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這得體驗一下!”

(2009-03-20 01:17:52) 下一個


             (紀實)


  早春還很冷,大學校園的草坪上忽然放上了不少巨大的紙箱子。這些紙箱都側放著,邊上插個寫著“HOMELESS(無家可歸)”的大牌子。這是學生們自發組織起來,進行無家可歸的體驗。我在這兒幾年裏,每個春天都看到。紙箱子各式各樣,也不知道這些學生們到哪兒找來的。到了夜晚,體驗者就拿著些被子鑽到紙箱中睡覺,大清早齜牙裂嘴地從箱子中爬出來上學,大姑娘、小夥子都有。這叫什麽體驗?應該到大城市的街頭找那些無家可歸者一塊兒住去。別說三道四,你大夜裏鑽到這潮乎乎的紙箱中哆嗦幾夜試試?“無家可歸者”們還相互較勁,看誰住的時間長。趕上這個春季總是曆曆落落地下小雨,箱子都被淋得歪七扭八,這就更顯著饑寒交迫的氣氛。住得最長的一位是被校方好說歹說勸走的,他一個人在紙箱中堅持住了一個多月左右。這太有點胡鬧的味道,校方怎麽不管呀?真讓人納悶。或許可以這樣解釋為:美國法律和大學管理規則上沒明文規定,住在草坪上犯法。


  校園裏忽然嘻嘻哈哈地走過一隊女孩子,她們都用毛巾把自己的眼睛蒙上,手裏拿根杆在地上指指點點。不用說,這是體驗失明的滋味兒。她們要從教室到公共汽車站等車。乘車到家後,再摸著回宿舍。她們連續好幾天都要“盲”上一段時間。不知道下次她們是不是要裝啞巴?那就不能吱哇吱哇亂叫了。

  中午放學,學生們行色匆匆,忽然看見學校行政大樓的台階上有個小夥子演講。他旁若無人,高談闊論。沒人理他呀!最多看他一眼。他發精神病啦?一會兒又換了個“發精神病的”。另一個小夥子接著他演講,聲嘶力竭。再仔細一看,台階上坐著一大串男孩子們。他們都要感覺一下無人理睬是什麽心情,同時試試能吸引什麽人能對他們的講話感興趣。說好不用擴音器,結果一個個喊啞。真希望他們別這麽練。

  有一陣子還出現了一隊專門唱歌的。他們唱得可真難聽!遠遠聽起來和鬼哭狼嚎沒什麽兩樣。這也是體驗他們的自信能力。他們講話,首先得相信自己。“鬼哭狼嚎”持續了幾小時就受到學校警察的幹涉,因為他們不是在下課時間搞這種體驗。他們古怪的聲音影響了其他學生上課。

  此外有人還有在烈日下,或人最多的地方看書的活動(有點像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在城門洞裏看書);有時會有一幫人在上下學的時候向過路人大談各種“主義”。一年冬天忽降大雪,一些樓頂上的雪掃下來在樓邊堆了有好幾米。男女學生們就爬到屋頂往雪堆上邊跳要體驗一下自由落體的感覺,直到有個學生摔傷。大夏天的,買來好些西瓜相互往對方身上砸,直到每個人渾身都是紅呼呼的西瓜汁,所有的西瓜都摔成碎片。聽說別的大學還有男女學生們當眾脫得赤條條,看誰不怕羞,男孩子們穿裙子來上課的嚐試。

  以上所述的行為確實有些出格,大部份美國學生也並不感興趣。但美國年輕人什麽都想試一試的心態比中國人強烈得多,不然美國中學生、大學生怎麽會有令人頭疼的性濫交、酗酒和吸毒問題?似乎幹什麽都無所顧忌。有人會說,中國大陸的青年人也是如此,但畢竟是步美國社會思潮之後塵。

  很多美國大學生尋求的體驗讓我不能譏笑,甚至還得讚許。人們都知道,眾多美國大學生是靠打工掙錢上大學的。但其中很大比重的年輕人無需如此,他們家裏多是上層中產階級,家長有義務為子女支付大學學費,而且做父母的也是甘心情願。誰不疼愛自己的孩子?都希望他們能早日畢業,找到理想的工作獨立生活。他們多說:“給你們學費、生活費,好好給我每讀書。”可他們的孩子們往往像很多別的大學生那樣辛辛苦苦地去打工,就是要自立。這些年輕人有話,“別人能打工讀書,我也行!”這是多麽可貴的自尊心。

  我的鄰居曾是一夥大學生。他們五、六個人合租了一套房子。他們隻要放學回來就熱鬧非凡,吵得我無法安心看書。有時周末的聚會會來上二十幾個年輕人,一鬧就到後半夜,我在床上隻能“翻餅”生悶氣。暑假剛開始,他們都在收拾行李。我以為他們將各自回家,或到外邊打工,一問才知道是畢業了。

  “找到什麽樣的工作了?”我好奇地問。

  “我們都沒找工作,準備去(另一個州)經營一個麥當勞快餐店。”回答者頭也不抬地回答我。

  “你們原來幹過嗎?你們怎麽會又這麽多錢去買一個快餐店?你跟我說,你是學語言學的,你的專業和經營飯館有聯係嗎?你們幾個人以後就打算幹這活……”

  “哎呀,哎呀,長話短說吧,”小夥子有些不耐煩。“我們都有興趣嚐試、體驗一下。你知道,湊幾個誌同道合的人一起幹點什麽不容易,我們(住在這個房子裏的人)現在有幸都有同樣的想法。就這樣。”他信心十足的樣子。

  我是啞口無言,轉身剛要走,他又把我叫回來,帶我去他們的房間裏,指著他們不想要的家具,“想搬哪件就搬哪件!我們不打算要了,也許你會有用。我們將有個新的開始!”看著他那興奮勁,真讓人嫉妒。那強烈的進取心,那對理想率真的追求,你該不會說這些也是胡鬧吧?

  西方教育非常重視激發學生的主動進取精神,特別是美國。小學五、六年級就要寫“論文”,孩子們必須自己獨立地到圖書館查找資料,一忙活就是幾個星期。課堂上同學之間互判對方的作文,吵得不可開交。上了中學就有選修課,校方鼓勵學生按個人興趣學習,充份發揮學生的特長。在中學,校方讓學生們自己組織“學生辯論會”、“學生法庭”等,在校外,學生們被鼓勵地去做各種社會工作,甚至有的中學還出錢讓學生經營股票;盈虧雖然是學校的事,可學生們都大為興奮,“什麽我們都得體驗一下!”這種途徑培養出來的美國年輕人當然是資本主義的“沃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