時特定的“圖象感”, 或“構圖感”。用慣了,在任何距離,不看取景框也估測到畫麵的範圍。實際就是取景感,或截圖感,這也是使用定焦頭的影人的一種基本功吧,隻要用特定鏡頭用心拍過幾百張,這感覺自然就有了。否則你就不停地換鏡頭吧。變焦頭讓這個問題變容易多了。

我之所以說“截圖感”是鏡頭感之一,是我覺的鏡頭感還有之二:投映感。


照片是二維平麵藝術,攝取和表達的卻是三維空間的景物。構圖,首先是二維要素的組織。構圖的基本單位不是進入畫麵的三維實物個體為單位,而是以二位視覺要素為構圖單位 (“構圖單位”---這個概念,保留版權:)。換句話,是三維空間景物具有的視覺要素在二維平麵的投射。攝影人要學會二維地看三維。“三維”地看“三維”(景物),任觀察角度變換,其立體形象在你腦海守恒不變。二維地看“三維”,觀察角度變換,畫麵立即不同,很敏感,不守恒。這才是構圖感的最要緊處。


取景時, 若不能把立體物看成平麵圖,構圖基本不得要領,會覺得很難把握。如何改善,我的經驗是兩個途徑:一是“單眼瞄準”,人眼的立體感來自雙目共睹。若要平麵感, 就睜一眼閉一眼,反而“一目了然”。 我記得自己初學攝影時,中邪似的,走著站著,“單眼瞄準”,並圈起手洞練取景。其二,現在的數碼機有live view,構圖不好把握時,用它可輕鬆搞定,就象測光表解決了光感不敏感者的困難一樣。


鏡頭感還有之三,就是景深感。景深決定什末東西雖進入取景框,卻可在構圖中視而不見。定焦頭自然是容易習慣化地把握景深。變焦就增加難度。但你若把握不好,就勤按一下景深鍵也就解決了。技術的發漲把藝術家的某些神秘絕巧都破解了。


當然,構圖感是基本功,但還是被動的功。藝術家正真重要的是創意,情趣,主題,這些非“匠人”的東西,那就是“功夫在詩外”了


 


一點感想ABC,也許全錯,請大仙和各位高師批評糾正,以免謬種流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