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外行聊京劇

(2008-09-29 00:55:02) 下一個

               (隨筆)

  咱是“京劇盲”,對戲沒興趣,特別是到了美國。可那天還真聽了京劇講座,台上老學究講得搖頭晃腦,不時的有專業演員現場示範,又唱又舞,京胡拉得震天響。專業演員?不是吹牛,李萬春的女兒李淑媛,京劇老表演藝術家宋寶羅都前來為觀眾獻藝。這位老先生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美髯,鶴發童顏,精神矍鑠。畢竟是八十七歲老人了,不能再像當年那樣鏗鏘有力地大段演唱,但仍神采奕奕(毛澤東活著時這是他的專用詞),唱得出神入化。

  外行隻能看熱鬧,但通過講解和觀看,我也得到些體會:京劇是國畫般的精湛藝術,講究與觀眾的心靈溝通。因此這是門藝術往往表現得較為抽象。

  其實我該成為戲迷才對。家父是京劇迷,從小帶著我們小哥兒倆去看戲。但我們天生就是坐不住的主兒,在戲園子裏鬧,吵得周圍人直白眼兒,後來安靜下來,因為趴在椅子下睡著了。天氣暖和時在露天劇場演,這下我們小哥兒倆就奔到外邊打鬧。老爸怎麽不管呀?他都迷進去了。戲完了才想起來:“喲,我那兩個調皮小子哪兒去了?”

  “文革”中的樣板戲完全敗壞了我對京劇已經不佳的印象。“假大空”充斥舞台,革命的豪言壯語意淫著一切正常的理念。我們“上山下鄉”時常陰陽怪氣地宣稱,以後還要有革命現代京劇“列寧在十月”,革命現代芭蕾舞“馬克思傳”,然後就學著“智取威虎山”中眾小匪的樣子怪笑。大家用這種調侃製造那荒唐歲月中的一點點黑色幽默。

  後來嘛,這一切都隨著共產黨極左派權力鬥爭的失敗煙消雲散了。京劇舞台上又都是才子佳人了。我老爸精神頭兒來了,電視中有京劇必看,精彩處連連叫好、跺腳。如果我不以為然,他便無可奈何但語帶輕蔑地說:“你懂什麽中國文化呀!”

  真這麽慘?可我為什麽對京劇沒興趣呢?這個…這個…。老實交代吧,首先是對著臉譜來的,好人、壞人一眼就看出來了。這種絕對的好壞的劃分讓人難以接受,特別是越來越認定世界上隻存在利益的時候。可老父親為什麽如此喜愛京劇,算是對傳統中國文化的認同吧。大一統的封建製度下孕育的文化往往推崇絕對化、概念化。我這裏絕對沒有否定中國文化的意思,隻是說京劇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因為這裏是說京劇,所以有關文化的重大主題暫且不提。

  既然臉譜化了,故事就再也沒了懸念。也就是說,大家都清楚一個個故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結局。中國曆史悠久,有的是家喻戶曉的傳奇,京劇的劇作家們信手拈來,稍加改編即可。唱腔早已程式化,就剩個填詞。這劇本編起來也真不難。

  戲開演了,一通鑼鼓,各個角色粉墨登場。一個亮相,觀眾一片叫好;京胡一拉,演員“依依呀呀”的一段唱,台下又是叫好。這心裏納悶,我怎麽興味索然,他們卻津津有味?

  “你不懂。人家唱得多好呀!”或者“瞧,人家這武打功夫多利索!這是美呀!”噢,弄了半天,京劇是一種歌舞劇,而且還得是廣大觀眾耳熟能祥。你看老戲迷們時常閉著眼,搖頭晃腦聽著台上唱,手裏地打著拍子,一副陶醉的樣子。看好萊塢大片的觀眾絕對不是這架式。

  我尤其受不了京劇唱腔中的拖腔,然而戲迷們往往就是在七拐八拐的拖腔之後報以叫好和熱烈掌聲,相互眼神一對,“嘿!字正腔圓!”我整個一個傻。剛想說點什麽,老戲迷早已猜出我的心思,“我不會認為帕瓦羅蒂(意大利歌唱家)唱歌是驢鳴。可京劇唱腔的美妙不是美聲唱法所能表現的。”你看,人家還真不是孤陋寡聞。

  戲迷們對京劇名角細膩地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更是讚不絕口。那時老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張硯秋等都六、七十歲了,演小姑娘讓我看就有些肉麻。可你猜懂行的怎麽說?不錯,老先生演年輕女性,扮相是差了點兒,可您真正看懂了,就會認為那舞台上的不是老頭兒,就是貴妃、白娘子,那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都那麽神似,把女人家心理活動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其表演藝術真是爐火純青。

  嗯,確實,京劇的藝術往往表現在細膩的表演上,而且是觀眾認同、理解的表演。舞台上興許就兩把椅子,但通過演員的動作表現著生活中的一切。這有些類似西方的啞劇,用傳神的動作將你帶入一個逼真的現實世界。或許你認為太誇張了些,但這是為了更好地表達角色的內心情感。不過我還是得跟你說實話:慚愧,真是慚愧,我就是難以從這種角度去欣賞京劇。京劇是中國文化中的瑰寶,誰也不能否認,可我太土呀!

  那我是否不能算是個真正的中國人了呢?別這麽說。不理解京劇並不妨礙對中華民族的認同,而大漢奸也可以是個京劇迷。這和做人是兩回事。不過我還是再去仔細聽幾次京劇講座才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