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活在巴黎的台灣人:遊離在多數華人視野之外(圖) zt

(2008-09-14 08:24:20) 下一個
轉貼啊轉貼,中秋快樂哈哈

  9月14日電據法國《歐洲時報》報道,在總數將近50萬的旅法華僑華人當中,人數最多的是中國大陸浙江籍,其次是來自東南亞的廣東籍華人,來自中國北京、上海、廣東、東北等省市以及港澳地區的華人所占比例則非常有限。而生活在法國的,總數約為5000左右的台灣人也許是因其特殊的曆史宿緣或政治隔膜,遊離在此間多數華人的視野之外,那麽在巴黎生活、學習或工作的台灣人到底有著怎樣的群像圖?他們如何看待來自大陸地區的華人,又如何界定他們自身的台灣身份?帶著諸多問題,記者走訪了幾位生活在巴黎的台灣人。 轉貼啊轉貼,中秋快樂哈哈

  畫家、藝術評論家陳英德 轉貼啊轉貼,中秋快樂哈哈

  來自台灣的畫家陳英德先生在法國生活了將近40年。今年早些時候,他在巴黎舉辦了一次個人畫展,命名為《藍中國》,“盡管容易引起聯想,但實際上和政治沒有關係,完全是因為我個人對中國水墨畫中的花青加墨非常感興趣。” 轉貼啊轉貼,中秋快樂哈哈

  陳英德早年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係,當時該校名師雲集,如與張大千並稱“南張北溥”的國畫大師溥儒、嶺南派大師黃君碧、台灣西洋繪畫先驅廖繼春等人均是他的老師。陳英德認為,自己不但在繪畫上受益良多,更在人格上深受這些老師的影響。 轉貼啊轉貼,中秋快樂哈哈

  在台灣獲得碩士學位後,陳英德遂在台灣文化大學教授藝術哲學方麵的課程,1969年赴法國留學。“當時出國很不容易,當年台灣生活水平還不高,我們一個月的薪水隻有1000台幣,而一張到法國的機票卻大概要2萬台幣,而且台灣對個人出國也有限製。”為了積攢出國費用,陳英德同時打幾份工,除了在大學和中學教書外,他還為報刊雜誌撰寫文章,並給一位美國學者當助手。 轉貼啊轉貼,中秋快樂哈哈

  來到巴黎後,陳英德在巴黎索邦大學考古和藝術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撰寫有關唐宋繪畫和皴法問題的論文。回憶初來時,陳英德說,他在巴黎並沒有遭受不順利的境遇。最初的兩年,他為中國家俱製造商做家具裝飾,酬金很高,一個周末的工作,不但可以賺出一個星期的生活費,並且還能有剩餘。與此同時,他繼續堅持繪畫創作,並在一次畫展上,被巴黎一間著名前衛藝術畫廊看中,成為該畫廊的簽約畫家。記得當年這家畫廊的老板曾勸他說,當藝術家可不需要博士頭銜,否則會太嚇人。盡管陳英德當時為論文做了大量準備,並已經寫了很多東西,但最後還是放棄了博士答辯。 轉貼啊轉貼,中秋快樂哈哈

  陳英德說,當時出來的台灣留學生都沒有把回去當做一個目標,主要因為當時的台灣還沒有“解嚴”,“不如留在法國自由自在”。與陳英德一起留學的5名同班同學,現在也都留在巴黎,有一個同學後來成為漢學家,在法國科學院研究所工作,其中另一位還成了很優秀的畫家。 轉貼啊轉貼,中秋快樂哈哈

  在台灣解嚴之後,曾有台灣的研究所邀請陳英德回去工作,“中國人講究禮尚往來,交際應酬,如此會花去很多時間。”本身喜靜的他考慮到孩子的教育問題,最後放棄了回台灣的機會,“沒有什麽遺憾,這樣比較專心在繪畫創作上。” 轉貼啊轉貼,中秋快樂哈哈

  據陳英德介紹,後來出來的台灣留學生與他們那一批人有所不同,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後,台灣的經濟、政治環境變得相對寬鬆,後來出來的人有很多都選擇了回去。“現在,不少台灣年輕一代來法國留學也是來‘遊學’的,大多都是學習音樂、繪畫等文科藝術專業,很多人不再把拿到學位當做目標。” 轉貼啊轉貼,中秋快樂哈哈

  陳英德在繪畫創作的同時,也一直沒有放棄寫作,他撰寫了大量藝術評論,並出版畫家傳記、理論、評論等方麵的書籍30多本。對大陸美術界,他也一直十分關注,並在大陸、香港和台灣美術刊物上發表過許多有關大陸藝術家的評論,還曾為一些大陸藝術家的展覽撰寫過前言,特別是他在1984年出版的《海外看大陸》一書,更是廣為大陸藝術家所熟知。 轉貼啊轉貼,中秋快樂哈哈

  陳英德身邊有一整套中國大陸出版的《美術月刊》,從創刊一直到1988年,一本不少。據說在大陸完整版也隻有2套,非常珍貴。“從中可以看到大陸政治運動與藝術的關聯”。為了了解大陸藝術活動,陳英德看了很多與大陸有關的各類刊物,包括《人民日報》《人民畫報》《歐洲時報》和香港的報紙。 轉貼啊轉貼,中秋快樂哈哈

  說到兩岸未來,陳英德希望雙方能夠和平相處,建立正常的溝通渠道。 轉貼啊轉貼,中秋快樂哈哈

  陳英德說,他與生活在巴黎的溫州人、北京人、上海人都有接觸,認為大陸人“做朋友都蠻實在的”。他們會持有不同的政治觀點,“但隻要互相了解就沒事。在海外,所有中國人都會關心中國的事,我不會因為小小的觀點不同,就與對方辯個你死我活,因為在法國生活,人也是各式各樣的,就像沒有兩個畫家畫的東西一樣,應該尊重每個人的想法。” 轉貼啊轉貼,中秋快樂哈哈

  心理治療師洪萍凰 轉貼啊轉貼,中秋快樂哈哈

  洪萍凰是台灣高雄人,台灣清華大學曆史研究所碩士畢業後,曾經從事過一段出版工作,也是在那時,她開始對精神分析學產生濃厚興趣。2000年,洪萍凰來到法國留學,進入著名的巴黎第7大學精神分析專業就讀。她說,之所以選擇法國,是因為“自己喜歡法國文化,在台灣讀研究所時就看了很多法國新浪潮電影,對法國文化有點認識和向往,而且法國生活費相對便宜,學費也很低廉。” 轉貼啊轉貼,中秋快樂哈哈

  因為以前沒有相關專業教育背景,洪萍凰在巴黎7大從大學基礎課程開始讀起,經過5、6年的學習,做了大量的實習,最後獲得了碩士學位,同時也獲得了心理治療師的資格。 轉貼啊轉貼,中秋快樂哈哈

  從去年10月開始,洪萍凰和幾個心理治療師一起分租了一間診所,每周一、周三她可以使用診所做心理治療。與此同時,洪萍凰仍然在繼續深入其專業的學習,希望自己最終能夠成為一名精神分析師,“因為透過精神分析是對心理問題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轉貼啊轉貼,中秋快樂哈哈

  洪萍凰介紹說,心理治療師和接受治療者,在診所中以麵對麵的方式進行交談,“這與人際關係中的交流非常不同,因為在正常的社會交往中,人往往會有多種麵孔,會掩蓋很多東西。”她說,“接受心理治療,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卸載’情緒和思緒上的問題,通過交流,從而走出自我封閉的狀態。” 轉貼啊轉貼,中秋快樂哈哈

  洪萍凰指出,事實上,那些主動到診療室接受心理治療的人,還是屬於生活在比較健康的社會關係當中的人,他們自我把握能力通常很強,在外麵正常工作,笑臉迎人,但是回到家裏卻會獨自哭泣,甚至整夜無法入睡。這樣的人雖然還是可以維持一個穩定的社會關係,但那些隱藏的東西,在正常社會關係中無法得到宣泄,最終還是需要另一個渠道去處理。 轉貼啊轉貼,中秋快樂哈哈

  她說,法國人比較習慣去看心理醫生,這也是一種“求助”的習慣,而海外華人似乎很少有看心理醫生的習慣,“可能是因為在海外生活的人相對獨立性比較強,承受壓力的能力比較高,覺得自己並不需要別人,因此很少有‘求助’的習慣。” 轉貼啊轉貼,中秋快樂哈哈

  目前來找洪萍凰進行心理治療的基本還是以台灣人為主,“在交流中能夠使用母語是很重要的因素,這也是我的用處所在。”由於剛剛開始,來找她治療的人還不是很多,為此,她專門拜訪了一些華人門診醫生,“希望能夠幫助到那些有需要的人。” 轉貼啊轉貼,中秋快樂哈哈

  說起台灣與大陸的關係,洪萍凰希望兩岸能夠互相尊重,互相承認,共同發展。 轉貼啊轉貼,中秋快樂哈哈

  洪萍凰說,雖然沒有去過大陸,但不能說對大陸不關心,在這裏也有些大陸朋友。大陸人給她的印象是“蠻爽快的”,她覺得,大陸人群體性比較強,成群結隊,而台灣人則正好相反,不過,她也認為,群體性強有它的好處,就是大家都有互助的概念。 轉貼啊轉貼,中秋快樂哈哈

  法國台商會會長李永慶 轉貼啊轉貼,中秋快樂哈哈

  做珠寶生意的李永慶先生是法國台灣商會的會長。據他介紹,該商會成立於1994年,目前共有60多家廠商的會員,早期主要是一些電腦等電器設備的商家,如華碩、宏基在法國的分銷和售後服務公司,現在的會員當中既有酒店、航空、旅行、珠寶等行業的代表,也有律師、會計師、建築師等會員。商會會員大部分人都是來法國留學之後,留下來創業的。 轉貼啊轉貼,中秋快樂哈哈

  法國台灣商會主要通過舉辦一些聯誼活動,利用這個平台相互交流資訊,以促進大家的商機。目前,在歐洲13個國家有台灣商會,並設有一個總會,今年正好是由法國商會當選輪值會長。此外,世界各地很多國家都有台灣商會,並共同組成了一個世界台灣商會總會,今年9月份,世界台商總會將在台灣召開大會,屆時將選舉新任會長。 轉貼啊轉貼,中秋快樂哈哈

  李永慶早在1983年就來到法國做珠寶生意,他說,那個時候台灣廠商很少,大多是留學生留下來創業,而電腦業是1995年以後才開始陸續進駐。 轉貼啊轉貼,中秋快樂哈哈

  李永慶的公司所經營商品大多是從香港、泰國和台灣進的貨,從大陸進的貨占4成左右,“這些商品相對比較高檔,有些是真銀製品,屬於貴重金屬,所以要通過法國海關特別審查。” 轉貼啊轉貼,中秋快樂哈哈

  對於中國大陸,李永慶表示了解不多,雖然有時要到大陸進貨,但也主要是和在大陸的台商做生意。每次去廣東東莞,也隻是到酒店和工廠,買了貨就趕快出來,很少停留,連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沒有時間去。李永慶的公司開在巴黎3區,附近也有很多溫州人開設的首飾批發店。而對於鄰近的溫州商人,他則表示,“大家相處還好。” 轉貼啊轉貼,中秋快樂哈哈

  說到台灣島內政治,李永慶說,台商完全不談政治,而是“在商言商”。 轉貼啊轉貼,中秋快樂哈哈

  李永慶在台灣土生土長,自認為是台灣“本省人”。他希望看到兩岸趕快三通,促進大家的商機。他說,兩岸三通對他的生意並沒有太直接的影響,但一些在大陸的貨可以先集中到台灣再一起出口。“假如長榮航空的飛機可以直飛大陸,我就不用再做國泰飛機從香港轉了。” 轉貼啊轉貼,中秋快樂哈哈

  《歐洲時報》翻譯周文儀 轉貼啊轉貼,中秋快樂哈哈

  來自台灣的周文儀是《歐洲時報》翻譯,在報社工作已有24年,是目前該報在職時間最長的員工之一。在報社裏,年齡稍長的都叫他“小周”,年輕點的同事則稱他為“周老師”。 轉貼啊轉貼,中秋快樂哈哈

  周文儀早年在台灣學的是電影專業,出於對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崇拜”和熱愛,1979年,24歲的他來到法國留學,曾就讀巴黎第3大學電影專業,但後來由於經濟原因,不得不放棄了電影專業,改到東方語言學院和翻譯學校讀書。 轉貼啊轉貼,中秋快樂哈哈

  1984年,周文儀進入報社工作。他說,與大陸同事一起工作並沒有任何顧慮,隻是感覺到一些差異,表現最為突出的還是在語言的使用上。另外,他過去一直使用正體字(繁體字),後來報紙文字改成簡體字後,他就需要經常查字典。還有,就是語氣和表達方式的不同,比如大陸人說“水平”,台灣人則說“水準”,大陸人說“是嗎?”,台灣人說“真的嗎?” 轉貼啊轉貼,中秋快樂哈哈

  周文儀的父親祖籍湖南,是1949年後去的台灣,家住台灣桃園,“算是外省人,”他說,在台灣讀中學的時候,有一次在電視裏看到意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拍攝的記錄片《中國》,“地理課本上的文字描寫首次以畫麵形式展現在我麵前,當時的感覺非常奇妙,我仍記得有一幅畫麵是上海黃浦江,原來上海是這樣的,這麽大,原來中國真的存在。” 轉貼啊轉貼,中秋快樂哈哈

  當年在台灣,1949年以前的左派作家的著作都屬於禁書,但他卻有機會讀過老舍的《駱駝祥子》和錢鍾書的《圍城》,並且非常喜歡。來到法國之後的最初幾年,他更是把魯迅、巴金、老舍、沈從文、艾青等作家的幾乎所有作品都看了,“對於我來說,這是我作為生在台灣的人想了解對岸的一個開始”。 轉貼啊轉貼,中秋快樂哈哈

  周文儀回憶說,第一次真正與大陸人的接觸還是在1982年,當時他正在戰神廣場附近的中餐館裏打工,正趕上來巴黎演出的甘肅舞劇團演員們來吃飯,知道他是台灣來的,演員們都與他熱烈交談,“尤其那個團長非常和藹”。 轉貼啊轉貼,中秋快樂哈哈

  “從小學時,就接受教育說我們是中國人,對祖國的山河大地更是充滿向往,一直想親眼去看看。”來到報社工作後,1986年,周文儀終於第一次去了大陸旅遊,雖然隻到了廣州和桂林,但這一次旅行給他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後來,他又多次到北京、上海、西安等地旅遊。2006年,他更帶上全家人一起去了一趟中國。 轉貼啊轉貼,中秋快樂哈哈

  今年5月,作為顧拜旦《奧林匹克宣言》手稿中文翻譯者之一,周文儀應邀到北京參加《奧運宣言國際論壇》。他說,這次論壇舉辦得非常成功,中法方都沒有事先商量演講內容,但雙方非常默契、融洽,法國代表尤其對與會的中國代表所表現出的高水平感到驚訝和欽佩。他在幫助法國《奧林匹克宣言》紀錄片拍攝和翻譯工作中,注意到那些接受采訪的中國老百姓對北京奧運會的真情期待,從他們臉上可以看出北京奧運代表了“明天會更好”的期盼,每個人都充滿了希望和激情。“我覺得與中國老百姓真的是越來越接近了。” 轉貼啊轉貼,中秋快樂哈哈

  對於自己在報社的工作經曆,周文儀表示,“可能很少有台灣人有我這樣的經曆,能夠與大陸人一起工作這麽久,對我來說這是個機遇,讓我比其他台灣人更了解大陸人。”這一次周文儀到大陸時,在北京坐出租車,一路上與司機聊天,司機都認為他是從大陸出去的,沒有聽出他的台灣口音,“這一點令我很開心。” 轉貼啊轉貼,中秋快樂哈哈

  旅法僑界人士丁偉星 轉貼啊轉貼,中秋快樂哈哈

  法國中山學會會長丁偉星先生在旅法僑界中十分活躍。他在接受采訪時稱自己不能算是真正的台灣人,“當年我先是從大陸到了香港,後來又到台灣住了一段時間,在與妻子結婚後,就轉到法國‘打天下了’。” 轉貼啊轉貼,中秋快樂哈哈

  1969年,丁偉星先生和妻子來到法國後,和台灣同學會開始保持十分密切的關係,“因為大家年齡相當,所以經常在一起活動。” 轉貼啊轉貼,中秋快樂哈哈

  後來,丁偉星開始開辦貿易公司,很快就在生意上取得成功,與此同時,他仍然關注和參與僑社各類活動。 轉貼啊轉貼,中秋快樂哈哈

  據丁偉星介紹,目前在法國的台灣人,大部分是早期的留學生,也有不少女孩子嫁給法國人,另外還有一些做生意的,總數應該在5000人左右,其中留學生有幾百人。台灣人來法國是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的,早年也有很多退伍老兵,居住比較分散。在台灣僑團當中,比較活躍的主要有台灣人會、台商會、世界婦女工商會法國分會、榮光會、中華會館、中山學會等。 轉貼啊轉貼,中秋快樂哈哈

  近些年,丁偉星先生也經常出席一些大陸僑團組織的活動,比如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活動等。另外,他還創辦了一所中文學校,所以,與中文教育有關的活動他也參加。過去他的學校組織夏令營,目的地通常選在台灣,而現在則都在北京和上海。他說,中文學校有800多學生,台灣子弟隻占5%,大部分是大陸華人子弟,所以在教學上使用台灣拚音和大陸拚音的班級各占一半。現在開始一步步轉,最新開的3個班,就是兩個學習簡體字,一個學習正體字(繁體字),而且,正體字教到第4冊時,就配有簡體字對照表,但是也有不少東南亞華人子弟還是喜歡正體字。(趙成) 轉貼啊轉貼,中秋快樂哈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論異 回複 悄悄話 我是北京人,但一向喜愛台灣作家細膩的文字,和推崇台灣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尊重!

不過文中提及台灣人“遊離在此間多數華人的視野之外”,大多原因還是因為台灣人自己不願與這裏的華人“為伍”,在許多有關中國的重大事件中,似乎這裏的華人覺得“指不上”台灣人,誰也沒想指上他們,而台灣人自己也從來沒想著被“指上”過。像他們故鄉的小島一樣,在巴黎他們也生活在他們的小島上。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