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琵琶語》
2022年9月3日淩晨,我的公公(義烏爸爸)在睡夢中離世,享年99歲。由於當時正值國內嚴苛的疫情防控政策期間,老人家的長子(我先生)一家遠在萬裏之遙,無法回國及時奔喪,成了我們心中永遠的痛和遺憾。今天早晨,老人家的孫女送了他的重孫去托兒所回到家,發了一條紀念爺爺的短信“義烏爺爺在天堂照看著世上的親人們,包括他沒見過麵的寶寶”;先生和我都被感動了,秉性良善的年輕人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沒有忘記今天是她爺爺的忌日。
我的公公出生在浙江中部的一個小山村,自幼聰慧好學;由於家庭變故(他的父親去世以及房屋遭遇火災),正在民國時期剛上初級中學二年級的他不得不輟學回家幫助他的母親撫養兩個弟弟和一個妹妹。在貧困的環境中,他刻苦努力自學成才;在當時民國小學教員招考時,他以全縣考試總分第二名成績被錄取為正式教員,而得以用他微薄的薪水支撐起一個家。新中國成立後,他被繼續留任教職;但卻在10年後的反右運動中因耿直言論而被革除公職返鄉務農;20多年後被平反重返教職,幾年後退休。
我公公的平凡一生雖然有許多波折,然而,他卻始終保持平和的心態。他的良善、才華、勤勞、進取、以及活到老學到老成為我們這些子孫的楷模。老人家的淡泊和開明可以用蘇軾的兩句著名詩詞形容“一蓑煙雨任平生”,”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義烏爸爸,在這個日子我們尤其想念你。如你所言,活著的人好好地活著就是對離世親人最好的紀念;我們都會好好地活著,且行且珍惜。
照片1: 我的公公婆婆在公公去世前幾年的合影,兩位老人家在陰陽兩隔之年(2022)已是相濡以沫結婚70周年。我的先生在3年前的悼文中回憶道:“由於父親的耿直和說實話,他在國內1959年所謂的“反右“運動中被開除了教師公職而回鄉務農。父親不得不以瘦弱書生之軀從事繁重的體力農活,其中的苦難和以後曆次政治運動中遭遇的屈辱難以言表。幸運的是我母親一直能堅強地站在父親身邊,和父親一起含辛茹苦地把我們姐弟四人養活養大。即使在當初的艱難困苦環境下,父親也保持慈父的心,記憶中父親從未曾責打過我們姐弟四人。另外,父親一直樂於助人,長期無償地幫助有需要的鄉鄰們書寫各種文字契約書信和春聯等。”

照片2: 我的公公與他寫的春聯;右側照片是他2021年1月在我婆婆的幫助下完成最後一次寫春聯。

照片3-6: 我的公公曾經發表過的一部分書法作品。




照片7-9: 家鄉所在的鄉鎮烈士紀念碑也是我公公的書法墨寶,其中包括抗日戰爭中犧牲的故鄉人(抗日縱隊的遊擊隊員)的墓文。我公公的文字和書法功底聞名於附近的鄉鄰中,家鄉附近的許多亭宇樓閣都留下了他題寫的對聯或匾額。



照片10: 這是疫情爆發前先生和我最後一次回國探親(2019年10月)時我抓拍的那時96歲公公在他的書桌上寫字的照片。

外一篇《寶寶成長雜記:上托兒所的第一天》
照片1: 小呀麽小兒郎背著那書包上學堂,昨天(9月2日)是寶寶進入托兒所的第一天。

全家人都擔心寶寶第一天到托兒所會哭鬧,托兒所也給第一天去的寶寶們有適應時間:(1)第一天早晨送去時,允許家裏有兩位大人陪伴寶寶們玩一個小時;(2)第一天下午1點半接寶寶回家,不必等到下午5點半接。這個托兒所的2-3歲幼兒班總共17個寶貝們,有5個老師照看顧他們,寶寶很快就融入了環境。寶寶爸爸媽媽陪他在教室裏不到半個小時(主要與他的老師們交流),寶寶就瀟灑地與爸爸媽媽說再見。
下午一點半去托兒所接寶寶時,他正在睡午覺,被叫醒之後很不爽:-(。他的老師分享說:(1)寶寶適應得非常好,隻是在午睡時哭鬧了大約5分鍾才入睡;(2)寶寶很聰明,語言表達能力強,對老師們正在教的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等識別都己經會了;(3)食欲很好,很能吃,並且吃得快(注:這個現象我們在家也觀察到了,一直努力糾正他吃飯太快的缺點,但效果不佳);(4)寶寶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得很好,唯一被糾正的行為是吃早餐時寶寶吃完了自己的那份之後伸手去拿吃得慢的小朋友的麵包餅;(5)寶寶傾向於用左手(注:這個現象我們在家也觀察到了,沒有刻意糾正他,讓他順其自然發展)。
照片2: 寶寶回到家在自己的房間向外婆展示他提前收到的兩歲生日禮物,T阿姨/E叔叔夫婦送給寶寶的一套火車係統。喜歡車輛玩具的寶寶如今有十幾輛不同型號的火車。

我們問寶寶是否喜歡學校,他說很喜歡,明天還要上學:-)。全家都非常惑恩寶寶的托兒所第一天平安愉快。
問好老鄉!噢,咱們倆老家的村莊真是很近啊(雖然我是江蘇人,但己經做了38年的義烏媳婦)!我和我先生每次回去探親都會在家鄉的山水中徒步遠足,大概率是去過你們村莊。你的父親和我的公公都安息在那片土地。
祝老鄉一切安好!
謝謝微風妹妹。隔空擁抱你,很抱歉得知你婆婆也是在2022年離世而你們也因當時的疫情政策未能見老人家最後一麵,那個期間有許多這樣的悲劇和遺憾,既有疫情原因,但更多的是人為政策造成的;我有一位中學同學的母親在故鄉揚州去世,他和妻兒都在上海工作生活,近在咫尺,卻不能回去奔喪。事情既然發生了,如今再回首想原因也沒意義了,咱們都好好地活著是對離世親人最好的紀念。
是啊,看到孩子們的成長就是看到了一代一代的傳承。我的公公雖然沒看到我家寶寶的出生,但他離世時已經有3個重孫輩,最大的那位恰好將開始上大學(我先生大姐家的孫子)。咱們大家都好好珍重。
謝謝淑女妹妹。我家在上海的一位親人也對寶寶自己背這麽大的“書包”表示了concern,也是在聽了我的解釋後就放心了。
謝謝茵芯妹妹。昨天是進托兒所的第一天,寶寶背著有他一半大的書包是挺逗的,好在是一個空書包。今天早晨去“上學”就沒有書包了;寶寶媽媽解釋說那包留在托兒所,裝寶寶的一些東西,不必每天帶來帶去的,周五放學帶回家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