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站”--一個普通的護理院(三)

(2009-01-29 00:50:04) 下一個

             別無選擇

  一個人住進護理院,每月兩、三千,一年就得三萬左右!太貴了!這相當於一個美國人的平均工資!這麽高的費用房客出得起嗎?看來是出得起,不然護理院怎麽總住得滿滿的呢?一般的講,一部份錢來自老人們的社會保險費和積蓄,還有就是變賣的財產,住進護理院,房子、汽車便賣掉。一年三萬塊也不是小數,要是住上十年、八年的,錢得花多少!咳!護理院的經理到是希望他們都能住上很多年呢,問題是他們過不了多久就死了,有的進來幾個月,甚至一個月就“拜拜”。有的可以住上兩、三年,最多的是十來年。“院齡”平均是一年左右。

  那意思是不是說,老人們進來後會死得很快?我沒做過這方麵的調查,不過我可以告訴你,老人們肯定是希望呆在自己家裏的。美國的家庭,子女長大遠走高飛,留下空巢老倆口守著,雖說多幾分寂寞,但還是“自己當自己的老板”。可人得老!老頭子往往先去了。男的本來就比女的平均壽命低,多數家庭中又都是丈夫大幾歲,剩下孤老太太很正常。先走的老頭子們還算福氣,老伴兒伺候著壽終正寢。跟著孤老太太也老下來,終於不能照顧自己。子女們一商量,進護理院吧。聽這口氣好像護理院是個可怕的地方!怎麽說呢?

  我幹活的護理院,老頭兒隻有十個左右,老太太是他們的四倍。老頭兒中有幾個老伴兒還在,隻是年老體弱照顧不了老頭子。常見她們來看望半死不活的老夥計,給喂喂飯,推著輪椅讓老頭子在走廊上轉轉,可每周也就是隔三岔五地來,就是來了也隻是呆上個把鍾頭。剩下的時間老頭兒們隻能在寂寞中度過。這中寂寞是名副其實的,一點兒聲響沒有的。住護理院的老太太們還沒這個福分呢,常常是整天坐在輪椅上或躺在床上睡覺。

  護理院過道的牆上到處都貼滿熱情洋溢的話語,“小小的房間,大大的關懷!”,“這就是你的家!”可我從老人們那兒得到的話就是,“我別無選擇!”是呀,對他們來說,來這兒隻剩下“等待”兩個字。僅僅是在等待!這人生最後一站的滋味不親身體驗是無法想象的。

  怎麽子女就不能把老人們接到自己家裏去住?沒這習慣。這當然是西方人的價值觀念,一個家庭隻能包括夫妻和未成年的孩子。就是子女願意與老媽住在一起,老人一般也不會願意。她不想讓自己一個外人影響子女的家庭。什麽叫“外人”呀!媽媽是外人?西方人有多麽的冷酷、自私!快別這麽慷慨激昂。就是當今中國城市中,照顧病臥的老人也是家庭中最頭疼的問題。多少人一提這事就頭疼,每每感歎:“哪兒收這些老頭兒、老太太?”

  對,你可以請保姆來看老人。但這有很多別的麻煩!請來的人是不是忠實可靠?一天二十四小時是不是都要請人看?得花多少錢?老人經常需要送醫院,那可是一件興師動眾的事。乾脆!進護理院得了!反正也出得起這錢。

  老人們願意來嘛?不是跟你說了嗎?他們“別無選擇”。約瑟芬來自小城附近的一個農場。這個老太太八十多歲,來護理院已經快一年了。她沒什麽病,就是虛弱,瘦得利害,整天躺在床上。其實她丈夫還活著,隻是中風癱了半邊,不過還能勉強自理生活。這種狀況下,老太太就照顧不了了。我們聊起她的那個農場,她長歎一聲,“真想呀。”其實她每個周末都回家。她兒子開著車來接她,老伴兒也坐著輪椅來。這讓我想起小時候上全托幼兒園。星期一約瑟芬情緒最低,閉著眼睛倒在床上一動不動,等著星期五的再次到來。

  依迪絲是個神經質的老太太,七十二歲,身體其它狀況都很好,照我看住在家裏完全可以自理。她來的第二天早上在飯廳邊上亂轉,好像有些茫然不知所措,我竟以為她是前來探望的客人,見一個護士助理牽著她的手去吃飯,才知護理院又多了個新住戶。在她房間裏打掃衛生的時候,我們順便聊了會兒。見她一開口就淚汪汪的,我忙說:“你應該去和心理谘詢的人好好談談。”我勸解道。“話都說出來,心裏也就痛快了!”

  “談了!沒用!沒用!”依迪絲長長地歎口氣。

  海倫老太太住進護理院兩年後變得又癱又傻。她老伴兒死了以後,她的獨生女到是希望媽媽和她的家庭住在一起。可她不肯,守著自己的兩層小樓單獨過。終於有一天,她從樓梯上摔了下來折斷了肩膀,進了護理院。她女兒和我聊天時抱怨,“媽媽總覺得自己行,她覺得住到我家裏就成了我們的負擔。後來你看看!我們不得不把她送到這兒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