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美國汽車工業能不玩兒完?

(2009-05-16 01:23:03) 下一個

(評論)

  日本車很早就進入美國市場,並以其技術、價格上的優勢將美國車打敗。後來美國政府來不講理的,仗著自己政治上的優勢打壓日本,具體細節沒去查資料,反正迫使日本汽車公司在美國建廠雇用美國人;日本進口美國的豪華車必須用美國生產的部份零部件等等。但日本車仍然不斷地擴大在美國的銷售份額,讓美國汽車老板們無可奈何。 

  跟著南朝鮮車也衝進美國市場。前些年美國人還在嘲笑韓國車的寒酸,現在誰在開現代牌車也不掉價兒了。人家後來居上,街上開的現代車越來越多。日本車的銷售並沒有減少,那韓國人就是從美國人那兒擠到的份額。這次我到西部旅行就租的六缸現代,開了兩千英裏。車子很好開,感覺很輕,加速快,一點不次於美國車,而且還比美國車省油。人家租車公司把現代車放在中檔次裏。我在想:不知道美國人會耍什麽賴,限製韓國車在美國的銷售,以保護美國汽車工業。據說中國車也要闖闖美國市場。我看還需要向日本、韓國多學習學習。沒有技術上的保證,光靠廉價不成。還記得前南斯拉夫的車出口美國,質量大成問題,被美國佬嘲笑為“Nogo”(前南的英文簡稱為Yugo)。

  日本和韓國的車子都是靠技術打敗美國的,而且成本還低。現在日本和韓國在美國每銷售一輛車子就賺一千多美元,而美國同類型的車則每銷售一輛車要賠兩千美元。為什麽差距如此之大?首先是美國工人工資太高。人家有“產聯”、“勞聯”,工人什麽福利都得給,工資高得不像話。據說組裝線上普通工人的平均工資不下於一般教授。而且工人們一到周末就要求“加班”(小時工資增加50%)。那可真是養“大爺”。 

  幹活的一比老板橫,這幹活質量肯定出問題。我們在四年前買了輛減價的雪佛來六缸車,型號是Malibu,是最經濟型。當時出廠價由一萬七降到一萬四。我們圖便宜就買了。這車一看就組裝得很糙,邊邊角角都不“溜光水滑”,有的地方還有很微小的碰損的痕跡。

  車子的零部件也質量不高。車子才開一年,左邊的尾燈就進水,而且是光進水,不往外流。下幾天雨,右邊的尾燈裏誰就滿了,能養魚。當時在保修期內,開到我們買車的地方就給換了。現在保修期過了,右邊的尾燈又開始進水。到修車的地方一問,換個尾燈要兩百多美元。天!質量那麽差,價格還這麽高。老伴兒一生氣,就打電話給製造商--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服務處,要求他們賠償。現在這官司正打著呢。看看,這車子是什麽質量呀。你聽說過汽車尾燈進水的嗎? 

  這車開到兩年頭上閘也壞了。是前閘,一踩閘就“咚咚咚”,車子抖動著站住。當然還是開到買車的地方修。現在還有個大問題,就是空調不靈了,不怎麽出冷氣。這雪佛來,渾身上下都是小毛病。您說美國車要都這樣還怎麽玩兒? 

後記: 

  老伴兒氣不過,打電話給通用汽車公司服務部打電話報怨,要求賠償。對方支支吾吾,兩天不給答複。後來他們一個經理認為,第一過了保修期,第二車燈是易損件。因此不賠償。聽聽,我們的車燈是進水,不是燈泡不亮。難道那位先生的意思是,車燈到時候就該進水? 

  沒辦法,我們隻好去修車。TMD。沒辦法,換吧。修理師傅說,這個尾燈已漏水很長時間,周圍都鏽了,把舊燈拆下來費了很多功夫。根據他的判斷,這個燈裝上去的時候就有裂縫。什麽質量呀!咱以後可不敢再買美國車了。

******************************************

  這是幾年前寫的,貼在多維博客上,當時讀者中有跟貼把我挖苦一頓,很不以為然。我不是什麽特別高明的人,隻是根據自己的經驗談點體會。也可以說是常識性的問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