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美國鍾表博物館

(2008-12-17 01:44:28) 下一個

       (遊記)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東南部約克市附近有個小鎮叫哥倫比亞。靜靜的小鎮坐落在風景秀麗的SUSQUEHANNA河畔,有著一條主要街道和幾座教堂。要不是鎮子上有個國家鍾表博物館,我大概這輩子不會光顧。這個鄉村小鎮真是太小了。

  鍾表博物館,還是國家級的,為什麽建在這裏?不得而知。知道的就是博物館裏收集著一萬二千多各個不同曆史時期的鍾表。

  最早的鍾當然來自古代中國。那是根據陽光投影計算時間的。我不清楚這種中國古代計算時間的裝置何時開始使用的,隻是大概知道中國古代城鎮多用漏沙裝置計算時間,到時候在鍾鼓樓上擊鼓向全城報時,或者打更人延街串巷敲梆子。當中國人仍聽鍾鼓樓的鼓聲或者打更人敲梆子知曉時間的時候,“洋人”已經開始使用真正意義上的鍾了。

  來參觀的人廖廖無幾,多對觀賞鍾感興趣。其中有個兩米多高,三米多寬的巨形觀賞鍾。上麵有很多小木門,通過機械傳動,門會一個個自動打開,裏麵一些神話或曆史上的著名人物會通過細小的軌道轉出來。哈,每個小門裏都會有個故事。鍾的頂上總是有個古代士兵來回巡邏,國王定時就出來看看。其實我對觀賞鍾沒什麽興趣。可有個參觀者--一位熱心的美國老太太,一定要把我招呼過去觀看,並聽講解員神采飛揚地講解。我還中途“逃跑”了一次,硬是被她追回來繼續“受罪”。我英文不好,隻聽懂這個鍾當年的造價幾十萬美元。將近百十年前的幾十萬可不是個小數了。但我心裏頗不以為然,認為沒意義。不知道這是否是傳統中國人心態。客觀地說,很多觀賞鍾造得真是精巧,鍾的傳動方式也獨具匠心。觀賞鍾很多,各種各樣,您要有興趣可以親自去一趟飽飽眼福。

  通過這次參觀才知道,最初的鍾是用重力做動力的。簡單地講,就在鍾上墜個重物(最早是石頭,後來改成鐵器),用以帶動齒輪轉動。各種不同轉速的齒輪最終引導時針和分針轉動。本人看到鍾用重力做動力還激動了會兒,因為過去一直不知道鍾用發條(韌性很好的、很薄的鋼條,幾百年前不可能有)做動力之前用什麽使之轉動。嘿嘿,這是本人的無知。

  其實,這種重力為動力的鍾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還在美國和歐洲使用(也許現在還在使用),主要是特大型的鍾,比如火車站、廣場和教堂等地的大吊鍾。當然,現在的鍾顯示時間遠比幾百年前的精確。

  美國注重鍾的準確性是在修建鐵路網之後。這很容易理解,不然無法提高火車運行的效率,也容易出事。那會兒火車站的鍾就不斷地被改進,增加了很多“零碎”。這些調整鍾的齒輪運行速度的零件有效地提高了報時的精確度。

  參觀中引起我思索的是鍾表的齒輪。現代的鍾表中有著那麽多的齒輪(瑞士19世紀、20世紀的那些懷表和手表中的細小、精致的齒輪讓我不可思議)。就是最早用重力傳動的鍾也有著大大小小的、已經是鏽跡斑斑的齒輪。博物館為了讓參觀的人們清楚地看到這些早期的大鍾的內部結構,就把鍾的外殼都拿掉,一大組齒輪便暴露在麵前。齒輪!這個不可思議的東西。我挺恨齒輪,天生的。見到那一堆堆拚湊在一起,張牙舞爪的、怪怪的鐵東西就頭暈。

  是不是我這個中國人過於傳統呀?有一點咱可以肯定,機械傳動的鍾肯定是歐洲人先發明的。在歐洲人忙著開拓殖民地,玩兒看起來沒什麽用的鍾的時候,中國人還在“日出而做,日沒而息”呢。

  中國人(其實還有世界上各個古老的民族,如印度人、埃及人等)習慣於“大約”、“差不多”,而“洋鬼子”要精確,一種有效率的量的精確。這種精確有可能讓我們中國人很煩(我包的餃子很好吃,美國朋友老跟我要配方,我這個屯迷糊不知所措。“差不多就行了。我學包餃子時從來沒想到配方。”我囁囁地解釋)。可事實證明銳意進取的精確可太有用了。現在中國經濟發展了,然而還是不講究量的精確。中國出口商品質量往往差著等級,隻以價格低取勝仍是個現實,叫人沮喪的現實情況。

  為什麽中國人不注重量的精確的概念呢?具體地說,為什麽我們的先人沒有首先想到齒輪傳動?我們的先人們肯定認為最初的鍾沒有實用價值。不但認為最初的鍾沒有實用價值,最初的蒸汽機、飛機、後膛槍炮等看起來都沒有實用價值。後來西方人把這些“傻X玩藝兒”發展得有實用價值了,中國人也就隻有被痛揍的份兒了。被打得慘了就罵“不公平”,於是也想著“船堅炮利”。

  你看我扯到哪兒去了?在離開鍾表博物館時,我在禮品店裏沒有買鍾表紀念品,卻買了門精巧的玩具大炮。“義和團意識”作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