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有意栽花花不活,無意插柳柳成蔭”

(2008-08-24 02:18:45) 下一個

        

  到美國來總覺得人家養活孩子容易。或許說中國大陸帶孩子太難?就是難!人家嬰兒拉“屎巴巴”了,用手托著來到水龍頭前,換下DIAPER(尿布),調好水的溫度,來個“淋浴”,洗乾淨了。我那時在國內,坐在書桌前念書,身後妻子輕聲道一句,“又拉(屎)啦。”頭就“嗡”的一家夥。我那個女兒順風長,消化起來象鳥一樣快,一天拉沒遍兒!每一次給她換尿布都是一場大亂。又是洗,又是擦,又是包,又是捆,十分的精心,好不容易完了事,你剛剛坐穩,那邊跟著一聲“又拉啦”。天!差點兒眼前一黑。

  我真有點受不了了,可妻子非得一絲不苟,好像稍有個差池,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或中國的撒切爾夫人,要不然就是中國最偉大的女藝術家必定夭折!我倒沒覺得女兒是這種“毛坯”,可也不覺得她非得是塊隻能鑄鐵鍋的生鐵,總是不自覺地認為女兒的智商該比我高。我那夫人要是聽我說女兒會比我聰明,就好像我該“遺臭萬年”似地立刻得跳起來,“你?!‘上山下鄉’喝酒、打架變傻了的主兒,弱智!誰都得比你智商高。快洗尿布去!”

  既然女兒這塊“毛坯”特別好,她的吃喝拉撒睡就都得麵麵俱到,不得有半點馬虎。女兒小的時候,妻子在吃的方麵尤其重視,聽說魚肉裏有充份的營養促進大腦的發育,她就立刻變成世界上魚類的惡魔,天天給我們那不到一歲的胖丫頭吃魚。一天我忽然聽見女兒在吃飯的房間裏哭聲震天,急忙跑去一看,隻見胖丫頭坐在妻子的腿上,一碗精心準備的麵條都扣在當媽的懷裏,妻子白瞪著眼。為準備這碗麵條,妻子費了足有半個多小時的時間。帶魚蒸熟了,精心地把魚肉挑出來,和在煮得爛爛的麵條裏,再準備青菜、胡蘿卜,綠顏色的、紅顏色的都有,剁得細細弄熟又和在麵條裏,另外,不能放鹽,孩子小時候吃鹽多以後會得高血壓。那碗麵條從營養角度講百分之百的上等,可味道真不敢恭維。每次喂女兒吃飯,她都表現得極其不合作,手腳並用地抵抗那怪味的東西塞到她嘴裏。這不,胖丫頭手一揮,一不留神打翻了“諾貝爾獎獲得者”的“飼料”。

  “算了,算了,別罵她了。”我說,心想:“飼料”大概比藥好吃不了多少,趕上當年“憶苦思甜”飯了。

  “誰罵她了,她自己要哭的。”妻子歎口氣,去廚房再去製作“飼料”,和剛才不幸打翻的一模一樣。哎,我那“苦命”的胖閨女。哎喲,誰家又不是這樣呢?

  如今國內城市裏多是獨生子女家庭,就一個寶貝疙瘩能不寄托些希望嘛。特別是像我們經曆“文革”,“上山下鄉”過的那一代人,覺得自己什麽都被耽誤了,孩子可別再耽誤,再說如今也不是沒有學習的條件。你就拿我們倆口子來說,隻要一覺得什麽事情對孩子學習有利,立即毫不猶豫地奉為“最高指示”。中國家長都是這樣,首先,孩子得會“吹拉彈唱”、“琴棋書畫”。好嘛,不管三七二十一,各種藝術班都得上,或許也知道自己的孩子並不一定有那天賦,有些是看得出來的嘛,五音不全怎麽能學音樂?倒是,爵士樂盡是半音。長得矮胖去學跳舞?專門演反派角色嘛。色盲怎麽去畫畫兒?哎,可以去畫中國水墨山水畫。

  這麽調侃,許多家長肯定受不了。“擠兌人,別把我們當傻子!孩子如果有那樣、這樣的生理缺陷,我們會逼鴨子上架?再說誰的孩子那麽慘?矮胖、色盲、五音不全!”是呀、是呀,對不起,我知道家長們都是為孩子好的,但心態值得分析。有相當部份的家長就是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起碼比別的孩子出色。天才是先天賦予和後天訓練,這個道理誰都明白。那就用各種方法讓孩子苦練,簡言之,“威逼利誘”。也有很多家長並不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某種“料”,可覺得讓孩子多才多藝會豐富他們日後的精神生活。既然去學了,就得象那麽回事,這也得靠練,少不得逼孩子,再說那可是花錢的。也有“起哄架秧子”的,看別人家的孩子都上了各種各樣的班,咱也別落空。

  中國人愛一窩蜂。中國國內,孩子們上的各種藝術班辦得“如火如荼”。在國外的華人是“更上一層樓”,還很少聽說哪位家長不想培養孩子“藝術細胞”的。然而效果怎麽樣呢?直率地說,是石頭終於沒有孵出小天鵝。哎,應該是天鵝蛋孵出小天鵝呀。對,問題那不是天鵝蛋,甲魚蛋都不是,是個石頭。大部份孩子都是被迫的,所以肯定也學不好。我的一位親戚逼七歲女兒學小提琴,三年過去仍然拉得沒鋸木頭好聽;一位朋友讓自己孩子學中國畫,數年過去,你看到他孩子的中國畫總聯想到美國人學寫中國字。這讓家長們別提多失落了。也有好的一麵,增加了就業領域,不然學音樂的、學跳舞的、學畫畫兒的人們到那兒掙外快去呀?

  當然,家長對孩子學校的功課,確切地說是數理化,就更重視了。從小學到中學,不斷地上各種輔導班,請家教,花多少錢也心甘情願。到時候上大學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呀,怎能不讓孩子“小灶”吃夠?但大部份家長對孩子最後是“恨鐵不成鋼”。本來是可以“學而優則仕”的,結果孩子自己不爭氣。“他(她)就是馬虎!馬大哈!結果……”我聽到很多、很多家長歎息著解釋為什麽孩子名落孫山。少數孩子有幸過了“獨木橋”,家長們就沾沾自喜,以為孩子“耀祖光宗”有望。

  既然認為孩子是某塊“料”,溺愛就不由自主了。在國內時,每當我看見家長們不辭勞苦地送孩子上小學,然後又大群地擠在校門口等著接孩子回家,心裏就感慨。六十年代我正在上小學,那時上下學自己要走兩站路,大人從來沒有怕孩子自己走丟了。回家後完成那點家庭作業後就玩,在院子裏打鬧,直到下班回家的父母嚷嚷著去幹家務活。而現在,孩子到了高中根本不幹家務活很常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我還見照孩子到了十二歲還讓媽媽給洗澡的呢。整個一個伺候!家長成了孩子的“奴隸”,而且還是心甘情願的。

  那孩子們是否很滿意?不是!他們厭倦,對什麽都厭倦,尤其對待學習。在家長督促他們學習時,他們就說“我是為你們學習的”,非常的不滿。孩子的性格往往懦弱、自私,“耗子扛槍窩裏橫”。在我看來這是家長最大的失敗,可悲的是人們還渾然不覺其中。我的一位親戚的男孩兒,小時候很是聰穎,被寄托無限的希望,寵到無以複加的地步,每天就是督促他“一心隻讀聖賢書”。但這個男孩子越大就越不愛學習,對父母也越冷漠,最後索性什麽話也不和父母講,學習成績直線下降,人也極其孤僻。父母傷透了心,但還是認為這都是“孩子的學習環境不好”造成的。孩子沒有了應有的童年不說,為將來奮鬥的勇氣都不存在。這該是個典型的悲劇。

  現在很多人認為西方人對子女的教育和中國人大相徑庭,其實這是不確的。他們和中國人比較起來好像不那麽仔細照顧孩子。孩子剛生下就放在自己房間的小床裏獨自睡,過幾天就敢放在一個籃子裏帶出去逛。孩子學步,大人並不寸步不離地跟在後麵,吃東西時也沒有追在後麵喂的。他們家長有話,“孩子餓了自然會自己吃。”不過這並不說明他們對孩子不寄托什麽希望,父母心全世界都是一樣的。

  我的一位美國朋友是家庭主婦,丈夫是個小律師,膝下兩對兒女。她在孩子小的時候也為他們功課著急,也逼他們學鋼琴。但她有一點,從不過份地把自己的意誌強加給孩子。她的大兒子從小學鋼琴,但到了上初中就沒了興趣。她寫信告訴我,“伯比(她的兒子)不想學琴了,可我還是逼著他學到這個學期末。他聽了不太高興,我心裏也不好受。但伯比自己說起碼學到這個學期末。他要說話算話。……”這位做母親的隻是要孩子兌現他的諾言。後來伯比迷上了足球,並踢得相當不錯。於是當媽的就開車拉著伯比到處進行訓練和比賽,甚至還去過巴西。在伯比的影響下,弟弟、妹妹也都喜歡踢足球。他們一家人甚至在周末和別的家庭隊比賽,踢得十分認真。那時,我的美國朋友說,兒子伯比可以因為會踢足球而取得大學體育獎學金,沒準能成為美國的足球明星!然而後來,伯比沒有出名,功課也很一般,隻是到了一所普通的大學讀商科去了。當母親的會不會很失望?不得而知,她隻是不斷來信說,“伯比是我們夫婦的驕傲,因為他是那樣的健壯,還有著不少朋友。當然,在他身邊轉的女孩子多了些,但我相信他會自己管好個人的事的。……”是不是得笑話這位美國家庭主婦呀?總覺得兒子是塊“料”,結果什麽也沒幹成,可還沒完沒了地誇獎。怎麽自我感覺就那麽好呢?最好別這麽譏笑。伯比的自尊心是得到母親真誠愛護的,還有什麽比這更重要?再說伯比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這些年每每感受著家庭溫暖,人生難以忘懷的家庭溫暖。

  我上初中的女兒有個很要好的女伴叫伊裏莎白。這個白人女孩兒的數學成績很好,新學年開始時學校給她分到了高班。然而她卻不想去,“在低班我總是全班第一,但到了高班我得花很多時間學數學,還不見得取得好成績。”如果是中國家長聽到孩子這麽說,一定非常的不以為然,大加訓斥。但伊裏莎白的父母卻鄭重其事地說:“我們希望你能上數學高班,但這事你自己決定。”他們可不是假惺惺,是
真的尊重子女的想法。

  我妻子的同事戴麗婭是個漂亮、可愛的白人姑娘,父親是退伍軍官。她是老大,從小幫著幹很多家務,特別是帶弟弟、妹妹。到她十八生日那天,全家都在一起熱熱鬧鬧地開她的生日聚會。她那個退伍軍人的老爸笑眯眯,鄭重其事地送給她一個很好的空箱子。言外之意:你獨立了,可以自己走上社會了。真的,從那以後她就離開了家庭,到大學上學時她沒拿家裏的錢,申請了些貸款,平日再打工掙生活費。她現在已結婚生子,並聲稱,要象父親當年教育她那樣教育兒子,培養他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

  我和妻子剛來美國時結交了一對美國老夫婦。老漢是個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老兵,複員後就在郵局工作,直到退休;老太太是家庭主婦,沒有正經工作過。給孩子們請家教、“吃小灶”?想都不要想。他們的三個子女上大學都是靠貸款,打工讀下來的。我們認識老夫婦時,子女早已遠走高飛,家裏是人走巢空。但那些原先孩子們住的房間還保持原來的樣子。我們登門拜訪時,老倆口願意領著我們到這些房間轉,聊當年的往事。他們是否很寂寞?或許。得,培養了子女的獨立性,親情就淡漠了。不是的!他們的子女們有機會就來帶著老倆口寵愛的孫子、孫女來熱鬧。父母是子女們的驕傲,子女也是老倆口的驕傲。“他們是我的驕傲”總掛在嘴邊讓咱們中國人好像說不出口,但你有沒有真的認為父母是你的驕傲,父母也為你感到驕傲,並一代接著一代?

  也許我舉的中國家長的例子都是些反麵的,美國家長的例子都是些正麵的。但你得承認:美國家長傾向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而中國家長正相反。結果呢?“有意栽花花不活,無意插柳柳成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