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油價飆升那是美國理想 旨在消耗中國儲備

(2008-07-05 12:45:39) 下一個
美國次貸危機是全球經濟長期失衡所累積的負麵因素的總暴發。問題的實質是,美國過度消費,不儲蓄,通過濫發美元毫無節製地膨脹其債務,美國政府及家庭都債台高築,個人儲蓄率下跌至接近零,國家及家庭的總負債相當於GDP的350%。故此,如果按照一個經濟的自然調整邏輯應該是,美國政府要大幅削減其開支,房價下跌使得居民消費需求萎縮,逐步減少其對外債務的比重,這樣美元重新獲得支撐,資金才可能真正回流美國,擺脫其信用高度緊縮的狀態。

顯然,這個時間會拖得很長,而且美國經濟麵臨高度的不確定性,特別是房價的進一步下跌而引發負資產問題,很可能觸發比次貸更強烈的衝擊波,從而加深美國經濟衰退的程度。可見,調整的時間拖得越長,美國為此負擔的成本越大,而且很可能是經濟較長時間衰退。

當下美國政策的自然選擇必然是,冀望找到某種方式,盡可能縮短此次全球經濟調整的時間,盡可能向外轉移經濟調整的成本。如果美國要少承擔成本,那就意味著必然需要其他人更多地承擔調整成本。

現在種種跡象表明,未來世界經濟以某種危機的方式結束這輪調整的可能性越來越大。最為重要的跡象,那就是油價的飆升。

油價飆升完全成了一個獨立的金融問題,或者是被操縱的工具。因為無論是從供需、成本、地緣政治、稀缺性、世界經濟增長對於能源剛性需求預期等等基本因素來看,已經無法解釋短期內油價急劇上漲的背景。

從供需看,世界原油產能和需求量一直是平衡的,甚至產能總是保持約大於需求;從成本看,中東產一桶原油成本僅5美元,全球平均產油成本也不會超過12美元;地緣政治隻可能對油價形成短期的擾動,2003年美國打伊拉克,當年油價也就上升了7、8美元;談到資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以及能源的剛性需求,這個預期一直在,不是今天突然冒出來的,如果市場是有效率的,應該均衡地反映到原油價格的上漲中。事實上也是如此。從2002年開始,世界原油價格年均價大致以每年10美元的速率上升,但是2007年8月份以後,情況顯然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短短不到10個月的時間內,油價飆升了近70美元。

沒有其他解釋,弱美元、高油價——美國當前核心利益的現實選擇,市場的力量至少與美國政府的意圖形成了某種“共識”。

從短期利益看,顯然華爾街的金融資本這次是獲得了天賜的喘息休整之機,這麽短時間就能擺脫次貸風暴損失萬億美元的夢魘,誰能想到。1季度,油價飆升了40%,與油品相關的衍生品價值增加數萬億美元。

坦率地講,在全球金融資本約束管理的今天,救活了美國的金融機構,就是從根本上緩解信用收縮的問題,有利於遏製經濟衰退勢頭。你如果認為,美國意圖僅限於此,那就是短視了。從根本上講,油價上升是美國解決其龐大的國家負債的重要選擇。這才是美國的核心利益所在,是美國政府製定一切政策的定位點。

市場機構總是在憧憬,油價飆升將引發美國通脹的惡化,將導致聯儲政策重心的調整,轉向升息,的確,美聯儲的官員最近也頻頻出來喊話,要關注通脹的變化。

但是,請大家永遠記住,與美國的對外負債問題相比,油價導致的通脹問題永遠是個小CASE,美聯儲很久就不把自己當成一名忠實的通貨膨脹目標製的捍衛者了(可能隻有中國的央行還堅信如此),因為那不是美國政策的核心利益所在。美國的政策都是在圍繞負債問題做文章,隻要有利於負債問題的解決,意味著美元獲得支撐,通貨膨脹的問題自然就消失了。油價上漲的直接效果,是不斷地消耗這些新興市場國家多年辛苦累積的儲蓄(不管是政府的、企業的還是居民的),很顯然,這些儲蓄的硬幣另一麵就是龐大的美國的對外負債。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