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seph..."> Joseph..." /> 50位西方偉大的作曲家(23)海頓 Franz Joseph Haydn (31/3/1732 - 31/5/1809) - 博客 | 文學城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50位西方偉大的作曲家(23)海頓 Franz Joseph Haydn (31/3/1732 - 31/5/1809)

(2012-03-22 03:17:24) 下一個




Joseph Haydn - Sring Quartet No. 1, Op. 76 - Menuetto

Why is he great? He did more than any other composer to establish sonata form as the nexus point of composition for the following 100 years.

What’s his story? Haydn was the father of 107 symphonies, 83 string quartets, 45 piano trios, 62 piano sonatas,14 Masses and 26 operas,among countless other scores. Cut off from the musical mainstream working for a Hungarian noble, he reasoned that’ there was no one to torment me, so I had to become original.

Defining Works: The Creation: Symphony No.104,’London’; String Quartets, Op.76.

( Classicfm)


 著名女中音Joyce DiDonato 演唱: Haydn "Scena di Berenice"

弗朗茨·約瑟夫·海頓 Franz Joseph Haydn 1732331--1809531日),奧地利著名音樂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奠基人。全名弗朗茨·約瑟夫·海頓。173241日,海頓出生於奧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邊境的風景秀麗的羅勞村。180951日逝世於維也納。海頓是世界音樂史上影響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頗具創造精神的作曲家。一生中共完成了107首交響曲,68首弦樂四重奏,62首鋼琴奏鳴曲,和45首鋼琴三重奏,14部彌撒,24出歌劇,以及兩部神劇等等作品 

 

海頓 - 簡介

 海頓(Franz Joseph Haydn 1732331--1809531日)的父親是一個馬車製造匠,以製造和修理馬車為生,母親是個廚娘。盡管父母親都是普通的勞動者,卻都熱愛音樂,這使海頓從小有機會受到音樂的熏陶。他的家境貧苦,為了學習,六歲就離開了父母到維也納。海頓有著超人的音樂才華,八歲那年,被選為當時施台芳教會的兒童合唱團的團員。後來長大後,嗓子變聲,被合唱團趕了出來,從此他流落街頭,嚐盡了世間的艱難困苦。幸運的是他被一位歌唱家發現,並得到了他的救助,才勉強活了下來。這個時期可以說是他一生最為艱苦的時期。雖然生活困窘,但他熱愛音樂的信念從未動搖,他努力學習音樂,最終得到了匈牙利貴族保爾·艾斯特哈齊的幫助,成為這位侯爵的宮廷樂師。此後,海頓生活安定,直到晚年。他的絕大部分作品都是這一時期創作的,由於他性格開朗,生活上又有了保障,在人格上也受到了人們的尊敬,因此他的作品聽起來總有一種寧靜、樂觀的感覺,而不象貝多芬的音樂那樣具有強烈的鬥爭性。

由於海頓天生一副好嗓音,使他在8歲時被著名的維也納聖斯蒂芬教堂唱詩班選中。在這裏,他如魚得水一般刻苦地學習音樂理論與

此後的10年是他的艱苦歲月。他當過仆人--看門、送信、擦皮鞋,幹過家庭教師,寫過

1760年,他娶凱勒為妻,犯了一個悲劇性的錯誤,為自己招來莫大的痛苦。凱勒體魄強壯而智能低下,性格凶狠暴躁,素質極差!她不僅在生活上虐待海頓,還常常把丈夫用大量心血創作的音樂手稿隨便擦桌椅、包糖果、製點心盒等等。對此,海頓隻有仰天長歎,而這又會引起更大的麻煩!後來,他們終於分道揚鑣了。 

1961年,海頓被匈牙利最有權勢的保羅·安東·埃斯特哈齊王子任命為宮廷副樂長,在此,他度過了長達30年之久的音樂仆役生活。受雇於人的滋味是辛酸的:上班時必須穿上繡金花背心,白色長統褲襪,頭戴歌劇,作過大提琴手,任過樂隊隊長。1759年,他成為波希米亞伯爵莫辛的小教堂唱詩班的音樂指導。 假發或梳辮子,臉上搽香粉。每天午餐前後,要恭候在客廳裏,等待主人有關當天音樂活動的安排指示。在創作上,必須在規定的日期內按主人的命題或要求,準時寫成音樂作品。此外,還要監督樂隊的紀律,看管好每件樂器,給新歌手上課,提高樂隊水平,等等。海頓曾悲哀地寫道:“我坐在我的荒野裏,幾乎沒有人類和我在一起,我是很痛苦的……最近幾天我也不知道我是樂長還是劇場驗票員……要知道經常作奴隸是很可悲的……”。

盡管有時宮適生活強加給他的種種約束惹他生氣,他還是居住在這樣一個世界中。這個世界既不懷疑王公的至高無上,也不懷疑穿製服的偉大藝術家的天才。關於他在埃斯特哈齊家中的地位,他自己的最後評價認為有利條件超過了不利條件。親王總是對我的作品感到滿意。我不僅經常受到鼓勵,而且作為一個樂隊的指揮,我可以進行實驗,觀察什麽產生了效果、什麽減弱了效果,我可以改進、替換、作一些增刪,可以大膽地按我喜歡的那樣去做,我與世隔絕,沒有人來擾亂或折磨我,我被迫成為獨創才'."

海頓在宮廷供職的30年裏,埃斯特哈齊王宮兩易其主(召海頓進宮的保羅·安東王子於1762年去世,繼位的胞北尼古拉王子於1790年病故),1790年繼位的新主人隻聘請他作掛名的音樂指導,海頓從此得到自由,於是他移居到維也納。

1791年,應英國之邀,海頓前往倫敦訪問。在此期間,他出席了紀念已故大作曲家亨德爾的音樂會。當大廳裏回響起亨德爾的名作《哈裏路亞》時,年近60歲的海頓激動得突然振臂高呼:“亨德爾是我們一切人的先師!”接著,便如同小孩子一般哭泣起來,全場聽眾無不肅然起敬!
1809年5月31日,海頓在維也納逝世,享年77歲。遺體被葬於聖麥斯公墓。

海頓對古典音樂的主要貢獻

是交響曲和四重奏,由於他對於交響曲體裁的形成和完善作出了巨大貢獻,因此被人們稱作“交響樂之父”。
海頓的性格善良,誠懇而質樸,是一個人道主義者。他的這些性格在音樂中得到了十分明顯的體現。他還熱心關懷青年音樂家,莫紮特、貝多芬等作曲家都曾向海頓求教,並且尊稱他為“我們的父親”。

海頓的音樂風格熱情、典雅,充滿了歡樂、幸福、和平的氣氛。他的音樂就象優美的田園詩一樣。他總是用這種筆調來歌頌大自然,歌頌生活。在他的作品中,還經常可以感受到鮮明的奧地利民歌風格。海頓作品的另一個特點是具有巧妙的幽默感,樂曲中充滿了愉快而別致的情趣。

海頓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作品涉及的範圍也十分廣泛,其中包括歌劇、神劇、清唱劇、交響曲、器樂協奏曲、弦樂四重奏以及其它室內樂作品。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驚愕交響曲》、《午別交響曲》、《時鍾交響曲》、清唱劇《創世紀》和《皇帝四重奏》、G大調第94號交響曲《驚愕》、D小調第一零一交響曲《時鍾》 升F小調第四十五交響曲《告別》 等這些作品都與奧地利民間音樂保持著緊密的聯係,深刻地反映出海頓純樸、明朗、幽默和樂觀主義音樂風格,並對後代音樂家的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海頓晚年兩次訪問倫敦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並創作了《倫敦交響曲》。海頓一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世界音樂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關於海頓的一些趣事:

出生日期:

1732
41日,車輪匠馬蒂亞斯·海頓的老婆瑪麗亞·科勒在羅勞(位於下奧地利,接近匈牙利邊境)生下一個兒子。這孩子出生證明上登記的日期是41日,起名叫弗朗茨·約瑟夫·海頓。約瑟夫·海頓曾對自己的第一位傳記作者迪斯這麽說:我生於41日,我爸爸的日記上也是這麽寫的。但我兄弟米夏伊爾(另一位大作曲家)總說我生於331日。這是因為他不想說我生在” (也有說法為海頓生日是331日,因為,海頓一輩子都否認他是在41日出生的,原來是他不希望別人說,他是在愚人節出生的呆子。)

海頓爸爸
從未有人對海頓的音樂天才表示懷疑,但卻發生過麵對著藝術家本人而懷疑他究竟是不是海頓的怪事。由於他身材粗笨矮小,相貌又不大好看,致使一向喜愛海頓音樂的公爵夫人多恩在第一次見到他時竟失聲問道:你是真正的海頓嗎?......” 盡管我們的大師其貌不揚,卻十分善良、純樸、幽默和平易近人,因而,他的好友與崇拜者們都親切而風趣地稱他為海頓爸爸 

有一次,他意外地接待了一位不速之客--。一見麵,客人就恭恭敬敬地摘下帽子,虔誠地請求道:尊敬的大師,我最親愛的小女兒即將舉行婚禮,對我來說,這是重大事件。我滿懷感激之情,請您為我寫一首最美的小步舞曲。如此重大的請求,除了向您提出,還能去找誰呢?善良誠懇的海頓立即慨然允諾。到了約定之日,他果真寫成一首典雅的屠夫千恩萬謝地取走了這份珍貴的禮物。 

幾天之後,正當作曲家伏在書桌前全神貫注地埋頭寫作之際,窗外突然爆發出一陣震耳欲聾的混雜聲響,著實把海頓嚇了一跳!他好不容易才反應過來:這是有人在奏樂。是什麽曲子呢?......大師懷著一顆好奇的心仔細聽了半天才終於恍然大悟:天哪!這不正是自己前幾天作的那支C大調小步舞曲》嗎?他趕緊跑到窗口向外張望,隻見台階上立著一頭強健的公牛,牛角上還掛有金色的彩帶,喜笑顏開的屠夫站在一旁,身後是滿麵春風的女兒女婿,一支由流浪藝人組成的我隊正在起勁地吹吹打打!屠夫莊重地走上前來,懇切地說:尊敬的大師,對一個屠夫來說,用健壯的來對優美的小步舞曲表示謝忱是最好不過的了。

海頓 - 評價

德國作曲家瓦格納(1813-1883)在評論海頓時曾這樣講道:他一生追求平靜安逸的生活和力圖保持受人敬愛的地位,所以他被看做唯命是從、卑躬屈節的人。 

海頓不像莫紮特那樣,敢於同封建勢力進行鬥爭,更比不上貝多芬,英勇主動地向墨蟬現實發動猛攻。他雖有時對屈辱的處境感到痛苦,卻安於現狀,自得其樂。他的音樂風格正如他的個性:樂觀、親切、真誠、爽朗、幽默。 

海頓被後人推崇為交響曲之父弦樂四重奏之父。其實,無論交響曲還是弦樂四重奏都不是由他首創,不過,這兩個尊稱卻並過譽,因為正是在他的培植下,這兩種重要的器樂曲體裁才從草創進入了成熟階段。 

在弦樂四重奏中,他采用說話的原則,即各聲部彼此像交談般地呼應,既有清晰的旋律,又有複調的美感。莫紮特說:從海頓那裏我才第一次學會了寫作四重奏的真正方法。在交響曲中,他確立了以短小動機加以動力性展開的奏嗚性發展原則,廢除了數字低音的傳統,以及開始確立了近代管弦樂的編製和配器原則。這些,都給予莫紮特和貝多芬很大的啟迪。 

( 摘自互動百科)

部分作品簡介:

D
大調第一百零四交響曲(倫敦):
把交響曲這種體裁推向古典主義風格形式的第一人、交響曲之父——海頓的交響曲集,音樂表現出一種開闊的視野、博大的氣度、明朗的色調,不僅是他創作生涯的一個高峰,也是交響曲形式最完美的體現之一。曲式結構恰到好處的表達手法與海頓特有的機智和幽默融合到一起,這些都無疑將永遠對人們有吸引力。自第九十三首至第一零四首的最後12首交響曲,無疑是海頓一生的精華所在。因為是應一位英國音樂會經紀人約翰·紮洛蒙的約請,海頓兩次(1791年和1794年)旅居倫敦時寫的,並且都是在倫敦的音樂會上首演,故而這12首曲子的總稱也叫“倫敦交響曲”或者“紮洛蒙交響曲”。它們不僅是海頓那浩繁驚人的交響音樂中被演奏最多、最熱門的曲目,也足以代表早期古典交響曲的最高境界。這個時候的海頓是真正爐火純青了。

海頓的最後一部交響曲是D大調的《第104交響曲“倫敦”》。雖然我們習慣將作曲家的12首交響曲統稱為“倫敦交響曲”,但No.104無疑是最為“正宗”的一部,也是作曲家為自己數量龐大的交響曲作品、漫長的交響曲創作曆程所作的一個出色的總結,因此其標題和音樂作品本身內容並沒有太大的聯係。樂曲以一個相當震撼人心的、具有強勁力度的引子開始,這個長達兩分鍾之久,緩慢卻富有底蘊的引子顯得獨特而具有標誌性意義,隨後樂曲轉入歡快的、充滿音色對比變化的舞曲段落,隱約中顯現出一絲詼諧和幽默的氣質。第二樂章是一首抒情曲,寧靜而明朗,但又略帶一些憂鬱和嫵媚。第三樂章風格接近於瑪祖卡舞曲,用複三段體寫成,輕盈而平穩。作品的終曲樂章為典型的奏鳴曲形式,其第一主題據說取材於當時一首相當流行的克羅地亞敘事民歌,但也有另一種說法認為,作曲家是以一種英國街頭叫賣為旋律為基礎創作而成的。不過無論真相如何,這個充滿著民歌風味的樂章是令人激昂而振奮的,當最後一個音符結束之後,海頓的交響曲創作曆程也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海頓交響曲處處充滿妙趣,但真要想捕捉到它們可不省勁。演奏海頓交響曲,要求樂隊有滑潤悅耳的音色,管樂手得保持機警,有幽默感,弦樂隊有極好的合奏力,能在保持每件樂器清晰質感的同時,又將大塊音響處理得細密、精致。海頓常有那種近乎惡作劇的突如其來的“大喝一聲”,這時候光靠弦樂也得鏗鏘豪壯,勢如驚雷。

G
大調第九十四交響曲(驚愕):
Symphony No.94 in G Major "Surprise" 本曲作於1791年,初演於1792年。作品之所以命名為“驚愕”,是得名於作品的第二樂章。據說海頓寫此曲的目的是為了嘲笑那些坐在包廂中的對音樂不懂裝懂,而又附庸風雅的貴婦人們,他故意在第二樂章中安祥柔和的弱奏之後突然加入一個全樂隊合奏的很強的屬七和弦。實際演出中,當樂隊演奏到那段旋律時,那些貴婦人們果然從睡夢中驚醒,以為發生了什麽重大的事情,甚至想逃出劇場,這部交響曲因此而成名,於是後人也就給此曲冠以“驚愕”的標題。這部交響曲是海頓最為著名的交響曲之一,與海頓的其他幾部交響曲被認為是古典交響樂的豐碑,樂曲中充滿了生機盎然的民間歌舞氣息和明快歡樂的情緒。
  
作品共分四個樂章:第一樂章,G大調,序奏為如歌的慢板,3/4拍子。奏鳴曲式。樂章始終以第一主題貫穿整體,其清澈的動機連接與圍繞同一主題發展的結構,可以說是成熟時期海頓的代表性作曲手法;第二樂章,行板,C大調,2/4拍子。即著名的“驚愕”的樂章。平緩的旋律之後突然出現一個樂隊的強音,之後又進入平緩的旋律;第三樂章,小步舞曲,甚快板,G大調,3/4拍子。曲調詼諧,音樂富有活力;第四節章,終曲,急板,G大調,2/4拍子,奏鳴曲形式。主題具有鮮明的歌謠風味,略帶有感傷的情調。

C
大調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
本曲在貴族文庫與圖書館中埋沒了將近二百年之久,直到一九六一年,捷克音樂學者蒲爾克特才在布拉格國立圖書館發現了海頓時期的手抄分譜,之後由科隆的海頓研究所學術主任費達透過譜紙的水印判斷,認定此譜為可信度極高的手抄譜,同時進一步確認此曲譜就是海頓所作的大提琴協奏曲。它不僅具有維也納古典樂派所共有的典雅樂風,而且還在演奏技巧方麵存在著相當大的難度,因此堪稱為那一時期大提琴協奏曲中的代表作品。本曲也是“交響樂之父”海頓對大提琴藝術的巨大貢獻。


全曲共分為三個樂章:第一樂章中板,C大調,3/4拍子。協奏型奏鳴曲形式。不過總奏與主奏形成尖銳對比的手法,反映了複奏形式的痕跡;從單調的伴奏音形中可以感覺到巴洛克的餘風。而進入總奏以第一主題開始的絢麗的結尾部終結,充分顯示了由巴洛克的複現形式進入古典派奏鳴曲形式的協奏曲過渡期結構;第二樂章慢板,F大調,2/4拍子,三段體。是由主奏大提琴與弦樂器呈示的靜謐而抒情的樂章。樂曲中充滿了優雅的旋律美,顯示出海頓在旋律劇作上獨具的功力;第三樂章甚快板,C大調,4/4拍子。協奏型奏鳴曲形式,與保留有巴洛克餘風的第一樂章采用幾乎相同的結構。全曲與巴洛克協奏曲同樣,總奏部分總是簡潔地呈示主題,主奏大提琴出現的部分發揮了主奏者的技巧。

E大調小號協奏曲:
這首小號協奏曲是海頓的最後一部協奏曲。海頓第二次赴英國旅行後返回時,是在1795年的夏天,小號協奏曲便是次年(1796年)寫的。此曲為小號協奏曲的典範之作,經久不衰。



第一樂章,快板,降E大調,4/4拍子。呈示部的第一主題由第一小提琴呈示,接著以全合奏方式來結束第一主題。然後出現下行的第二主題,旋即進入全合奏的終結樂句,簡潔明了。主奏呈示部是由主奏小號重新吹奏的第一主題開始的;第二樂章,行板,降A大調,6/8拍子。首先由弦樂器奏出西西裏舞曲節奏的主要主題,主奏小號跟著重複一次。在本樂章中,小號與全樂隊交相輝映,而造成調性的變化;第三樂章,快板,降E大調,2/4拍子,兩個主題回旋奏鳴曲形式。三個弦樂器合奏主題,接著由全樂隊重複主題一次,然後樂曲轉為第二主題,藉著很起勁的樂句來結束樂隊呈示部。接著由主奏小號輕鬆地吹奏出歡快樂觀的主題,這是一段非常有名的旋律,主奏小號在高音區奏出嘹亮的音色,充分發揮出這一樂器的特色。結尾再現第一主題,直接把樂曲帶進終結部。


弦樂四重奏:
海頓弦樂四重奏的重要性僅次於他的交響曲,他寫下80餘首弦樂四重奏(最末一首未完成),內容大多是歡樂、熱情的抒發,因而他同時也享有“弦樂四重奏之父”的美譽。50年代所寫的10餘首弦樂四重奏,在它們5個樂章的排列中清楚地顯示了古典舞蹈組曲的影響。從《第十七弦樂四重奏》(1771)開始確立了4樂章的形式,此後的作品很少例外。在他某些弦樂四重奏作品中把中間兩個樂章調換。1781年他為俄國皇儲保羅大公爵所寫的《小鳥》、《你好》等6首《俄羅斯四重奏》(1781),用諧謔曲代替小步舞曲作為第2樂章。1772年所寫的6首《太陽四重奏》中,複調因素增多,其中3首以複雜的賦格結束。海頓的弦樂四重奏開始形成“對話的原則”,即把主題的敘述分置在各個聲部,如同4個人的談話,具有在主調和聲基礎上產生的複調性,改變了早期突出第1小提琴聲部,而把其餘聲部處理成單薄伴奏的機械狀況。90年代創作的《皇帝》(1797)、《日出》(1797)等8首弦樂四重奏被賦予更生動的節奏活力,更豐富的和聲華彩,主題帶有浪漫主義性格和濃鬱的民間特色,可與“倫敦交響曲”相媲美。他的四重奏(特別是後期所寫的)更富於抒情性,在創作手法和複調的運用上也更大膽些。在他所寫的77首弦樂四重奏中一作品3號、20號、64號、76號、77號等最有名、最重要。在這種四樂章的弦樂四重奏中,四件樂器個有自己的個性,處於同等重要的地位。

D
小調“納爾遜彌撒”
《危難時代彌撒》(Missa in angustiis, in D minor)作於1798,標題是海頓自己寫的,作曲家在兩個月內一揮而就,標題也體現了海頓對當時拿破侖戰爭動蕩時局的憂慮。巧合的是,該曲在1798年七月份創作的時候,英國海軍上將納爾遜在阿布基爾一舉擊潰了法國海軍,解除了法國人統治海洋的威脅,這個好消息是在曲子完成後兩周,才傳到了維也納。《降福經》中戲劇性的小號花腔,或許就是海頓聽到好消息之後加上去的。這部彌撒和納爾遜有不解之緣,兩年後,納爾遜造訪埃森施塔特的艾斯特哈奇親王,出席了這場演出,所以這部彌撒後來以“納爾遜彌撒”而為後人所知。據說納爾遜聽了音樂後,大受感動,曾贈給海頓一隻金表。不過這隻是一個未經考證的傳說而已。

海頓彌撒的管樂編製都各不相同,完全看作曲家手頭能有多少可資利用的樂手。1798年,他的主人尼古拉斯親王因戰時經濟緊張,縮減了宮廷樂隊的編製。海頓手頭就更緊了,不過對大作曲家而言,條件限製往往能激發出他更大的潛能,他充分利用古老的管風琴,迭加在弦樂之上,由作曲家本人親自演奏。管風琴的給納爾遜彌撒增添了特殊音色,尖銳、粗獷,D小調時顯得陰鬱不祥,D大調時又平添慶典氣氛。納爾遜彌撒同樣顯示出亨德爾清唱劇的影響,戲劇感十足,配之以圓熟的樂隊寫作,同時又照顧到經文歌詞的情緒表達,實在是一部傑作。
(資料來源:網絡搜索整理 | 感謝原創資料提供人)

http://www.verycd.com/topics/2750341/ (-《極致:海頓選集》(Ultimate Haydn) DECCA極致係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