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鏈接:
昨天看到這個標題,即吸引眼球,又接地氣,於是看了一下。
我對這段最感興趣:
問及雲南省委書記陳豪時,陳豪搖頭說不知道,又問陪同的國務院秘書長楊晶,也說不知道,王岐山感歎一聲:“你們不接地氣啊。”
於是我才知道王岐山所說的接地氣,就是要接“萬紫千紅一片綠”和“一動一不動”的地氣。
先看“萬紫千紅一片綠”。萬紫就是一萬張5元的(1人民幣約合0.145美元),千紅就是一千張100元的,一片綠就是一片50元的。
再看“一動一不動”。“一動”就是一台車,“一不動”就是一棟房子。沒有幾十萬元準備,就沒法結婚。這些要求讓不少家庭不堪負重,甚至舉債結婚。
我們知道了王岐山關於幹部必須接地氣的教導,我也來談談接地氣的感想。
這些日子有幾位朋友常說文章要接地氣。我想那是指文章樸實無華,通俗淺近,文筆流暢、條理清晰,具有啟發性和表現力,表現文字的本色美。具體說來,可讀性高的,圖文並茂的和原創的文章最接地氣。標題也很重要,是吸引其他網友看文的第一道門檻。字數1000以上為宜。
我們把話題穿越吧。
文章接地氣自古有之,古代以陶淵明為例。
陶淵明的田園詩歌最接地氣,平淡、樸素、質蘊。如如《歸田園居》其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狗吠深蒼中,雞鳴桑樹巔。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久在樊籠裏,複得返自然。開頭幾句追述自己對“誤落塵網”仕途生涯十三年而不勝懊悔的深沉感慨,“開荒南野際”後寫歸隱以後的生活。詩裏的田畝、草屋、榆柳、桃李、遠村、近煙、狗 犬,雞鳴,這些平常的事物,一經詩人點化,都添了無窮的情趣。詩人大含細入,讓這些具體事物浸透著自己擺脫封建牢籠,追求和平寧靜生活環境的無限情感,表麵上看實在沒有什麽出奇之處,但讀起來卻詩意盎然,如口角春分,令人心馳神往,它們已經不是山水田園的直感畫麵,而是成為詩人感情的一個有機成分了。這就 是陶淵明最常用的藝術構思手法,這種構思手法的深度在於,他把自己對現實生活的感受滲透在自然界的具體事物中並使兩者天衣無縫地融為一體,從而把個性精神 和藝術完美地統一起來。
現代文人接地氣,以趙樹理為例。
趙樹理在《三裏灣》第二節裏,介紹了王寶全、王金生的居住環境,按東西南北的順序介紹了窯洞房子及使用習俗。例如西邊四孔窯洞的分工是這樣的:金生、玉生兄弟倆已娶妻成家,各住一孔。王寶全老兩口住一孔。女兒玉梅住一孔,但卻是套窯,與父母住的那孔窯相通,有窗無門,進進出出必須經過父母的門。這表明,一方麵閨女大了,需和父母分開居住;另一方麵又因她未出嫁,要謹防越軌亂禮,和父母的窯洞串在一起,一舉一動都可受到父母的監督、約束。在這裏,窯洞已不是簡單的物質客體,而是寄寓了傳統的民俗心理,成為一種綜合的文化現象。
寫到這裏,是不是跑題了?和王岐山有什麽關係?和“萬紫千紅一片綠”,“一動一不動”接地氣有什麽關係?當然有!
先看接地氣和陶淵明的關係。幹部回答不出來,就是不接地氣,如果像陶淵明一樣,就不會答不出來了。
我們都知道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故事,我們不需要現在幹部不為五都米折腰當農民,隻要多聽一些群眾的意見就不一樣了。你幹部都不接地氣,有多少農村的房子被拆遷,農民的地被汙染,農民的地氣不冒泡,你站在那裏一動不動。農民結婚要“萬紫千紅一片綠”,你還以為形勢大好,回答不上來。王岐山給你一個“一動一不動”,你才懂了,才知道要動了。原來是結婚的“地氣”越來越高了,票子、車子、房子一樣不能少。這麽大的群眾運動你都不知道,還當幹部?
再看接地氣和趙樹理的關係。我們說“一動”就是一台車,“一不動”就是一棟房子。是物質的。
看清楚了!《三裏灣》玉梅住的套窯,與父母住的那孔窯相通,有窗無門,進進出出必須經過父母的門。
所以,玉梅也有她的“一動一不動”。她的一舉一動都可受到父母的監督、約束,父母要謹防越軌亂禮,這是一動。一不動就是家裏太窮,沒有錢蓋房,她沒有自由,她的青春歲月隻能呆在她的套窯裏“不動”。
玉梅的“一動一不動”是精神上的壓力,我們現在說的是“一動一不動”物質上壓力。中國的農民們從半個世紀前的精神壓力,到現在的物質壓力,是最接地氣的社會現實,不是嗎?
農民翻身得解放,還需要多一些像王岐山這樣接地氣的領導幹部。
我的新聞觀察文集:
中華民族的人民必須健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