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不能不聽】小提琴:流浪者之歌**引子與回旋隨想曲 by 浪寬

(2008-11-30 05:39:47) 下一個

【不能不聽】小提琴:**流浪者之歌**引子與回旋隨想曲**


1. 薩拉薩蒂-流浪者之歌Zigeunerweisenpart1

2. 薩拉薩蒂-流浪者之歌Zigeunerweisenpart2

3. 聖桑--引子與回旋隨想曲Introduction & Rondo Capriccioso part 1

4. 聖桑--引子與回旋隨想曲Introduction & Rondo Capriccioso part 2



第一次對這兩首曲子形成印象大約是25年前的事了。那天從收音機裏聽到《流浪》曲,感覺不錯,就給錄了下來。反複再聽,越聽越好。由於當時不知此曲名,就想有一天能再聽到。果然,機會來了,又從收音機裏聽到了似曾相識的曲子,曲名是《引子與回旋隨想曲》,錄了下來,一比較,不一樣……

過了很多日子,有幸又從電台裏收聽到一部小提琴協奏曲,越聽越像前麵提到的那兩首,照樣沒聽到頭,也錄了下來。怎麽聽怎麽像《流浪》和《引子》的合成之曲。因為特別喜歡,這些年來我一值在找它。遺憾的是,竟然找了20多年都沒找到。我有時安慰自己:恐怕當時自己搞錯了,這首小提琴協奏曲也許根本不曾在。如果哪位網友能幫我指點迷徑,那就不知怎麽感謝好了。

說來也怪,這兩首曲子我必須連起來聽,否則會覺得缺少點什麽。順序是先聽《流浪者之歌》然後再聽《引子與回旋隨想曲》。也許正是因為聖桑與薩拉薩蒂之間的默契,才會讓我能從這兩首曲子中聽出相通的東西吧。您說呢?

薩拉薩蒂《流浪者之歌》 Zigeunerweisen

薩拉薩蒂的Zigeunerweisen(流浪者之歌)(作品20)是C小調小提琴與樂隊的曲子。《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賽之歌》,小提琴獨奏曲中不朽的名篇。薩拉薩蒂的作品自始至終十分講究效果和技巧,都是純粹的小提琴作品。這一首樂曲是薩拉薩蒂所有作品中最為世人所熟悉的名作,它那回腸蕩氣的傷感色彩與艱澀深奧的小提琴技巧所交織出來的絢爛效果,任何人聽後都會心蕩神馳不已。 

吉普賽民族在世界上分布廣泛,但都是從不定居的流浪民族,世世代代過著清苦而又飽受歧視的生活,但這個民族活潑、樂觀、能歌善舞。作者薩拉薩蒂運用十分恰當的手筆描寫了這一民族性格的幾個側麵,並使小提琴的旋律性與技巧性得到相當完美的結合。本曲中的管弦樂伴奏部分,也是作者親自編配的。


全曲共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中板,C小調,4/4拍子。由強而有力的管弦樂齊奏作為開始,然後主奏小提琴奏出充滿憂傷的旋律。這一部分很短,隻是全曲的引子。

第二部分:緩板,由小提琴奏出新的旋律,是一種美麗的憂鬱,以變奏和反複做技巧性極強的發展,輕巧的泛音和華麗的左手撥弦顯示出這一主題的豐富內涵。在這部分,管弦樂並不太明顯,始終是以小提琴的輕柔旋律為主題。 

第三部分:稍為緩慢的緩板,2/4拍子。小提琴裝上弱音器,"極有表情地"奏出充滿感傷情調的旋律,悲傷的情緒達到極點。這一旋律廣為人知。 

第四部分:2/4拍子,急變為極快的快板,有與第二、三部分形成明顯對比的豪邁性,反映出吉普賽民族性格的另一麵--能歌善舞。以管弦樂的強奏作為先導,小提琴演奏出十分歡快的旋律,右手的快速撥奏與高音區的滑奏無比歡愉;這一旋律告一段落後,又用小提琴的撥奏開始新的旋律,接著是由十六分音符的斷奏所構成的像遊絲般的旋律,充滿舞蹈氣氛;然後以更具技巧性的撥奏再現第四部分的最初部分,逐漸朝氣蓬勃地趨於高潮,最後像閃電般結束樂曲。

巴勃羅··薩拉薩蒂

薩拉薩蒂
(Sarasate),流芳古今的西班牙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1844年生於西班牙潘普洛納的一個貧苦家庭。5歲師從父親學琴,8歲首次公演,被視為神童。1854年到馬德裏師從賽斯學藝,並有機會為西班牙皇室演奏,超越小孩的成熟演技,使他獲賜一把名貴的斯特拉迪瓦裏琴,並獲資助到巴黎音樂學院學習。1856年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師從法國著名小提琴教育家迪·阿拉爾。僅9個月就把音樂學院的小提琴課程全部學完並獲得了一等獎。1857年,視聽課獲一等獎。1859年,又獲得了和聲的一等獎,這在巴黎音樂學院有史以來還從未有過的事。17歲開始旅行演奏生涯,足跡遍布五大洲,聲震世界樂壇,所到之處都受到了盛況空前的熱烈歡迎。長達40多年輝煌的演出活動使他成為了國際知名的演奏家,年逾60歲高齡仍技藝不衰。

薩拉薩蒂的演奏技巧純熟,音色迷人。他的演奏既有法國學派典雅、優美的風格,又有熱情奔放的西班牙民族民間色彩,音色優雅、飄逸和水晶般的純淨、明亮,聽起來宛如優美高妙的花腔女高音。他那大幅度的顫指,使強烈的感情更加激動人心。他的同時代人稱他為本世紀末的帕格尼尼花腔表演藝術之王,他是在炫技表演藝術上使人入迷的、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小提琴表演藝術家。

薩拉薩蒂不僅是完美的演奏家,還是完美的作曲家,同時還特別擅長演奏自己的炫技性作品。他創作的小提琴作品有50餘首,都很精致優雅。他一生中創作最著名的作品是《流浪者之歌》、《西班牙舞曲》4集、根據比才歌劇改編的《卡門主題幻想曲》、《引子與塔蘭泰拉舞曲》等。奧爾對此給予了最肯定和真實的評價:他那些獨具一格、才氣橫溢而又真正適合公開演奏的樂曲,如此鮮明地表現出他祖國那種熱情似火般的浪漫情調的《西班牙民歌》,無疑是小提琴曲目寶庫中價值連城的珍寶。這些作品既表現了高難度的技巧,又具有西班牙民族的浪漫情調,曾經風靡一時,至今也是小提琴演奏家經常在音樂會上演奏的曲目。 

Saint-Saëns Introduction et Rondo Capriccioso,Op.28

小提琴與樂隊的《引子與回旋隨想曲》


a小調第一大協在同類中有不錯的知名度和上演率,但他的小提琴與樂隊作品“引子與回旋隨想曲”雖然篇幅不大(僅402小節),那怕與老貝的“f大調浪漫曲”,薩拉薩蒂“流浪者之歌”,肖鬆“音詩”等名篇相比,在藝術性、可聽性和普及知名度上卻不遑多讓。 

聖桑的作品中,較有名的如第三交響曲,第三小提琴協奏曲,第二鋼琴協奏曲等大型作品,要與貝多芬、勃拉姆斯,老柴等人的同類作品相比,其在古典樂中的地位顯然要矮一截。

此曲聖桑為薩拉薩蒂而作,簡潔、精致的音樂線條,時而如泣如訴、時而光采奪目。兩種情感對比十分動人。特別是樂曲的尾聲,急速的小提琴跳弓音階和琶音把音樂推向高潮後嘎然而止,效果華麗輝煌,十分過癮。

《引子與回旋隨想曲》創作於1863年,是作者題獻給小提琴大師薩拉薩蒂而創作的。聖桑對這位西班牙小提琴大師的高超演奏技藝十分讚賞,於是花了很多心思研究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和西班牙音樂的風格與特色。1865年,在聖桑的親自指揮下,由薩拉薩蒂首演這部作品。

從標題看得出,樂曲有引子和回旋曲兩部分,引子是具有濃鬱西班牙風格的音調,略含憂鬱但富有動力:引子過後為節奏感很強的回旋曲主題:突出的切分音在跌宕起伏的旋律進行中不斷出現,使音樂富有彈性,顯得魅氣許多。小提琴教育的一代宗師奧波得·奧爾曾對其學生說過:切分音是這首樂曲的“脊柱”。回旋曲有三個插部,都呈現為不同風格的舞曲,第一插部以顫音為主,節奏或張或馳,第二插部跳躍奔放,第三插部尤為精彩,旋律悠長如歌,其中的降6la)音更增添了藝術感染力。樂曲最後在小提琴的快速琶音和一連串的上下行音階的流動中結束,充分展示了小提琴的炫技能力。

這部作品采用“引子+回旋曲式”結構,回旋部分主題A和插部依“ABACDACEBA”的次序穿插,主題A強烈而鮮明,經過反複出現而最終走向高潮。取名為“隨想曲”,意為作者憑幻想而創作,性格活潑、形式自由,很大程度上具有即興的意味。


整支曲子蕩漾著兩種情緒,猶豫而蒼涼和光彩照人時時交織在一起,在不同的樂段交互浮現,左右著聽者的心情,熱情與憂傷並存,抒情與歎息同在。聖桑將一對矛盾一一融在他的音樂中,非但不影響曲風的和諧性,反而使其相得益彰,凸現出聖桑獨特的風格並略帶一點人生觀在裏麵。

在弦樂器連續低音的襯托下,獨奏小提琴緩慢地奏出“引子”部分的主旋律,優美雅致,又帶有憂鬱的色彩。它讓我想到深夜巷子裏孤獨的流浪人獨行,昏黃的路燈把他的影子投在石板路上。他必定是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必然是感到了孤獨,飽經風霜的心還有柔軟的部分,這才有那飽蘸憂傷的旋律。或許他還是樂觀的,或許是他的不願追溯,小提琴在將那憂傷的語句演繹了兩遍之後,便用兩串快速而跳動的音符將種種憂傷帶過,並引至主題。主題A已經出現,那個行走的影子蕩然消散,在樂隊給出的清晰的節奏中,獨奏小提琴奏出強烈的顫音,引子的尾部給出了足夠的暗示,每聽至此仍不免為之一動。它像沉思之後的猛醒,又帶有某種偏執。它是豐富的,它讓不同的影像和不同的情緒疊加;它又是極富特點和形象鮮明的,一經入耳,永難忘卻。

插部B由主題A平緩過渡。此插部共出現兩次,比較短小卻比較重要,它與主題有明顯對比。它是由全曲中最為輕快、最為愉悅的一段,略有些俏皮、樂隊的氣氛也不在那麽嚴肅拘禁。短暫的插部B是有色彩的,它是那種明亮的金黃色,透露著陽光的信息,讓人想起大片大片的向日葵。

氣氛重新聚攏,回到主題AA之後在鼓聲強烈的節奏中轉向插部C,這段樂曲恢弘而壯闊,穩重而成熟。行至插部D,悠揚的琴聲讓我形成些許憧憬,和淺淺的滿足感,卻在將有釋懷之時感到一點預兆——再次到來的A略失從容,甚至夾雜一絲來自對暴風雨的惶恐。重而強烈的鼓點砸下來,CE接連鋪開,平和穩定,直到熟悉而明亮的B第二次出現,用我說不清是熱情還是急躁的情緒鼓動著,推波助瀾,步步逼近,最後一次再現的主題終於從低沉的背景音中浮現,而對奏小提琴快速而華麗的演奏將全曲推向高潮,小提琴的風華和洋溢的熱情如華錦般徐徐展開,露其麵目而光彩奪目、熠熠生輝。 


19世紀產生了兩位偉大的小提琴家,像兩座巨峰聳立在這個世紀的首位兩端。前者是意大利的帕格尼尼,後者是西班牙的薩拉薩蒂。聖桑的這首曲子便是寫給薩拉薩蒂的。創作此曲的第三年首次公演,由聖桑親自指揮,薩拉薩蒂獨奏,雙美同獻時間傳為佳話。薩拉薩特由衷地讚美了聖桑的才華。這首曲子應該是承襲了薩拉薩蒂《流浪者之歌》的西班牙風格而作,二者並稱是當時小提琴兩大傑作

聖桑始終沒有告訴我們他在表現什麽,或者說什麽都沒有試圖去表現而僅僅隻是一段隨想或者一聲歎息;我也沒有根據他的生平去索隱什麽,隻是在很客觀的聽,卻不妨礙我主觀地想。一千個人的耳朵裏也會有一千個聖桑。也如同他自己的話語那樣,“音樂始於詞盡之處。”聖桑最好的語言,就是音樂本身吧。 

伊紮克•帕爾曼(Itzak Perlman,1945-),以色列著名小提琴家。4歲時因患小兒麻痹症成為終身殘廢。自幼表現出酷愛音樂的天性,十歲上電台演奏,後進特拉維夫音樂學院學習。1958年曾赴美國參加“埃德.沙利文表演節”演出。移居美國後進朱利亞特音樂學校。1963年首次在卡內基大廳舉行獨奏音樂會。1964年起與美國、歐洲主要管弦樂隊合作演出。其演奏準確靈巧,輕鬆自如,善於以變幻無窮的音色表現各個不同時代作曲家的特點和心理。他很注意音樂處理的邏輯性,控製得當,把浪漫主義的熱情和古典主義的勻稱感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是一位極有名望小提琴演奏大師。 薩拉薩蒂的流浪者之歌是小提琴作品中的頂級作品,由帕爾曼演奏更是對作品無與倫比的演繹!

流浪者之歌---由當今最偉大的小提琴大師帕爾曼演奏

Itzhak Perlman plays Sarasate / Zigeunerweisen



Itzhak Perlman - Ziegeunerwiesen



聖桑Saint-Saens -引子與回旋隨想曲

Introduction & Rondo Capriccioso (Perlman)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