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人

江夏--一個姓氏的淵源!
正文

黃姓移居美洲

(2008-08-03 09:05:44) 下一個
  黃氏人物 遷徒分布  黃姓移居美洲  中國人移居美洲的曆史從19世紀50年代開始,而黃姓便是這些最早到美國探險和定居的華僑先鋒。  在早期的美洲華僑各姓中,以黃姓人數最多,他們主要來自廣東,其次來自福建。廣東華僑,又主要來自新寧、新會、開平、恩平四縣,故稱"四邑人"。在1850年成立的美國華僑社團"四邑會館"中,黃姓的人數即是最多的。在1854年由廣東新寧縣華僑創建於三藩市(即聖弗蘭西斯科,又稱舊金山)的寧陽會館中,黃姓即在二十六姓中位居榜首,人數最多。又如1876年由開平、恩平兩縣僑民在舊金山成立的合和會館中,黃姓也在七大姓中排名第二,人數僅次於周姓。時至今日,在全美華裔各姓宗親中,黃姓宗親人數仍然最多。  在美國的華人社會中,黃姓不僅人數最多,而且在老僑界和整個華人社區中勢力很大,頗有影響。如舊金山華人社團寧陽會館中,商務董事職員由二十姓組成,具體人數分配,黃姓占11人;又在肇慶會館中,黃姓商董占四名,與張、周等姓一樣,是占商董人數最多的大姓。在全美華人最大的僑團、早期旅美華僑總機構"美國中華總會館"中,黃姓也頗有勢力。清末宣統二年(1910年),中華會館總董事之職即由來自寧陽會館的黃公越擔任。到民國元年(1912年),又有來自陽和會館的黃商湖也任中華會館總董事。早期中華會館內,各派各姓之間互相爭鬥很激烈,自從黃商湖就任總董事後,彌合各派,整飭館務,從此根除了會館的紮派內鬥現象。在現在全美華人社團最高領導機構"紐約中華公所",來自寧陽公所的黃劍農,於1938年3月至1940年2月擔任第十二屆主席。又有來自潮州的黃興忠,既是南加州廣東同鄉會的顧問,同時又是舊金山潮州同鄉會的主要負責人。祖籍廣東台陽的華人黃錦波,現任美國洛杉磯市的"海峽兩岸交流會"榮譽顧問。  移居美國的黃姓華僑、華人,特別是早期移民,大都保留了昔日中華民族濃厚的家族主義文化傳統,他們大都重視同宗血緣關係,喜歡聚族而居。為了聯絡同宗鄉誼,團結本姓族人、扶助互利、追根念祖,美國的黃姓華僑、華人建立了本族姓的宗親社團組織。早期的黃姓宗親社團有二個,即"黃扛夏堂"和"黃雲山公所",均在舊金山。黃江夏堂成立於1875年,1907年重建一座四層樓的"黃江夏堂",堂館於舊金山天後廟街。另一個早期黃姓宗親組織即黃石山公所,1912年12月3日也在舊金山天後廟街建立"黃雲山公所"新樓。後來,美國各地的黃姓移民也組建宗親社團,如紐約的黃姓華僑,便於民國元年(1912年)建立了紐約"黃江夏堂"。到本世紀中期,美國的黃姓移民,建立了本姓統一的宗族團體,先是以原"黃江夏總堂"為基礎,於1942年合並"黃雲山公所"統一為"黃江夏堂雲山總公所",1967年易名為"旅美黃氏宗親總會",簡稱黃氏宗親會,會址仍設在舊金山天後廟街。該會以"互助互利,爭取權益福利,聯絡鄉誼,扶助同宗發展"為宗旨。除黃氏宗親總會外,今天,旅美黃姓在美國的屋齋、沙加緬度、市作頓、斐士那、洛杉磯、鳳凰城、西雅圖、波特齋、丹佛、芝加哥、緬城、克裏夫蘭、霍斯敦、美京、紐約、波土頓、費城、諾福克等州、市建立於20多個分會,擁有會員萬餘人,遍布全美各華人聚居地,成為全美最大、人數最多的姓氏社團。黃氏宗親會在美國僑界和華人社區頗有影響,曆年來為爭取華人的平等地位、華人的權益和社區的發展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目前該會黃氏元老有黃仁俊、黃湛禮、黃北壽等。黃氏宗親總會自1942年舉行首次懇親大會,以後規定每三年舉行一次,至今施行。  在當今美國華僑華人社會中,黃姓不僅人數最多,而且還積極地參與美國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孕育了許多優秀的人物。在本世紀20年代產生的第一批贏得全國性承認的四位美國華人藝術家,黃姓即占二名,他們是黃耐霜和黃宗沾,後者還是第一位獲奧斯卡金像獎的華籍最佳攝影師。美籍華人科學家黃詩厚,現任紐約大學科學院院長。祖籍廣東台山的黃錦波,曾任美國喜瑞都市市長。美國大陸第一位華人法官黃綿紹,曾任洛杉磯市法官。著名銀行家黃仲元,裏根當政時任白宮國際商業顧問。祖籍梅縣南口的客家華人黃挺華,任美國國務院法律顧問助理。   在美州和歐洲其他地區,黃姓華僑、華人也頗為興旺發達,湧現了大批優秀子孫。如祖籍廣東台山的加籍華人黃景培,曾任加拿大安大略省華人自由黨部首任主席和安大略省能源部長,成為加拿大曆史上第一位省級華裔部長。著名華人工程師黃家正,獲加華業聯合1991年度"優異獎",溫哥華學者黃彥斌,1991年獲"拿破侖傑出成就獎"。在南美洲,著名的黃姓華僑華人有黃雪鵬,1977年出任厄瓜多爾中華商會會長。又有黃植文,曾任巴西華人協會會長。玻利維亞傑出華裔女性黃依嬌,曾任波利維亞駐台北總領事,現任駐廣州總領事。在歐洲,黃姓移民知名人士也不乏其人,如黃明山,現任法國潮州同鄉會會長,又有黃送,現任英國華人社團"倫敦共和協會"首席副會長。祖籍廣東的黃順經,是盧森堡著名女鋼琴家。  在澳大利亞,有黃清林,現任澳大利亞維州中華協會第六屆主席。黃正勝,獲1991年度"澳大利亞民族商業成就獎"。隻有著名澳籍華人作家黃肇強和黃德榮,均在1991年榮獲澳大利亞首屆"拿破侖傑出成就獎"。在新西蘭,著名華僑黃星光,任新西蘭華,僑聯合會執行委員和執委主席。  東南亞印支半島的黃姓   東南亞印支半島與中國西南地區邊境接壤,江河共通,種族同源,這裏是我國黃姓宗族較早涉足和移民的地方。  越南是中國的南鄰,曆史上曾是中國大陸王朝統治的一部分,它的民族也是中國古代百越的一種。黃姓移居越南的曆史很早,很可能在戰國秦漢時期就開始了。黃國滅亡後,有大批黃姓遺民被楚國強迫遷徙到江南越人居住地區,加入了越人隊伍。曆史上隨著越人的不斷南遷,黃姓也隨之遷徙到了越南。因此,越南人中的黃姓,絕大部分應是中國秦漢山越黃氏、六朝唐宋的黃洞蠻及明清嶺南瑤、壯等族黃姓移民的後裔。這些越人黃姓後裔,又從越南繼續擴展,至今已廣泛散布在印支半島各國。在曆史上,又有一些黃姓中國人由於政治避難、經商、遊學等原因遷徙至越南。如《嘉定通誌.疆域誌》記載,明朝滅亡後,許多黃姓遺民不願臣事滿清,紛紛外逃避難。1679年,就有中國龍門副將黃進,與總兵楊某等,率領三千餘人,戰船五十餘艘,逃往越南避難。阮氏王朝迫使他們進入東浦(當時屬柬埔寨)地區,此後,這批人和他們的後裔,便在東浦世代開墾、耕種、定居下來。那些早期黃氏移民的後裔,如今已完全融合於越南民族,成為今日越南人中極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今天,黃姓已繁衍成為越南十大姓之一,在越南全國的二百餘個姓氏中,黃姓是人口數排名第八位的大姓。在越南曆史上,黃姓宗族曾產生過許多傑出人物,到近現代,越南黃姓更是人才輩出,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化人均比比皆是。如越南承天省(今平治天省)人黃英(1913一),曾任越南民主共和國國家銀行行長、財政部長、副總理、國會代表、越共中央書記處書記等要職;河南寧省人黃鬆(1920一),曾任越南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越共中央宣傳部長、中央書記處書記等職;義安省(今義靜省)人黃文歡(1905一),越南共產黨元老,曾任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越南國會常務委員會副主席兼秘書長等顯要職務,今僑居中國;黃琴(1920一),河東人,上將,任越南第四軍區司令、越共中央委員;河內人黃明鑒(1904一)任越南社會黨副總書記、越南同各國人民友好團結委員會主席團主席;黃忠通,越南著名詩人,越南文學研究院院長,有《戰鬥的故鄉》等詩文集刊詩,又曾翻譯《毛澤東詩詞》介紹給越南人民;美蔌省安和縣(今屬檳枷省)人黃晉發(1913一),曾任越南國務委員會副主席、副總理、越南建築師協會主席等職;黃碧山(1924一),越南廣南省人,曾任越共中央委員、外交部副部長、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團長等職務。以上這些都是越南民族黃姓,而近代以來,又有大量中國漢、壯、瑤等族黃氏(主要是嶺南廣西黃氏)移居越南,成為越南華僑、華人社會中的重要一支。他們有的還為中國故鄉的民族民主革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如本世紀初,有越南華僑黃隆生,1902年結識孫中山,是興中會河內分會創始人之一,1908年參加著名的河口之役,負責運糧供應前方,後因此被越南當局遣送出境;又有安南提岸華僑黃景南,在河內開了個小小的豆芽店,每日將所得收入投進一個當地人叫樸滿的瓦罐中儲備起來,以備革命之需。最後,傾其一生積蓄數千元以充軍需,此舉在當時華人社會中傳為美談。越南在早先使用漢字時,黃姓之"黃"即與國內寫法無異,到後來改用拉丁化拚音文字,越南黃姓之"黃"便固定拚寫為"Hoang"。  早期遷徙入越南的黃姓移民,他們的後裔此後又從越南繼續向外擴展,散布到印支半島各國。而明清以來特別是近代以後,中國的黃姓族人又多有移民東南亞印支半島者,因此,在整個東南亞印支半島的華人社會中,黃姓均有很大的勢力和影響。  泰國,也是中國黃姓移民較早,人數很多的國家。據有關資料的統計,今天泰國黃姓有30餘萬。在現代泰國華人社會中,黃姓也有很大的影響。泰國黃姓華僑、華人、不僅建立有自己的宗族組織--"泰國黃氏宗親會",還積極參加當地華僑華人的社會活動與社團組織。如1910年成立的泰國華人最高社團組織"泰國中華總商會",黃氏家族的黃慶修,便是創造人之一。又有著名泰國華僑黃作明,曾任泰國中華總商會董事長。在1938年成立的世界最大華僑、華人同鄉會"泰國潮州會館"中,黃姓一直是積極、主要的參加者,黃姓的黃子明,1988年當選為該會館執委會名譽主席之一。在"泰國福建會館"中,福建華裔黃永林於1988年當選為該會永遠名譽主席;在"泰國台灣會館",有黃天祥,現任該會館副主席;嘉應籍的華裔黃清林,連任"泰國客屬總會"第二十八屆、二十九廟理事長,現成為該會的永遠名譽理事長。另有黃亞儂,黃福清,均任"泰國客屬總會"第三十二屆理事會常務理事。黃氏族人還積極參與了泰國的經濟、政治活動,產生了許多著名人物。如客家華裔黃清林,在泰國經營汽車配件業,任西億汽車配件製造有限公司董事長。在泰國華裔黃姓中,最傑出的是樸.沙拉信。這是他的泰國姓名,他的中國姓為黃氏。他祖籍中國海南省,父親是瓊籍黃姓華僑,母親是泰國人。樸.沙拉信曾任泰國國家開發部長,又曾任泰國總理,成為泰籍華裔中最顯赫的人物之一。  移居南洋的黃姓   黃姓拓展南洋,至少在公元十四世紀前期便開始了,在文萊古代文獻和Baring Gould的《沙勞越史》中,都記載了一個動人的曆史故事。  大約在公元14世紀初即元朝末年,有一位不得誌的元朝官員黃森屏(Wong Chun Ping庫命出使婆羅國(今文萊)。到達婆羅後,這位黃老先生竟樂不思蜀,一去不歸,就在婆羅國留居下來,成為一名華人。後來,黃森屏以他傑出的才幹贏得了當地華僑華人的愛戴,被推為文萊華人的領袖。再後來,黃森屏成為整個婆羅國的統治者,任支那巴坦加總督、總兵和蘇丹,實即國王。黃森屏統治文萊後,曾用幾十艘大船載石沉於文萊河口,用土填為地基,在其上建造了一道石牆和堡壘,稱為石堡(Kola Batu),至今遺址尚存於加奧朗(Kaya Orang)和舍門(Chermin)二島之間。黃森屏去世後,葬在文萊,他的子孫,即世代留居於此,後裔極為顯赫。據文獻記載,黃森屏生有一女,於明洪武八年(1375年)嫁給渤泥(Brunei,即文萊)第二蘇丹阿合曼(Akhmed)。阿合曼死後,黃森屏的女兒便繼位稱王,成為文萊國王。從此以後,文萊國王按女性血緣世係傳遞。第一位渤泥女王黃氏去世後,將王位傳給她與阿合曼蘇丹所生之女。這位第二代女渤泥國王則嫁給一位從阿拉伯來文萊的酋長阿裏(Sherif Ali)。到本世紀,文萊國王已傳20餘代,他們都是黃森屏的女性直係後裔。因此,曆史上文萊王室便奉黃森屏為始祖,至今文萊仍有所謂"黃總兵墓",曆來受到文萊王室的修葺祭祀。這可能是見於記載的最早到南洋拓殖的黃氏族人。  明代開始,黃姓移殖南洋者大增。據安溪參內黃氏譜記載,自明中葉後,福建安溪參內黃氏便開始大批遷徙南洋。而福建安海黃氏族譜則稱,該族有黃中和,生於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後移居呂宋(今菲律賓),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在參加菲律賓華僑反對西班牙殖民者的大起義中犧牲。菲律賓的古代文獻,也記載了早期華人黃氏參加這次起義的情況。據《菲律賓華僑史》記載,早期移居菲律賓的黃姓家族,在當時華僑華人中有很大的勢力。16世紀末17世紀初,便有一位華僑富商黃康(教名胡安?包蒂斯塔貝拉),成為馬尼拉華僑領袖,多次擔任帕利安(馬尼拉華人集居地)華人管理官。他不但富有,而且政治經驗和活動能力都很強,在當地華人社會中頗具威望。1603年,馬尼拉華僑大起義時,曾一度被華僑推舉為起義領袖,但被他拒絕。起義由他的養子孫大領導。但在1603年10月11日,黃康仍被西斑牙殖民者當作起義領袖處死,他的一萬五千比索的巨額家產也被殖民當局沒收充入國庫。  明朝滅亡後,大陸沿海黃姓也大量流亡南洋,。到1683年清朝康熙王朝宣布解除海禁以來,中國沿海黃姓移居南洋者更與日俱增。如福建晉江《安海金墩黃氏族譜》記載,早在康熙時,該族便有第12代的黃光輝,本是台灣縣學武生,後移居於吧洋中(即印尼),後卒於此。到18世紀中期,黃姓移民在印尼華人中頗有勢力和影響。公元1740-1743年,暴發了印尼華僑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反抗荷蘭殖民統治的大起義。這次起義的主要領導者便是祖籍閩南的印尼華僑黃班。黃班,又叫黃大班、黃班觀,在西方文獻中記作施班讓(Si-Panjang或Khe Panjang),1740年九月被印尼巴達維亞郊區華人推為起義領袖。他領導的起義隊伍從最初的一千人,後發展至千萬八千人,起義軍多次進攻巴達維亞城(今雅加達市)。到1741年6月,黃班的義軍從勿加泗撤退至勃安地區,再經井裏汶而進人中爪哇的馬打藍國內,繼續堅持戰鬥。黃班領導的華人起義,得到了部分馬打藍王室成員的支持。1742年,華僑和爪哇起義軍推舉瑪斯?卡連迪為國王,稱阿莽古拉特四世。該國王年僅十歲,由黃班與該國大臣墨爾達?布拉等實際執政。直到1743年底,抗荷戰爭失敗,黃班隻身逃往貓離國(厘島)。  公元19世紀,隨著中國封閉的國門被西方殖民列強的大炮轟開,出現了沿海居民移居南洋的高潮。也是在這個時期,移殖南洋的黃姓華僑、華人人數急劇增長,黃姓自此以後便成為南洋各地華僑華人中的一支主力軍,如在菲律賓,據菲律賓殖民政府1893和1894年的統計資料表明,在當時移居菲律賓的近十萬華僑中,主要來自福建晉扛、同安、南安、友溪等地的黃姓華僑有數千人之多,在當時旅菲華人七大姓中,排名第二,僅次於陳姓。  在近現代,南洋黃姓華僑華人不僅人數極多,而且積極參加當地華人以及移居國的社會、經濟、政治活動,成為在南洋華人及整個當地社會生活中極有影響的一支勢力,並產生了許多黃姓僑領和著名商界、政界人物。1871年,在印尼日裏雙溪巴挽種植園,因荷蘭工頭無理毆打華工,引起黃蜈蜞等五位華工的反抗。黃蜈蜞等五人飲血結拜為共生死的兄弟,誓為工人報仇。他們用鐮刀殺死了工頭,結果被捕入獄。審判時,資方勸告他們說,隻要有一人認罪,其餘都可免死。然而黃蜈蜞等五人都勇敢地承認人是自己殺的。結果他們在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農曆6月初7日、在印尼棉蘭市帝沙廣場被判處絞刑,壯烈犧牲。後來南洋華人為紀念他們,就在綿蘭市北帝沙建立一座"五祖廟"。廟門上書一對聯:"存心結義照千古;赤膽從忠著萬年"。  在近代印尼華僑史上,湧現了黃誌信、黃仲涵、黃奕住、黃榮生等大批傑出的黃姓人物和黃氏大家族,其中,尤以黃誌信、黃仲涵父子創立的家族企業"建源貿易有限公司"最為著名。公元1858年,23歲的黃誌信因參加太平天國被清廷通緝,為避難,隨兄長黃信卓、黃卓丕離開家鄉福建省司同縣,乘船逃往印尼三寶壟落業。1863年黃誌信創立建源棧。此後,經過黃誌信、黃仲涵及黃宗宣、黃宗孝祖孫三代的艱苦創業和卓越經營,創造出了不僅是華僑界、而且也是印尼最大的企業,到1940年代,該公司資產達八億荷盾,支公司遍布世界各地。直到1961年,印度尼西亞政府借故沒收建源公司,盛極一時、蜚聲世界的建源公司在印尼消失。但黃氏家族的後人,今天仍在美國、荷蘭、新加坡、泰國等地有一定的勢力。黃氏家族企業在近百年印尼經濟貿易和社會發展中起了極大的作用,黃氏家族因壟斷了印尼糖業和橡膠業而又有"印尼糖王"和"印尼橡膠王"之稱,另有福建南安華僑黃奕住,1888年,赴南洋謀生,後在印尼發跡,經營糖業、進出口和金融業,成為當地著名企業家。1918年,黃奕住從印尼歸國,資產也多轉移回中國。又有黃金源,本世紀初也在印尼經營糖業。本世紀前期,在印尼經營胡椒業的大華僑企業家中,有黃姓宗族的黃榮生、黃王聰、黃鼎郎。他們幾乎壟斷了印尼華人的胡椒種植業,其中,尤以在邦加的黃榮生資本最雄厚,手下工人達二千餘名。  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近現代史上,也湧現出了黃乃裳、黃慶昌、黃祖耀、黃奕歡等一大批優秀的著名黃姓華人和家族。原籍福建閩清縣的黃乃裳,因開墾沙撈越(今屬馬來西亞)的"新福州"而聞名南洋。黃慶昌、黃祖耀父子,是祖籍福建金門縣的印尼土生華僑,本世紀初黃慶昌在沙撈越創建黃慶昌公司,專營橡膠、甘蔗及胡椒等土特產業。1935年,又在新加坡創建大華銀行。今天,黃氏家族的大華銀行在黃慶昌之子黃祖耀手上已成為擁有三十億美元資產的新加坡、馬來西亞十大華人企業集團之一。黃慶昌曾被譽為"沙撈越的無冕國王"。  新加坡的另一名著名華僑黃奕歡,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華僑、華人社會中,雖算不上一個大企業家,但他的愛國之心卻最聞名。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稱"他是華人社會的一位好領袖"。  在近現代曆史上,南洋的黃姓華僑、華人,為祖國及當地的民族民主革命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1904年,為華僑謀福利的"馬尼拉中華商會"成立時,黃姓宗族的黃呈標便是積極的支持者和創始人之一。當孫中山在新加坡籌組同盟會分會時,得到愛國華僑黃乃裳的積極響應和支持。黃乃裳多次發動募捐,為革命籌資達數百萬銀元。本世紀初,有黃漢傑,在菲律賓積極從事民族民主革命。1911年成立的同盟會馬尼拉分會,黃姓華僑中的黃三記、黃漢傑都是創始人或主要領導人之一。1912年,在菲律賓華僑推選出的六個回福建參加省議會的代表中,黃姓華僑就占二名,即祖籍福建的黃媽官和黃永甘,他們因對國民的可嘉貢獻被授予"嘉禾"勳章。1932年,南洋華僑為支持祖國的抗日鬥爭,發起了航空募捐運動,印尼華僑領袖黃奕住一次即捐資五萬金,購機捐贈祖國,被傳為佳話。"九一八"事變後,菲律賓成立了菲律賓華僑救國聯合會,黃曉滄是重要的領導人。1936年律賓華僑在怡朗成立了怡朗華僑救亡會,得到怡朗中華商會主要負責人黃鼎銘等人的積極支持。在怡朗華僑救亡會選派輸送回國參加革命的20多人中,黃姓華僑便占了四名,他們是黃燦煌、黃景熙、黃登保、黃子英。1938年,菲律賓華僑抗日義勇隊第一批歸國人員28人中,黃姓華僑占3名,他們是隊員黃長水、黃卓雲、黃德銳。1942年,因從事抗日領導工作遭日軍關押的42名菲律賓僑領中,黃姓華僑占4名,即抗敵會委員黃士琰、黃毓欣、黃海山和抗敵會抵製組的黃念打,其中黃念打、黃士琰均因此犧牲。  近代以後,南洋黃姓華僑華人,為了聯絡同宗、尋根問祖,紛紛建立各種宗族組織。在黃姓人數很多的菲律賓,建立有黃江夏堂;在印尼,黃姓建有江夏公所;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黃姓華僑也建立有江夏公所。此外,南洋華僑又在新加坡建立了統一的"南洋黃氏總",由著名新加坡華僑黃慶昌任主席,黃慶昌去世後,其子黃祖耀任南洋黃氏總會副主席,兼新加坡扛夏公所名譽總理。此外,黃姓華僑還參加了南洋華僑的各類社團,其中許多人還被推選任要職,如菲律賓華僑黃文貴,現任"菲華商業聯合總會"'理事,馬來西亞華僑黃慶昌,曾任沙撈越中華商會聯合會主席,古晉福建會館會長、新加坡金門會館主席;新加坡華僑黃祖耀,現任新加坡工商總會第一屆會長、中華總商會會長、新加坡福建會館主席、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現任主席。  今天,移居南洋的黃姓華僑、華人,尤以新加坡的黃姓最顯盛,不但產生了新加坡貿易和工業部部長、政務部部長、國會議員黃貴祥,而且孕育了新加坡國家元首黃金輝總統,族姓之發達顯赫,遠在世界各地黃姓之上。  江夏分流與南遷   黃姓郡望最著名者是江夏。但是,江夏並非黃姓惟一的郡望。通過黃姓郡望的曆史上的變化與分布,我們又可窺知自漢魏到宋明千百年問黃氏族姓的發展大勢與變遷軌跡 郡望最初是門閥製度的產物。郡望者,豪族巨姓所在之郡也。郡望興起於漢魏之世,黃氏的郡望也產生於這個時侯。漢魏門閥製度剛興起時,黃姓的郡望有五六個之多。元代大學者黃清在《黃氏族譜圖序》中說:"唐之江夏、暨會稽、零陵、巴東、西郡、江陵、洛陽、晉安八郡,各有黃氏",其實,這8個郡望,並非唐代黃姓的真實郡望,而應是魏晉時代黃姓的舊有郡望。如唐代並無西郡,西郡隻在三國曹操時設置過,至西魏時便已廢除,洛陽郡也隻是東魏時才有,至隋開皇初便已廢除。  這8個郡望,江夏在今湖北雲夢東南,即黃香之族裔所在;會稽郡在浙江餘姚,為東漢黃昌之後;零陵在今湖南零陵縣,為三國黃蓋之族所在;巴東黃氏在今四川閬中,即蜀將黃權之後;西郡在今甘肅永昌一帶,大概即酒泉黃衍之後;江陵在今湖北荊州,為黃尚之族所在;洛陽郡即今洛陽,為江夏分支;晉安郡建於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隋初被廢,在今福建大部分,治所在福州。  隋唐時期,隨著世家大族的衰落和門閥製度的變化,黃姓的郡望也有增減。唐王朝幾次官修《氏族誌》,退舊族,進新門,這在黃姓郡望中亦有反映。在本世紀初發現的敦煌遺書《貞觀八年天下姓望氏族譜》殘卷中,所記黃氏郡望有四個:濮州濮陽郡,黃姓為六大姓之一;婺州東陽郡,黃姓為五大姓之一;括州鬆陽郡,黃姓為四大姓之首;泉州南安郡,黃姓為四大姓之首。據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所引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唐太宗下令新編撰成的《貞觀氏族誌》,黃氏郡望有五個:虢州江夏郡,黃姓為三大姓之一;泉州南安郡、黃氏為六大姓之一;括州鬆陽郡,黃姓為三大姓之一;曹州東陽郡,黃姓為十一大姓之一;濮州濮陽郡,黃氏也是六大姓之一。敦煌遺書中又有一部成書於唐德宗時的《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該書所記唐代中晚期的黃氏郡望也有二個:鄂州江夏郡,黃氏為七大姓之一,濮州濮陽郡,黃氏為六大姓之一。又見於敦煌遺書中的姓氏殘書中也有黃氏郡望二個:泉州南安郡,黃氏為五大姓之首;鄂州扛夏郡,黃氏為三大姓之一。  在唐代的姓氏學著作中,最著名的當推林寶等人編著的《元和姓纂》,可惜在今存輯本中,黃姓郡望已佚,好在鄧名世在《古今姓氏書辯證》還轉錄了《元和姓纂》的三個黃姓郡望,即扛陵郡、洛陽郡、晉安郡,且說是唐代黃姓的新望,其實應是六朝舊望。北宋初年,樂史著《太平寰宇記》,其中記載了晚唐五代時的部分郡望,黃姓則有三個:處州縉雲郡,黃氏為三大姓(黃、賴、豐)之首;泉州南安郡,黃姓為五大姓(黃、林、單、戚、仇)之首;鄂州江夏郡,黃姓為三大姓(黃、喻、潘)之首。宋本《廣韻》載黃氏郡望隻一個:"黃、亦姓,(望)出扛夏。"在廣泛流傳於中國的那本《自家姓》中,也注明黃氏郡望為"江夏郡"。在上麵的黃氏郡望名稱中,六朝的晉安郡實即唐代的泉州南安郡,而唐初的括州鬆陽郡,也即"姓纂"中的處州縉雲郡,在今浙江麗水縣一帶;而《古今姓氏書辯證》中所引的"虢州江夏郡"應為"鄂州江夏郡"之誤,"曹州東陽郡"則為"婺州東陽郡"之誤。這樣,總計自魏晉至宋代黃姓的郡望共為12個:江夏郡、會稽郡、零陵郡、巴東郡、西郡、江陵郡、洛陽郡、晉安郡、濮陽郡、東陽郡、鬆陽郡、南安郡、。但是,明代大學者宋廉《諸暨孝義黃氏族譜序》中,卻又說:"黃氏之望非止江夏而已,若櫟陽,若安定、房陵,若漢東、上穀、譙郡,如此至類,多至四十餘房",似乎曆史上的黃氏郡望多達40餘個。其實,這些隻是黃姓的堂號,而非郡望。因為如"漢東",曆史上就從無此郡。所以,在台灣《中華文化百科全書》"氏族篇"中,便將上述地名均列為黃姓堂號。  黃姓分布   戰國、秦漢時期,黃姓已經大批播遷到湖北地區,逐漸形成江陵、江夏兩個著名黃氏郡望,以此為基地向江南發展,"浮諸江南,以實海濱",黃姓的足跡已經西達陝西和四川,東臨東海,南入湖南和江西。東晉末,中原的林、黃、陳、鄭四大姓率先進入了福建。隋唐時期,黃姓主宗分流,有了新的向南發展的行動。一支由江夏向東南遷移,穿過江西,進入浙江,在金華地區形成了曆史上著名的金華黃氏。另一支先由江夏北遷河南固始,再向南經安徽、江西,抵達福建邵武,這是曆史上著名的邵武黃氏。很快子孫就分散到東南沿海地區和廣東。由湖北遷到廣西的黃姓與當地的土著結合形成了今天壯族及湘黔地區布依族、侗族等民族中的黃姓先民,一部分進入了越南,成為當地的大姓。黃姓進入台灣地區是在明末時期。   由於黃姓主力早在秦漢時期已遷離了北方,所受中國北方幾次戰亂的傷害相對要輕些,在南方得到穩定長足的發展,尤其是宋、元、明時期黃姓在贛浙閩粵四省繁衍最盛,最終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南方大姓。  宋朝時期(公元960-1279年),黃姓大約有120餘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1.6%,排在王、李、張、趙、劉、陳、楊、吳之後,為宋朝第九大姓。黃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占全國黃姓總人口的27.5%,占江西總人口的4%。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和福建,這兩省黃姓大約占全國黃姓總人口的53.5%弱;其次分布於浙江、四川、廣東、河南,這四省的黃姓又集中了24.5%。全國形成了以贛浙、閩粵、四川、河南為中心的四大塊黃姓聚集地。  明朝時期(公元1368-1644年),黃姓大約有22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2.3%強,為明朝第七大姓。宋、元、明600年間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黃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要高得多,600年中黃姓人口純增長率高達83%,淨增加了100萬。在全國的分布主要仍集中於江西(23.8%)、福建(15.8%)兩省,這兩省黃姓大約占黃姓總人口的40%;其次分布於廣東(10.5%)、廣西(10.1%)、浙江(9.8%),這三省的黃姓又集中了30%。江西仍為黃姓第一大省,約占江西總人口的4%。宋、元、明期間600餘年,黃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向東南和南方地區遷移;而四川地區黃姓人口主要向兩廣和湖南地區流動,四川黃姓人口減少了50%。全國重新形成了贛浙、閩粵桂兩大塊黃姓人口聚集地區,重心由東南部轉向南部。  當代黃姓的人口已達到2 676萬,為全國第八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2.2%。從明朝至今600年中黃姓人口由220萬激增到2 676萬,增長了12倍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 300萬,當代的人口按12億計,人口增長了13倍。黃姓人口的增加速度接近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這1 000年中黃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態勢。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廣東、四川、湖南三省,大約占黃姓總人口的42%;其次分布於廣西、江西、湖北、福建、江蘇,這五省又集中了28%。廣東為當代黃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黃姓總人口的19.5%,占省總人口的6.9%。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分水嶺,以北少黃姓;以南多黃姓的分布局麵。長江以南尤以珠江三角洲為黃姓高聚集區。其次,四川東南部,湖南東部和江西南部形成兩大塊次高密度的黃姓區。在近600年期間,黃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很大的區別,由東南部向華中、華北有一定的回遷,向西和南部地區的回遷十分強勁,這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的遷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