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音樂天才李傳韻及其他

(2009-05-07 01:09:53) 下一個

(隨筆)

  音樂天才李傳韻先生已是大名鼎鼎。這位來自香港的小提琴音樂家三歲開始學習小提琴,很早就成為音樂神童。1991年他剛11歲,參加了波蘭第五屆維尼亞夫斯基國際青年小提琴比賽,榮獲少年組冠軍。1993年他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行“帕格尼尼”專場演出,連續演奏了被公認為小提琴演奏試金石的24首隨想曲。1996年李傳韻赴美國朱麗亞(Juilliard)音樂學院學習,獲得最高獎學金,跟隨小提琴教授多爾茜·迪蕾和伊紮克·帕爾曼深造。現在他已經是小提琴大師。

  五月六日他在Rutgers大學舉辦獨奏音樂會,我們家離那個音樂中心非常近,於是訂購了票,當日慕名而去。音樂會上,李傳韻演奏了一些中外名曲,表現了極其高超的技藝。我最欣賞的是他拉的李斯特的“安魂曲”。太抒情了!

  巴齊尼的“精靈之舞”對演奏者的技法要求非常之高,李傳韻拉得如醉如癡,看得讓人幾乎透不過氣來。演奏結束之時,他也興奮地手舞足蹈。想必那小提琴也累壞了,在演奏下個曲子的時候竟然斷了弦! 

  李傳韻還演奏了改編的中國古曲“十麵埋伏”(通常用琵琶演奏)。這可是首典型的標題音樂,李傳韻也掌握得非常好。 

  華人觀眾是熱情的,每每報以熱烈掌聲。現在古典音樂在中國有市場。海外華人非常重視子女的音樂教育,國內也是“古典音樂熱”持久不衰。我女兒來美國已經九歲,我和太太都沒有強迫她學鋼琴或小提琴。我們的態度是,如果她想學再去學點兒。我們可不想花錢買氣受(意思是子女不想學,家長硬逼著練,誰也高興不了)。可沒想到她到13歲的時候忽然要學鋼琴。我猜測是因為她的周圍的華人同學都學鋼琴或小提琴,她感到有些失落。 

  既然我們有話在先,那就買了架舊鋼琴,找了老師,每個周末都去上課,平日練習一些。女兒練習的時間太少了。我估計每天也就半個多小時。我們父母說是“要靠孩子自覺”,可她實在不練,也忍不住督促。我有時煩了,就說“以後就別練了吧”。結果女兒說她想堅持下去。據說這是很多華人子女練琴的心態--不刻苦練,又不想放棄。 

  十三歲再練鋼琴,技巧的訓練就很難有什麽長進。反正她也能熟練地彈出幾首曲子。但要達到伴奏的水平恐怕還差得很遠。終於,高中最後一年她放棄了學習鋼琴。功課實在太忙了,或者其他活動更具有吸引力。其實她的華人同學們也大都放棄了鋼琴或小提琴的訓練。 

  是否可惜?談不上。隻能說:誰讓我們華人是這個風氣呢。記得那時,我們也帶女兒參加地區的業餘鋼琴比賽,一看參賽的青少年,多數都是華人,或其他亞裔子女。你看,我們華人竟如此地重視子女音樂教育。其實也不單單是華人,亞洲人、印度人和猶太人都非常注重子女的音樂教育。您說這到底是圖個什麽?唉,在這兒還是不討論這個話題吧。 

  既然海外華人都讓子女學琴,學古典音樂,那華人的音樂素養怎麽樣?咱不懂音樂,喜歡聽些古典音樂和家庭環境有點關係。我喜歡東歐的一些音樂家,尤其喜歡肖邦的夜曲。我覺得聽得多了才能有所體會,“素養”潛移默化地就有了。比方說,肖邦的夜曲是那些音樂家彈奏的,聽多了你能分辨出來。我反正不是特別喜歡傅聰先生彈的肖邦的夜曲,認為還應該更深沉些。這個例子的意思是想說,如果音樂素養是需要在大量地欣賞中建立起來,那華人的音樂素養不怎麽樣。我沒見多少華人家長愛聽古典音樂的。 

  可公認的音樂天才中華人可不少。是呀,這麽多家長都逼著孩子學琴,有天賦的孩子不太會被埋沒。當然,真正有音樂天賦的孩子太少了。一個有音樂天賦的孩子最終能成為音樂家,興趣和後天的訓練,特別是“從娃娃抓起”尤為重要。我們華人往往能做到這一點。說到這兒,想到一位朋友的兒子,那個男孩子極有音樂天賦,但在十一歲之前沒被訓練著學琴。被發現是個有天賦的孩子後,他迅速地成長,本人也刻苦,興趣全在拉琴上。但後來上了音樂學院後他說,無論如何,過硬的技法是練不出來了。當然,他日後可以在音樂學院教書,可想到如果他四、五歲開始學琴,便能成為傑出的小提琴手,心中不免可惜。看來天賦,興趣,從嚴訓練和本人刻苦是成為音樂家的必要條件。是不是還要加上對音樂的理解呀?我想這是音樂家的事情,隨著音樂家閱曆的增長,他們會對音樂有不斷深入的理解的。人家是音樂家嘛。您就別操心了。


  05/2007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