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燕語千言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鼓勵不鼓勵?-- “奇葩說”論生死

(2016-05-24 06:31:13) 下一個

我偶爾有空時會看看“奇葩說”,這檔節目很歡快,雖然是辯論節目,但是很少火藥味,既不嚴肅也不莊重,大家愉快地打嘴仗,語不驚人死不休,三觀盡碎亦等閑。還有“馬曉康”三位重量級人物鎮場,往往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節目最後還畫龍點睛。

但是奇葩說第3季20160514這期節目卻畫風突變,很安靜,幾乎每個發言的人都控製不住,淚水漣漣。這期的辯論題目是:“痛苦的絕症病人想要放棄自己的生命,我該不該鼓勵他撐下去?

正方第一個發言的選手是李林。他看起來是個高高壯壯的大男人,但是卻很感性,現場一直哭到崩潰。他講述了他的姥姥得了老年癡呆症。他說如果姥姥能有哪怕片刻的清醒,她一定會對親人們說讓我走吧,但是他希望姥姥無論如何活下去,因為,“她在,家就在,愛就在”。我不太同意,我覺得即使親人不在了,可是愛是永恒的,愛永遠在我們的心裏。一個成熟的人應該首先為病人著想,尊重病人的意願,而不是把自己的情感需要放在首位。

反方第一個選手是董婧,我認為也是幾個選手中講得最好的,感性與邏輯並存。她提出現代科技勉強留住病人的方式是讓病人依靠呼吸機輸液等痛苦地“人工地活著”。處於這樣痛苦的境地中的病人其實並不想撐下去,親人不能因為自己自私的愛增加他的負擔。我們更需要成熟地學會怎麽好好的告別,讓他走的安心沒有牽掛。

正方的胡漸彪說,有些病人是怕拖累親人,所以親人的鼓勵是一種表態,讓他們安心。

反方的邱晨說,絕症的康複奇跡是小得象中彩票,你的鼓勵更像是種詛咒。他引用龍應台在《目送》裏寫的“所謂父女母子一場,隻不過意味著,你和她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一生的背影告訴你:不用追。”當我聽到“不用追”時,眼淚頓時滾落下來。

高曉鬆支持正方,但是他也說這個題目沒有必要爭輸贏。他現場作了首詩:“你是那顆星星,我是你旁邊的這顆星,我的整個軌跡是被你影響的。即使有一天這顆星星熄滅了,它變成了暗物質,它變成了看不見的東西,它依然在影響著我的軌跡。你的出現永遠改變著我的星軌,無論你在哪裏。”能在現場作出這樣一首詩,高曉鬆還是很有才華的。可能我對文字比較敏感,讀這首詩時,總覺得表麵的浪漫透著理性的冰冷。暗物質什麽的,盡顯清華理工男的本色。我小時候,很天真地相信“地上一個人,天上一顆星”的傳說,以為人死了以後,就會變成天上的一顆星,逝去的親人會在天上注視著我們。長大了,雖然也學理工科,但是內心仍然保有那麽一點天真。有一年冬天,我們幾家朋友一起去科羅拉多滑雪。一位朋友的12歲的女兒得了癌症,剛從ICU出來,就興致勃勃地和我們同行。朋友是個業餘攝影家。夜晚,高山上,群星璀璨,我們看他捕捉拍攝星空的美麗。回來後,他們做了本很精彩的影集,後來,小姑娘就去世了。我想在她的父母心裏,女兒永遠是天空中美麗燦爛的一顆小星星。

蔡康永把這個題目延伸到我們要練習告別。他提到前不久他安樂死了《康熙來了》。他最開心的是觀眾告訴他“過去那12年過得很開心”。如果大家都舍不得這個節目,他會感到壓力很大。他的一個舞蹈家朋友得了腦癌,很豁達地對朋友們說,要把生命當成party, 但我先告辭,你們不要因為我放下酒杯,停下音樂,你們要繼續好好玩。他幫她主持了一個歡快的葬禮,葬禮最後舞蹈家的視頻裏,她完美地鞠躬謝幕,“老娘先走了。”非常瀟灑的謝幕!

馬東講了他和父親馬季的故事。馬季突然離世,給馬東帶來了巨大的傷痛,很長時間他都走不出悲傷的情緒。直到三年後的某一天,他夢見了父親,夢裏父親對他說,“我今天才真正走了,很高興和你做一世父子,有緣再聚。”但是他又說,“我不相信那是父親對我說的,我覺得他去世當天就已經走了,一呼一吸之間,他就不在了。我覺得那是我自己跟自己說的,我自己的一個潛意識,放掉了我自己。”

值得注意的是,討論生死這麽嚴肅的命題,全場沒有一個人提到宗教,從主持人到辯論選手,沒有一個。宗教的缺席使個人麵對與死神的抗爭時,顯得更加渺小,脆弱,無助,虛空。中國文化裏避諱談及生死。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我想孔子的真正意思並不是不讓人們去思考死,而是希望人們先搞清楚生命的意義,才能坦然通透地麵對死亡。但是很多中國人幹脆理解為不必去想身後事,連討論都種種避諱,又怎麽能勇敢而理性地麵對呢?而另一方麵,我們這一代人都是從小接受唯物主義教育長大的,崇尚科學和理性,好象對死亡有很科學很明確的認識。所以在高曉鬆的詩歌意象中,星星都會徹底熄滅,永遠地成為暗物質;所以馬東在極度悲傷中,依然清醒地明白父親在一呼一吸中就走了,夢醒以後也非常理智地知道那些話不是父親說的,是自己跟自己說的。實在是理性得對自己都太殘忍了。太理性了,或太感性了,“練習告別”都會是一項非常艱難的功課。

正如有位選手說的,“我要去的世界不需要勇氣,你們才需要。”大多數人是普通人,軟弱而缺乏勇氣的。“奇葩說”啟發觀眾能夠有勇氣思考這個問題,麵對和練習生命中的種種告別,很有意義。

我也在心裏說,爸爸,很高興和你做一世父女,有緣再聚。

節目lin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BvB8dpSYMM , 文學城影視版也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燕語千言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xiaofengjiayuan' 的評論 : Thanks!
燕語千言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紅石榴花' 的評論 : 所以我看見馬東那樣理智地說他其實並不相信那個夢,就很為他難過。
紅石榴花 回複 悄悄話 有很多事情無法解釋:去年,父親仙逝半年多的一天,外甥女給我姐打電話說夢見故去的姥爺給她說趕快給我侄女做好吃的,我姐說“怎麽可能呢,她在一千多裏外的杭州上學啊”,正說著,我侄女敲門,說派出所要三天內體檢換戶口,她坐飛機回來的,,,所以我想人死後或許會有某種energy存在,相信父親在夢裏和我相約來世依然做父女的諾言可以實現。
xiaofengjiayuan 回複 悄悄話 good article and well said. i watched this program as well...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