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雅圖老吳

友風子雨,明月入懷。
個人資料
吳友明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石碼往事

(2023-07-23 13:33:36) 下一個

石碼往事

本文發表於2023年7月22日23日世界日報,由石碼好友鄭兆輝的回憶錄《浪跡土樓》整理成文,特此鳴謝輝哥。


現在,閩南石碼鎮還有全國保存的最好的民國時代建築的騎樓群,幾萬人還生活在騎樓裡麵,石碼的小城故事源遠流長,但很少人知道穿插騎樓群之間的小巷子裡,又有很多不為人知的奇葩的故事。

在石碼鎮解放東路,有一條僅容一人通行的狹窄的小巷叫祥福巷,它的名字很喜氣,讓人想到吉祥幸福,一定有很多歷史的掌故。但讓你出乎意料的是:祥福巷舊時卻又有一個非常火爆的名字叫「相打街」。

原來自古以來這條小巷人家善養「火雞」而出名。我的學長朋友輝哥就住在這條巷子裡,小時候他家就曾養過一隻雄性火雞,重達十二公斤多,高達七十多公分,又沉又重。

這雄性火雞性格爆裂,一旦被生人靠近或覺得被威脅時立馬毛漲羽豎,怒髮衝冠,直衝它的敵對目標,從喉底滾出如悶雷炸的吼聲。有鄰居頑童被它尖嘴一叼,連皮帶肉撕開而血流如注;也有機靈一些的小調皮會從它側麵快速抓住脖子並一躍而起直接跨騎上去,這叫騎火雞,負重的火雞在壓力之下還是勇往直前,騎火雞好玩,但有時火雞舵著它背上的小孩跑個幾米遠後,忽然停下,讓壓迫它的小孩人摔個鼻青臉腫。

巷子裡也有人養著雌性火雞,母火雞平時挺溫柔可愛,常有輝哥家鄰居大娘抱上雌火雞,上輝哥家來讓這雄雞給「搭飛機」。

小孩子不懂事最愛湊熱鬧還「幫忙」,因為母火雞雞背太圓,公火雞踩不住容易下滑,導至母雞雞背被公雞雞爪摳出抓出道道血痕,所以要有人扶著兩隻火雞美事。大人會告訴幫忙的二個小孩將雌雞的二隻翅膀往外拉開,又按住雌雞讓它乖乖讓雄雞擺布,才得於完成任務。這叫「搭飛機」,很好玩,但是要很小心,有時連上去幫的人的手都被雄火雞抓傷而大喊冤枉。

事情過後小孩總是追著大人問,為 什麼要幫助公火雞欺負母火雞,太可憐了 ?大人被糾纏不過隻是這樣回答:不讓它們搭飛機,哪來你們平時最想吃的雞蛋和小火雞仔?於是乎,小孩們拚命點頭,再也不會問為什麼了,因為他們都懵懂非知的說「知道了」。

巷子裡還有人專養另外一種閒來無事卻又讓人喜歡圍觀的「鬥雞」,此雞非食用雞,雙腿又長又瘦,脖子更是瘦瘦長長,羽毛極少但羽色絕對漂亮,暴露出來的骨架似鋼筋裹著紅潤的血衣正好顯示出「善鬥耐撞」,頗具戰鬥本性。

輝哥鄰居的一位叔叔自小幼兒麻痺雙腳外跛殘疾失業,就養了十幾隻鬥雞,每每逢年過節都有他的拿手好戲,和他一樣有共趣的一班年輕小夥便會相約帶上一二隻鬥雞,就在大街邊或石碼中山公園樹下擺試輪番鬥陣。

石碼中山公園是民國13年北洋軍閥張毅部駐石碼時建,原名「益思亭」。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民國15年北伐軍進駐時,改稱中山亭,後亭中建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可惜碑在文革期間被紅衛兵摧毀。這是石碼最有人氣,人們最常聚集的場所。中山亭之下有好幾棵大樹,樹下有石階梯、石埕、石桌和石椅,是人們打牌下棋聊天的好地方。隻要天氣好,中山亭都是熙熙攘攘的,還有很多業餘活動猶如薌劇演唱,江湖郎中打拳賣膏藥,更不用說在公園裡擺鬥雞場了。

在中山公園鬥雞,常常有幾十人圍觀,每次都是兩隻鬥雞你死我活的上下飛撞,塵土飛揚,尖喙利爪齊上猛撲,毛飛血濺,直到雙方都體無完膚,邊躲邊喘仍然掙紮,還是拚命往前沖,非得主人上去強行抱走還在回頭怒視,現場慘不忍睹!這條巷子取名「相打街」而名實其實。

石碼還有很多像「相打街」這種百年的幽深的小巷子,更奇妙的是小巷子裡麵還常常有忽然出現的平坦石埕,類似大院的公共場所,麵積可以平方米到上百米。

比如:在祥福巷周圍百米的小社區之內,還有書巷、三芳埕、訓義埕等等……這些古雅的名字透露出當時文人聚集、書齋林立的氣息。民國時期,石碼藍氏家族是石碼的首富,當時在祥福巷與書巷二條小巷裡的藍氏家親就有五家之多,

從輝哥「祥福巷」的前廳堂進臥室穿過露天小院,再經內二室及後廳,直通到與前街平行的另一小街,就是「書巷」,書巷比祥福巷更窄,看似破爛與陳舊卻清靜有序有特色:地麵寬不夠2米,也是騎樓式建築,二邊廷伸出來的屋瓦距離可能最窄處不足1米見寬,地麵人行道中間約一米二是排汙水溝,溝壁用古時代青磚砌起,上麵是清一色粗糙的長板石條輔蓋。

書巷和祥福巷一樣全長約100多米,分為上半巷與下半巷,中間段與兩段頭尾各有一個石門洞,都用厚度約24x35公分的三條二米多長的石板條做成豎式石柱門洞,橫在上麵的橫條石板朝下一麵兩端各銼出一個圓孔叫「門臼」,用來固定二扇木門,遇抓土匪或偷賊或緊急情況可以「關門打狗」。後來縣府就用於民事統治設連防管控,並封設有甲長、保長,負責治安管理,一旦出現嚴重事態須追究連保責任。

「 書巷」名字的起源是有鼻子有眼的傳統文化習俗:有史以來隻要小石碼鎮上有讀書人想出「門弟」要進城趕考,不管中榜或落地,無論歩行或騎馬必經過此巷,一旦考中「載花榮歸」就一定改乘「官轎」仍從原路返回,故名思意美曰「書巷」。(完)

世界日報鏈接:

石碼往事(上)

石碼往事(下)

最近博文:

第二屆世界華人作家筆會花絮:嚴歌苓談移民創作

衝破桎梏浴火重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吳友明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diaozhi' 的評論 : 謝謝!是我的筆誤,你是對的。
diaozhi 回複 悄悄話 原文:「 書巷」名字的起源是有鼻子有眼的傳統文化習俗:有史以來隻要小石碼鎮上有讀書人想出「門弟」要進城趕考,不管中榜或落地,無論歩行或騎馬必經過此巷,一旦考中「載花榮歸」就一定改乘「官轎」仍從原路返回,故名思意美曰「書巷」。

不好意思,我孤陋寡聞了:中榜或落地?故名思意?

落第?顧名思義?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