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確實因為商業化?

(2009-07-03 01:22:52) 下一個
(評論)

 

  在人民日報海外版頭版的位置上看到盛讚國內文學網站的報道,說到其中的“起點中文網”目前極火,日點擊數達到幾億。瀏覽過後,我立即在網上查找,果然見到國內這個網站。主頁的有關欄目中標出小說種類有VIPVeryImportant Person,就是貴賓的意思)小說、女頻小說(大概是女讀者喜歡的),各種寫作手法的小說還有玄幻、奇幻、武俠、仙俠、都市、言情、曆史、軍事、遊戲、競技、科幻、靈異等等。想想咱一個是個寫作業餘愛好者,可不清楚自己寫的東西可以歸到以上哪類小說中。在此網站對VIP小說的閱讀是收費的,其實很便宜。即使這樣,也讓此網站和不少網絡寫手獲得頗豐的收入,據說最高年收入在百萬人民幣以上。

  那咱也貼一篇試試?手忙腳亂了一陣,終於貼上篇文字,不知道如何歸類,因為是寫“知青”的,就歸到曆史欄目中吧。咱不是VIP,貼上的貼子屬於免費閱讀,並且要先通過編輯的檢查。過了一天,我在起點中文網上看到編輯的回複,說通過檢查了。再過一天,我檢查了一下此篇小說的點擊數,慘,二百出頭。此網站一天點擊數是三億,就那麽幾個人瞟了一眼我的小說?那還怎麽著?每天貼上來的小說有好幾千呢。能有幾個人看到你寫的東西還真不錯了呢。

  出於“慣性”,咱不由自主地來了句,“商業化的結果。”商業化是社會現代化的根本,但對文學藝術是摧殘和毀滅,因為商業化不等於思想境界。不過我轉念一想,覺得自己也就是在抱怨。其實咱的創作水平就是很一般,寫作對於我來說充其量也就算業餘愛好。自己在文學網站上默默無聞太正常不過了。

  再者,對文藝的商業化可不是今天的事情。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是世界資本主義大發展的階段,那時西方文藝就體現著商業化。作家、畫家等,如果他們的作品無人光顧,他們就無法生存。其實他們的作品就是商品。但為什麽那時候作家們的作品總體現出理想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的精神,以至作家被讚譽為“人類心靈的工程師”呢?我以為是時代的不同。那時(有一定文化水平,或更高文化水平的)民眾的精神境界與現在的民眾不同,因此閱讀的傾向性會和現在不一致。

  拿中國來說,當時中國處於“東亞病夫”的狀態,有一定文化水平和民族感情的國人會是什麽樣的思想狀態可想而知。他們傾向於讀理想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品是合乎情理的。這就是為什麽那時候巴金的《家》、《春》、《秋》會如此的有市場。其實當時資本主義各國國家的民眾也是傾向於閱讀理想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品的。我想還有個原因使當時的人們熱衷於理想主義。因為當時社會生產力不發達,民眾生活水平和當今簡直無法相比。當時民眾的生活水平造就了人們的奮鬥精神。二十世紀可以說是個理想主義史詩般的時代,無論為共產主義還是為資本主義,都有著千千萬萬的人為之奮鬥,不是嗎?

  然而今天的世界與上個世紀不同了。物質文明極大的發展中,理性主義的精神潛移默化地在消失。現實表現就是人們無止境地追求物質享受。正是這種社會狀況的存在,讀者的閱讀傾向性也在發生顛覆性的變化。那就是讀書不再是尋求理想的共鳴,而是越發地為了娛樂消遣。您想,作家們為了生存,該寫什麽樣的作品?如此說來,當今韓寒們紅得發紫,被無限地追捧就該是理所當然。因為他們的讀者多嘛。就此而言,影視更具娛樂消遣優勢,平麵媒體的“空間”正不斷地被其侵蝕。

  這樣說起來,現代文藝和商業化從來都是密不可分的。中國大陸和前蘇聯及其衛星國都曾嚴格控製過文藝,那時文藝倒不商業化,可變成了純粹的意識形態的宣傳工具。這也太可悲了些。

  對於民眾無止境追求物質享受的思潮該做什麽評價?對於我來講是否定的,但沒辦法。曆史發展趨勢又如何否定得了?盡管如此,我還可以做“伯夷”、“叔齊”,不過我不會“不食周栗”。嘿嘿,“躲進小樓成一統”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