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前兩天離開家回紐約去了,走的時侯也沒跟我打個招呼,她媽送她走的。
好長時間,我和太太背後都叫女兒 “ 但願 ” 。太太說:“女孩二十五歲以後才會懂事”。
我們家就一個孩子 , 屬虎並和美國開國總統有同一個生日。她打算今年大學畢業後留在紐約。兩人養一個孩子 , 這個孩子當然是我們的寶。女兒是在我和太太超多超好超常的愛裏長大的。而中國父母的愛,跟中國文化一樣,通常太藝術,少了些科學。
二十多點年前,女兒出生的那個早晨,天下著雪,特別冷。我一早起來就頂著西安寒冬的風,騎半近一小時車奔回昨夜子時後才離開的太太待產的醫院。清晨 , 路滑 , 風嗍嗍 , 雪飄飄 , 趕到醫院,我已滿頭大汗,急上病房 , 太太一臉的疲憊 , 孩子已經出生了 , 那小樣子,可愛之極。我,成了小天使的爸,忙遞上買的小妹 , 女兒睜了一下眼。這仿佛就是昨天的事。
女兒出生那年,成方園正火遍中國,她小名就叫圓圓。
第一次當爸,人都會有種從心裏生出的高興,走路會特別輕快,幹活會特別有勁,就是洗尿布,嘴上也會哼著小曲。就像托爾斯泰說的:有了孩子的啼哭,才有了真正的家。
有個個晚上,老婆去上英語課,我帶娃。娃肚餓,不停地哭,那哭聲,聲聲振耳,不停歇,持續,我抓瞎。我不停地轉,不停地搖,不會唱兒歌,我就自編:“你媽要下海,你爸沒有奶,你得歇一會,咱倆去中大頭彩”,“小乖乖,乖乖小,不要鬧,乖寶寶”,“小寶上街去趕集,買個辣子當鴨梨,咬一口,辣掉牙,從此不吃大鴨梨”。每當我上氣不接下氣的時候,圓圓也會歇會。
女兒百天後沒多久,孩她媽就走了。為了年輕的夢,從地球的東邊到地球的西邊,那年月 , 為了夢 , 每個人都得費很大的勁。在和平的日子裏,當媽的丟下吃奶的親骨肉,那得有決心。為了女兒和女婿的寶。我女兒的外公外婆,在接近花甲之年,還沒退休,就又當上了“爸媽”,他們要親自給圓圓喂奶,洗澡,每次都得燒好幾大壺水,把水從廚房提著到進放在另一個房子裏的大澡盆,還照顧外孫女的各種“種種”,為了讓不愛學英語的我,多點時間學英文。
我不懂,一個中國人,為什麽要到美國去?但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 , 我常常覺得自己的腦袋不是扛在自己的肩膀上,人得成天地說自己不懂不信也不想說的話 , 做自己不想做的事 , 我會想起裴多芬那首詩。
新婚有孩子不久的我也不想和太太長期天涯海角。所以我得豁出去,得用功背英文,準備糊塗到美國,把自己的腦袋扛到自己的肩膀上。
出國前,我一年的工資,除了吃飯抽中低等的煙,全是女兒的彩色照片。那一年,女兒一天一個樣,每天長本事。我幾乎天天去看女兒,幫她做點事。星期天我都是一邊背托福一邊推小車。累了,就哼兩句“少壯不英文,老大徒傷悲”。
二十年前,中國很窮。我兩手空空到美國,因為托福沒有考到五百五,所以就沒拿的“研究生資助”,我又不願以 J2 的身份來美,因此和太太不在一起,我得自己掙錢讀學位,開始的一年我懂了生活所迫和舉目無親的意思。後來我做了 RA ,不過修課助研還是很幸苦。
女兒四歲來了美國,我們有了家,但是我和太太不在一個城市。太太和我三四年都沒見到過女兒,當媽的自是備感幸福,女兒也已經是小女,特別可愛。說真的,我倆都不知道該怎麽愛?
九一年 , 我和娘倆相隔 120 多英裏。讀博士的孩子媽當然備加辛苦。 我 , 幫不上什麽忙 , 所以除了上課 , 做助研 , 周末再打兩晚上工 , 為了家裏多點錢。
每隔兩三周的周末,我回家。到家,通常都是午夜十二點後。星期六的早上,平日忙得四腳朝天的我們當然最希望多睡會。但吾家小女,天生能量大,早上六點就要有人起來給她講故事陪她玩。我平時不在家,當然是我陪玩講故事。圓圓最愛玩的就是從椅子上往放在地板上的床墊上跳,樂此不疲,來來回回,好幾十次,還得要我好好看。通常我都覺得困死了,稍一打盹,她就會大叫:“爸,快看”,我專心。跳累了,她擦擦汗,接著就讓我給她講故事。我一般就給她講“半夜雞叫”。她還不停地問:為什麽周扒皮要起早學雞叫?那時我就覺得這孩子,整個一個地主。因為愛,地主就地主,也沒在意。
雖說學業辛苦,那幾年,我們仨去了不少美國好玩的地方。我們快樂,因為心裏頭有著學業上的希望,周末假日能看著並感受著女兒像花一樣,成長著,開放著,釋放著她生命的芳香。
九四年初,我和太太都完成了學位,從美國中部到了南方。女兒已經上小學二年級了。到了新環境,她從原先是好學生到變成了學習差的學生(各地教育水平參差。她在學校考了“ C ”,回來還給我說是考了第三( C 在字目表中排行老三)。有段日子,我在家演練編程,找工作,兼管女兒的一切。我狠抓女兒的英語和算術,沒多久她就是她們班好學生了,而且特聽我的話,也跟我親。再後來,我又離開家,到外地上班,忙碌掙錢。這一離開。就是十年,我和女兒卻越離越遠。
女兒的學習,小學三年級以後就沒讓我們操過心,一直都是他們全校最好的學生之一。但她在家裏慢慢從“地主”變成了“皇上”,我倆的 ` 矛盾也慢慢地增加了,,孩子一天大,我平日忙,周末隻想多歇會,管她,缺少些耐心。
我喜歡女孩子有些貴族氣質,所以她媽跟我商量想讓孩子上私立學校的時侯,我想都沒想就答應了。圓圓成了我們這個城市唯一上私立高中的中國孩子。
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他們所處的環境對他們的影響就比家庭大太多了。成長中的孩子究竟是生活在普通孩子的環境中好還是生活在肯花錢讓孩子上私立學校的家庭的孩子中對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好 , 還真說不清。上高中沒多久,女兒更會隨變花錢了,在家也更“皇上“了。三個人的家 , 她在家裏不做任何事。
我從來認為,人與人在一起就是要互相服務。做家裏事,可不分多少,但孩子也不能隻享受父母提供的一切服務而自己什麽也不做。在女兒上大學以前,我和女兒發生了兩次戰爭,硝煙散去以後,有點兩敗俱傷,她大了,我也不能把她怎麽著,於是我倆彼此形同陌人。後來女兒上大學了,遠遠地離開了家,家是她的“ 911 “,沒有緊急求援或要錢,她從不給家打電話。
快五年了,雖然我對女兒“三不”(不管不問不理),但我心裏一直很惦記她,現在好多事都不容易想。物質世界的發展和人們茫然的追求使我們的時代丟失了傳統。人在得到愛的時侯應怎樣產生出同樣的愛去回應自己得到的愛?人在接受他人的幫助時應心懷怎樣的感激 . 。在這人人更加自我快活的時代裏,好像人們都很無耐。我們離漢朝太遠了,西漢以孝治國。時代進步了,傳統沒有了,孩子長大了,父母變小了。
在我看來,愛,實際上是人的心裏一種不計算的“付出與得到”的情感。父母對自己孩子的愛肯定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母愛則是偉大中的偉大。這種愛的“偉大”在於它是人類最不計回報的愛甚至連期待都沒有隻希望孩子能幸福。很多父母給他們孩子的愛都是全部的付出。“子不教,父之過”,麵對現實淘汰傳統的時代,天天在變的世界,父,無可奈何,隻能自己難過,難過了好幾年,最近不難過了。因為我想,中國的父母雖說是“天下最可憐”,原因往往是我們在給孩子最無私的愛的時侯,潛意識裏對孩子有太多的期待,期待自己的孩子像自己所希望的那樣去做人,去生活,而一旦孩子不願意像大人所希望,大人就生氣。其實,愛,也許連期待也不該有,就是有,也隻能默默;期待不著,給上個祝福,做能做的,就行了。做父母的義務和責任,也許就是把自己和愛人在年輕的高興,高興得發昏,發昏後沒和孩子商量就把孩子生到這個也許孩子不想來的世界。把孩子養大成人並且幫他們找到他們自己認為的幸福。
對孩子期待,太累了,人不應該太累。
女兒大學畢業前的最後一個假期回來了,我和太太,一個給她做她愛的“好吃”,一個給她買她想的“好穿”,因為這個假期後,她走了,就很難再在家呆這麽長了,我就想讓圓圓知道:這家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女兒看上去還是老樣子。我不在意,因為我愛她,還因為我知道她在外邊常說:“我爸做的炸醬麵最好吃了”。
女兒的文章寫得極好,上中學就是她們學校的校報編輯。文章寫得好的人通常敏銳,條理,有自己的思想,有文化積累,有情感,有判斷,就是嘴硬。兩年前,聽說我非得“開胸”,她在電話裏哇的就哭了。她媽這樣給我說。
我們還能為孩子做什麽?
女兒假期的最後幾天,我們一家三口天天在一起吃餃子,韭菜盒,炸醬手擀麵,我們仨一起高興,飯後女兒吃桔子也能給爸媽都拿上一個了。
女兒大了,望著她“先改再讀再解釋”地指導完她教授媽媽的“重要英文”後漂然而去的背影,我跟自己說:“但願……”。
現在,該怎麽撫養教育孩子? 是世界大難題,世紀大難題,不分中美,美國還稍好點,因為美國是“生活教育”,而中國是些糊塗的父母(因為咱中國就是要打著什麽把人弄糊塗而且最好還讓人不知自己糊塗)以為自己清楚去幫孩子清楚。比如,有一電視劇,男主角是新《野火春風鬥古城》裏的“關敬陶”,新《烈火金鋼》裏的“史更新”,演一“少年窮老大發”的孩他爹,他給兒子語重心長:孩嗬(停頓,清嗓,想三皇五帝,看今朝英雄):這做人(再停頓,翻古今中外,參武俠人間),呀(略停):得跟那古錢(是古了的)一樣:外圓內方,兒子眨巴眼(還好,是過去的兒子,要是今兒,咱中國,“中國足球”最圓,長安街“中國大劇院”圓,中國的月亮最方吧?因為“外國的月亮圓),想聽下頭。這爸,好像不往下說了,隻用他蒼桑的臉對著兒,老眼裏閃著淚看著他的兒。兒,中國的兒,一頭的霧水。停。
“八哥”的時代,“八哥”的世界,不分東西。我曾經天天 “怟八哥”(Debug), “八哥”在我中國心(血管)裏。
看著於丹在興致勃勃地給國人《孔子》《老子》,人好像都覺得漿糊腦子裏流進了水。不過,於丹的口才真好(中國人最愛口才,混著容易點)。“老子思想和孔子思想的差異是十分廣泛的,但就其最主要的方麵而言,莫過於理論上各有偏重和價值觀念的不同。大體來說,孔子開創的儒家的價值觀,以人文主義為基本取向,注重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強調積極進取,投身社會事業。老子開創的道家的價值觀,以自然主義為基本取向,注重天然的真樸之性和內心的寧靜和諧,主張超越世俗,因任自然。孔、老之後的兩千多年中,儒道互補一直是中國文化曆史演進的主要內容”。
聽得懂嗎?我喜歡林語堂,林大師說:“儒”是中國人的工作狀態;而“道”是中國人的遊戲狀態。假如你和我一樣,信林語堂,那麽,把《孔子》《老子》給一個人。是否說:咱中國人的工作狀態和遊戲狀態是一樣的?“儒道互補”是否如陰陽互補?咋補?就算為錢,那也不該胡說,咱“萬年執政”黨培養出了多少過去的姚文元,今日的“順哥”。易中天的三國品得好,但《費城風雲》不行,我估摸關於美國的那段曆史,他沒我原文(英文)書,沒我念的多。中國太需要我這種不胡說的人了。
有次女兒高興,我給女兒講個幽默,是美國的。我說:有一孩,特愛寫文章,還特想她寫的文章讓世界上最多的人去看,去和她一起高興,去和她一起難受。後來走上社會,買啥都要錢,她急了,就隻好接受了Microsoft 的“小蟲報告員”(專寫Bug 報告),沒幾天她的理想就實現了,這世界上有了最多的人跟這愛寫的孩子一起頭大,一起跺腳,一起難受,一起“想上吊而找不著繩”。 (我難受,人難受)
我女兒一笑:那不是和你說的跟聽現在中國的流行歌一樣嗎?(人高興,我難受)。其實。。。
那是。我說。因為我說過那些用身體唱歌的"扭動晃舉戳跺"出的說唱,我就"想上吊而找不著繩”,女兒小時最愛說:"我是流氓我怕誰?", 每次說起,就哈哈大笑。後來又聽懂點“找繩”,不過她對中國的博大精深知道的不多。
女兒真走了,一個星期了,她餓不?
我不知你的子多大,小心.祝你運氣好.
其實從父母對孩子的期望上來說,中西方沒有什麽根本的不同。昨天看了“春江水”的博文,談到她的女兒考上了藝術學院,想學電影導演,而父母不同意,她的人生第一個理想幻滅的事。她說到中國人對兒女的期望,其實反映了他們自己的虛榮和不安全感。我很同意。西方人對孩子相對民主一些,大事上任他們自己做主,甚至看著他們犯錯,也不橫加幹涉。但他們不是沒有期望的。愛沒有無條件的,即便是父母對孩子的愛,也是有條件的。如果孩子做得好,我就會更愛他,如果他做得差,我就會感到生氣,感到受傷,這種受傷感,就是愛沒有得適當回報的反應。
其實儒家也好,道家也好,做為人生的哲學,幾種不同的理想境界是沒有錯的。錯的是沒有發展,儒家也好,道家也好,內容都很有限,而且空泛,對當代社會的各方各麵,形形色色沒有應用的價值。中國人實際上還是語言枯燥,思想貧乏,精神空虛。傳統文化流到現在,枯竭了。如你所說,現在是物化的世界。中國人沒有有力的傳統文化支撐,沒有放開自己接受新的文化,新的觀念,在這種尷尬的境地中生存。
孩子不會和我們一樣的。我在《兒子的成長》中談到,我知道我的力道很弱,但我不會放手。在將來還是得放手的。
父母讓孩子到這個世界上來,不要因為要“自己高興”,而是盡做人的天職。傳接生命,為了物種的延續。而且孩子們也感激自己的生命,不願到世界上來的人不是健康的人。我認為義務和責任是雙方的,不應該隻是父母單方麵的奉獻,兒女也有成為好人,成為父母所希望的人的義務。為什麽人們對上帝感恩,對生養自己的父母卻不用感恩?能夠獲得生命,是多麽幸運的事!還沒有看你的下半段,就發了議論,見諒,我現在看。
關於這個,得這麽想,孩子也許就不想到著世上來,父母沒和孩子商量,隻圖自己高興,就讓孩子入世.看來民主真的重要(開玩笑).
人得讓自己的靈魂,在沉悶的環境中透口氣.否則? 生活還是很美的.
中國字"贏".
"贏得了",譯的真差,想說什麽? 是說"輸贏",還是"和孩子親如一家"?
如果說的"輸贏",那還行,因為"輸贏"不永遠.
謝謝你.讓我想起聶紺弩的句話.
算了,周末愉快.
父親和女兒的關係有時的確是有些難處。小時候是爸爸的小公主,長大後因為溝通上的困難,往往會變得疏遠。尤其在女兒成長的過程中,沒有父親的影響和溝通。長大了的女兒,和對女兒缺少了解的父親在有矛盾衝突時就難以和諧。
無論如何,血濃於水,孩子再成熟些,會了解父母的愛和感覺的。請不要放棄可以溝通的機會。即使有時感到委屈,不想去低三下西。
韓劇中總有這樣一句台詞:“沒有贏得了兒女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