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學中醫:脈診

(2015-04-02 11:56:42) 下一個

張錫駒(清)《切脈歌》
微茫指下最難知,條緒尋來悟治絲。三部分持成定法,八綱易見是良規。
胃資水穀入根本,土具衝和脈委蛇。髒氣全憑生克驗,天使且向逆從窺。
陽為浮數形偏亢,陰則沉遲勢更卑。外感陰來非吉兆,內虛陽顯示堪悲。
諸凡偏勝皆成病,忽變非常即弗醫。隻此數言占必應,《脈經》鋪敘總支離。

書籍: 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5index.html 
英文: http://www.sacredlotus.com/go/diagnosis-chinese-medicine/get/4-pillars-pulse-images-tcm-diagnosis 
https://theory.yinyanghouse.com/theory/chinese/pulse_diagnosis 
http://www.worldcat.org/title/secret-of-chinese-pulse-diagnosis/oclc/33943722?loc= 
最好的網上教材: http://jpkc.bucm.edu.cn/zhongyizhenduan/jxdg05.HTM
高文鑄主編《醫經病源診法名著集成》:http://www.ngotcm.com/forum/thread-159740-1-1.html

1. 概述
現在能見到的最古脈書,是張家界漢墓出土的簡書《陰陽脈死候》、《脈法》和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陰陽脈死候》、《脈法》等。據專家考釋,這些簡帛書所涉及的診脈部位有兩類:一是診內踝上方五寸及內踝直上方的動脈處;二是診下肢足少陰及上肢少太陰、手少陰三處動脈。而涉及的脈象隻有盈與虛、滑與澀、靜與動三組六種。此外,還有涉及預後判斷的三陰脈死候脈象等。這些脈法較之《內經》,更為單純簡略,屬於倉公、《內經》之前的古脈法。
 
黃帝內經》 是現存最早、保存脈學內容最豐富的古代醫學經典。有關脈學理論及診脈方法的專論,就有《玉版論要》、《脈要精微論》、《平人氣象論》、《玉機真髒論》、 《三部九候論》、《論疾診尺》等篇,內容涉及脈診方法、時間、部位及脈學的生理、病理變化等許多方麵,比較全麵地反映了當時的脈學水平。關於診脈的部位和 方法,記有“十二經診法”、“三部九候遍診法”、“人迎寸口診法”、“尺寸診法”,以及“尺膚診”、“色脈診”、“色脈尺診”與色診相結合的診法等。《內 經》記載的脈象遠比後世複雜得多。典型的脈名就有:浮、沉、大、小、滑、澀、細、疾、遲、代、鉤、盛、躁、喘、數、弦、濡、軟、弱、輕、虛、長、實、強、 微、衰、急、散、毛、堅、營、石、搏、靜、緊、結、動、短、緩、絕、橫、瘦、徐、少、平、揣、鼓、革、促、勁、洪、滿、疏、格關溢覆等,再加上非典型的、 複合的以及一些難以索解的脈名脈形,總數有近百種。這些複雜的脈名,一方麵反映了《內經》細大不捐,搜羅廣播,是脈法形成階段的集大成之作,另一方麵又透露出《內經》脈法急需規範統一完善的機括。關於脈象主病,《內經》的論述也很詳瞻,涉及各個方麵。在形式上它以四時脈、真髒脈、平脈、病脈等進行分析說 明,不僅明確地論述了脈象形態及臨床意義,而且還對生活起居、氣候環境、時令季節、晝夜變化等因素對脈學的影響也作了交代。總之,《內經》雖非脈學專著, 但它所記載的豐富多彩的脈法內容,既是對脈學形成早期的一個階段性總結,又為脈學的規範發展準備了充足的素材和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因此,《內經》作為最古 老的脈學經典,既具有史料價值,又是中醫脈學發展的奠基之作,其中不少內容至今仍有理論和臨床上的實際意義。

上乘《內經》,下啟《脈經》,對脈學作出重大貢獻的是偽托秦越人 所撰的《難經》。《難經》內容簡潔,篇幅不大,但其論述脈診的內容卻十分豐富。全書專論脈學的部分就有22難,加上其他兼論脈學的部分,大約占了全書的 1/3。所論脈學內容,包括脈診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及正常反常脈象等。特別是書中首先提出並基本完成的“獨取寸口”的診脈方法,不論在方法還是理論上, 都是對《內經》脈法的重大突破和超越。客觀地說,《內經》已對寸口脈給予了高度重視,“人迎寸口診法”、“尺寸診法”均和寸口相關聯,為脈診獨取寸口提供 了理論基礎。《難經》正是在這種基礎上向前邁進了一步,完成了脈診方法的改革。獨取寸口的診脈法不僅診察方便,易行實用,關鍵還在於它能準確地解決脈診的 定性問題,而這點又恰好是辯證施治最簡要的指標。此後一千多年,脈診就是沿著獨取寸口的道路向前發展的。

西晉王叔和正是在這種曆史背景下,順應時代的需要,撰寫了我國現存的第一部脈學專著--《脈經》。《脈經》的脈學成就是巨大的,它不僅輯集載錄了《黃帝內經》以來,扁鵲、張仲景、華佗以及“王、阮、傅、戴、關、葛、呂、張”等曆代諸家的脈法論述,而且通過其分析歸納,係統整理,對診脈方法、脈學理論及脈診臨床意義作出了統一規範或明確闡釋,使脈學更趨科學實用。在診脈部位和方法上,《脈經》進一步完善和推 廣“獨取寸口”的診法,首次提出腕後高骨為關,關前為寸,關後為尺這一寸口三部定位法,清楚地劃分了寸關尺的部位和各占的長度,並且明確了左手寸關尺分主心肝腎、右手寸關尺分主肺脾命門等人體生理、病理反應,這不僅解決了寸口脈診的有關技術問題,而且使獨診寸口法在分布主病方麵形成一套係統完整的內容。在 脈學理論的建設方麵,《脈經》重點對脈象的名稱和形態描述加以規範統一,將脈象歸納為浮、芤、洪、滑、數、促、弦、緊、沉、伏、革、實、微、澀、細軟、 弱、虛、散、緩、遲、結、代、動24種,並且對每種脈象的形態作出了比較明確的闡述,對各種反常脈的病理意義亦作出比較詳細的論述。這樣,《脈經》所載脈象由於名稱劃一,指標明確,臨證實用,易於推廣,因而得到廣泛承認,並成為後世脈法的準則。在脈診臨床聯係上,《脈經》把脈象主病與證候辨識結合起來,使 脈法成為臨床使用的診斷技術,使脈象成為臨床辨證的重要依據,從而提高了脈診的臨床價值及意義。後來脈診幾乎成為中醫診病的標幟,這與《脈經》的作用是分 不開的。總之,《脈經》的撰成,完成了對古脈法的改革和完善,使脈學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曆史階段。因而《脈經》被譽為脈學之圭臬、脈學發展的裏程碑,在祖國 醫學發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脈經》所確立的脈法規則及原則,沿用至今近兩千年,仍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此外,《脈經》收載編輯了大量古代文獻 資料,除《內經》、《難經》及仲景、華佗之書外,尚有《脈法讚》、《四時經》等,其中有的原書已經散佚,幸賴此書得以存其吉光片羽。因此本書對於研究古代 脈學,還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脈經》不但對中國醫學有過重要的推動作用,並且早已流傳阿拉伯、土耳其、朝鮮、日本等國,對世界醫學也有很大影響。《脈經》以後,脈學長期處於繼承、補充的狀態,有時略有發展,但始終沒有重大的前進和突破。
 
2.脈象
浮脈類:浮、洪、濡、散、芤、革。浮脈類的波形如下: 脈象舉取, 尋取, 按取的結構. 此類特徵是脈博在舉取遠較尋取、按取.

1
浮脈
當病邪尚在肌表之位, 氣血向外抵抗, 而衛氣高漲, 為浮脈(常見於寸、關部位)。
脈象是舉取: 強, 尋取: 中, 按取: 的順序, 脈博強度是輕取(舉)即得(100%), 重按稍減而不空(20%而已) 。
洪脈
脈象是浮脈而脈博極強, 來盛去衰, 如浪打指尖, 來勢急激, 但立即消退。
主病是氣分熱盛, 即熱邪亢盛, 像在全身性炎症, 有高熱及發汗, 心博量大, 血流快, 血管擴張, 邪實使得舉、尋、按均有力, 接近實脈之脈象(舉、尋、按)強, 特強, 強的順序, 但洪脈仍維持浮脈的特徵是強, 中, 弱的順序, 且正氣開始有不支的初期現象。另陽過旺亦會帶來傷陰的問題。
濡脈
脈象是浮脈結構但脈細無力, 此主病是脾虛而產生內濕, 或由脾虛而產生精血虛 等諸虛, 對治以強化脾為主治。

危險之浮脈脈象
在浮脈類別中, 散脈、芤脈、革脈是相當危險之脈象, 其狀況是病人在慢性病折磨下, 長期營血的消耗, 使得陰(血)無法納陽(氣), 雖出現浮脈的脈象(即強, 中, 弱的順序), 但其脈力卻遠低於病初期的脈象, 其舉、尋、按三種脈力約在標準浮脈的一半以下, 約40%、20%、10%, 或更低, 而非標準的100%、40%、20%,當輕取時脈博力道尚有, 重按幾乎全無了。 
芤脈
脈象是浮脈而脈博無力中空, 主病是失血過多, 津液大傷, 等營血不足,
一般情形是急性的失血過多或津液大傷後為芤脈, 再嚴重則進一步變化成散脈, 則是非常危險, 若長期下來, 亦會轉至革脈。
散脈
脈象是浮脈而脈博大小不一, 主病是元氣離散, 血氣虛弱而近休克狀態。
革脈
脈象是浮脈而尋與按時均無力, 有如按鼓皮「外強中空」的感覺。
主病是慢性出血, 流產或早產, 失精失血造成, 另外動脈硬化, 亦是有革脈現象。

 沈脈類:沈、伏、牢、弱。沈脈類的波形如下: 脈象在舉取, 尋取, 按取的結構. 沈脈的特徵是脈博在按取遠較舉取、尋取. 順序與浮脈類相反. 沈脈的原因有

  1. 邪氣深入臟腑, 人體正氣聚集在體內, 無力應付在肌表的邪氣.
  2. 元氣耗損過大, 無力鼓動脈管.

2
沈脈
脈象是輕取(舉)不應(約10%), 重按始得(有100%之多), 脈象是舉取: 弱, 尋取: 中, 按取: 的順序. 表示病邪已侵入五臟六腑, 身體須集中氣血於內, 所以衛氣幾無, 而營血充實。

危險之沈脈脈象
當沈脈的脈象, 而呈氣虛與陽虛現象, 其脈博力道降為舉(10%或更低), 尋(20%), 按(40%)。牢脈
牢脈之脈象是舉尋, 皆不得脈博, 按(重取營血狀況)則大、長、弦等實脈特質脈。
主病是陰寒內實, 使得陽氣沈潛而出現牢脈。像寒凝氣滯產生如疝氣, 而血分之積滯引起的腫塊。 但失血、陰虛又見牢脈時, 則表示陽氣離散, 己經是危險狀態。
伏脈
伏脈之脈象是舉尋, 皆不得脈博, 要重手推筋按骨始得, 此種脈象是痛極與厥証的現象, 此時就必須再量太溪與趺陽脈來查看, 若亦不得, 則是危急狀態, 此時為休克之前兆, 必有重病。
弱脈
弱脈之脈象是按(重取)才可得, 但脈非常細且無力, 再強壓脈都似乎消失。
主病是氣血不足。 而脾虛造成的內濕, 浮腫顯著都會有弱脈之脈象。
弱脈(沈脈)與散脈(浮脈)都非常無力之脈象, 均屬危險狀態。

虛脈類:虛、徵、細、代、短。舉、尋、按為平脈類的結構, 但脈力均較弱.3
虛脈
脈象是舉、尋、按取均無力, 其元陰的陰律,陰血均不足, 沒有能量, 而使陰不固陽, 而時有無法製約衛陽而盜汗現象, 腎氣必然已損傷許久。
細脈
脈象是脈細如線, 主病是氣血兩虛, 大都為諸虛帶損與濕病造成, 其中細分是血虛為細脈, 氣虛會造成博動無力。
代脈
脈象是不連續, 但定期的跳動, 且無力, 卻見氣血兩虛者, 此種定數的脈動, 但夾帶一個異常的脈博, 此種心肌夾雜的變化, 可能是風濕性心臟病、虛血証、肝風(內風)、破傷風(外風)或氣滯血瘀或其他驚、恐情緒變動, 造成如同隔幾年就有潤月補陰曆天數之不補, 而自主神經會以帶脈幾個脈博而定期夾雜一個長期脈博出現。
短脈
短脈是首尾俱短, 脈博力道小在寸、尺不得獲得, 關部尚可得. 主病是氣虛、氣灪, 此原因可能是心臟輸出弱, 血管之彈性小, 所以脈博力道小, 常見於大動脈瓣狹窄症, 最好由斷層掃描找出何處的大動脈出了問題。
促脈、結脈與代脈都是脈象不完全規律, 而代脈與促脈、結脈之分別是其規律性仍存在。

實脈類:實、滑、緊、長、弦。舉、尋、按為平脈類的結構, 但脈力均較強.
4
實脈
脈象是三部舉、尋、按均有力, 其病則為實証, 其時雖病邪亢盛, 但正氣亦不衰, 氣血尚旺, 故脈博有力。
滑脈
脈象是往來流利, 如珠走盤, 主病是痰飲, 食滯與實熱. 在服用類固醇或飲酒後, 常可見滑脈之出現, 而婦女停經亦見滑(數)脈, 或稱「妊娠脈」
長脈
脈的長度超過三個手指所按的部位(即超過寸、關、尺位置都可測得清楚脈博). 脈象是脈博長, 若無其他脈象則是肝陽有餘的健康脈, 若是兼弦脈象, 則是肝火過旺的病脈, 亦常見動脈硬化或高血壓症。
弦脈緊脈
此兩脈象都是因為血管緊張度異常, 在把脈時輕取(舉)就感到到脈如按琴弦如拉直之絶繩索, 此種管壁高度緊張, 少彈性, 其低血壓較正常偏高。
弦脈為肝脈, 主病為肝膽病(肝旺而脾虛)造成的諸痛, 痰飲與瘧疾的寒熱交錯, 或動脈硬化, 另病體實寒, 或寒性身體, 使血管壁過度緊張, 而造成緊張。

遲脈類:遲、緩、澀、結。
遲脈
一息不足4數。一般為寒証, 但寒症中亦依其脈博力道, 脈遲而有力為實寒, 常身體伴有疼痛, 表體內有鬱熱或積滯; 若脈遲而無力則為陽氣虛引起的寒症。
而氣血兩虛則成「細而無力」反而出現類浮遲脈為多。
若病邪入侵已一陣子而呈溫熱病有神智不清現象的細脈結果, 表示熱邪已入營血, 心包經已受損。另濕邪亦可以因脈道受壓阻而呈現細脈現象。
緩脈
脈象是一息4數, (比遲脈稍快) 一般是慢而無力, 其主病是濕病與脾胃虛弱, 開胃化脾之湯藥, 徐徐調養即可。
澀脈
澀脈脈象是遲脈(一息4數以下)外, 往來艱澀, 如輕刀刮竹, 把脈可診得每個脈博, 但大小不一, 時大時小.
澀脈是血瘀的代表脈, 寫「久病入絡」常為久病或舊病造成的瘀血, 血的粘稠度高, 造成血流緩慢的結果, 所以心臟博出力不足, 血液循環量少, 血的粘稠度高都是其原因之一或複合原因。
結脈
脈象是如遲脈一息4數以下, 但又無定數(不規律)主病是陰盛氣結, 寒痰血瘀, (脈博尚維持一力道), 與陽虛(脈博無力)。 

數脈類:數、促、疾、動。
數脈
脈象是一息5數以上, 主病是熱証, 同樣熱証亦有如脈博有力的實熱, 脈象亦洪大且肝火導出的弦脈或數脈, 但脈博無力, 常在浮脈, 是因陰液不足使陽氣多但無力之現象的虛熱。

脈象是一息5數以上, 但又無定數(不規律), 餘大致與數脈同。
疾脈
脈象是一息六次以上或更多, 此為元氣將脫病重且危, 原因是元陰己枝竭, 陽氣亡脫, 卻無力, 必須用四逆湯來回陽急救。
動脈
動脈脈象是數脈(一息五數以上)外, 脈博短小如豆卻有力, 尤其是在關上出現, 此因身體各種強度的痛與重大刺激的驚嚇引起自主神經失調。若均無情況下產生, 則為大動脈瓣閉鎖不全的重症, 即為西醫所提的「二峰性脈波」, 為一個心博而有二次脈博。

脈診儀:http://wenku.baidu.com/view/0cf54c7301f69e31433294f0.html
http://blog.csdn.net/prog_6103/article/details/9121237
http://www.plusediagnoser.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
//電針治失眠 (http://bbs.wenxuecity.com/insomnia/502216.html)
穴位:太陽,內關,百會,頭維,印堂。 背部不適或疼痛者加風池,大椎;頭痛重者加合穀;健忘多夢者加神門。方法:采用G6805--2型電針治療儀或類似電針儀,以上穴位粘貼電極,接通電源,用連續波,將正負極分別接在身體同側的兩個不同穴位的電極上,通電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通電15-30分鍾,1天1次,10次為1療程,治療期間停用一切安眠藥。如效應逐漸減少刺激量和刺激時間。

3.實踐
中醫四診望聞問切中,切脈排在最後。雖說四診,危重病人可能看起來有不同,一般病人未必,更未必能聞出髒腑中的病或感冒失眠。問的話,病人隻能說出外症比如我每夜4點必醒等等,哪位中醫能據此治療?看《湖嶽村叟醫案》 > 之失眠門夢遺門,提到肝脈、心脈、命門脈、左尺脈,頗為神奇。然該書僅列四案,筆者懵懂,不知是作者先脈診定症,還是事後總結。

切脈: 《難 經·十八難》說:“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 脈分寸、關、尺三部,通常以腕後高骨(橈骨莖突)為標記,其內側為關,關前(腕側)為寸,關後(肘側)為尺。兩手共六部脈。寸關尺三部又有浮、中、沉(又稱)三候。關於寸關尺分候髒腑,文獻記載不一,通常左手寸關尺為心肝腎;右手肺-脾胃-命門

湖嶽村叟醫案一:餘友張耀朗,舌耕士也。以勞心過度患失眠證,徹夜不眠。某醫曰是心火妄動。用犀角、黃連、竹葉、石膏、燈芯之類,服數帖不效。請餘往治,診得(mango:即左關)弦數有力。經曰肝藏魂,肝熱則魂不守舍,如何得睡?用寧睡清肝湯,一服見效,二服痊愈。前醫雲心火妄動者,誠然,惟知正治,不知隔治之妙也。
寧睡清肝湯白芍30克,龍膽草6克,胡黃連10克,丹皮15克,青皮12克,龍齒18克,梔子l0克,柴胡18克,香附10克,當歸15克,水煎服。
按:失眠又稱“不寐”、“不眠”。張景嶽雲:“勞倦思慮太過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無主,所以不眠。”肝藏血,血藏於肝則肝柔和,勞傷過度,則血液虧耗,形不藏血,肝陽偏盛,相火上亢,心君受擾,神魂不安於宅而致不寐。翟氏明晰醫理,用苦寒瀉肝之龍膽草、胡黃連、丹皮、生梔子直折相火;合龍齒以鎮雷火;重用歸、芍柔肝補肝,佐柴胡青皮香附疏肝解鬱,令其條達。因此,不治失眠,而失眠自愈也。
湖嶽村叟醫案二:邑內孔姓婦,六旬外,患失眠證,月餘不愈。某醫作陰虛治之不效。請餘治療,診得心脈、命門脈mango:即左寸右尺)俱虛細無力,此證乃陽虛不能濟陰之故。當用陽藥以濟陰,使陰陽平均,自然睡熟。遂開桂附八味湯加減。服一帖無效;又投一帖,能少眠,更進二帖,竟得通宵清眠矣。
桂附八味湯加減 熟地12克,山萸肉10克,茯苓10克,丹皮12克,山藥15克,澤瀉10克,油桂6克,附子10克,炮薑6克,巴戟天10克,杞果10克,破故紙10克,牛膝1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按:是案翟氏診得心脈、命門脈俱虛細無力,乃是心腎不能交泰,水火不能既濟所致失眠證,用桂附八味湯,意在使心腎相交,水火相濟,陰陽平衡,引火歸元,失眠自廖。
湖嶽村叟醫案三:邑西平廠村,餘瓜葛親李姓婦,年五十外,失眠。治皆用平肝瀉心火之藥不效。請餘往診,左尺脈mango:即腎脈細弱無力。經曰“陰虛不寐”,此證是也。用六味湯合四物湯,服二帖見輕,又三帖得熟睡矣。
六味湯合四物湯 熟地18克,山藥15克,丹皮12克,山萸肉10克,茯苓10克,澤瀉10克,當歸10克,白芍12克,川芎10克,生地12克,水煎服。
按:左尺脈細弱無力,屬腎水虧而致失眠,用六味揚合四物湯壯水製火,補血養陰,甚合病情,故服藥立見功效。
湖嶽村叟醫案四:西門內趙姓,年十九,患夢遺,無隔宿。三月後麵黃肌瘦,虛汗似雨,短氣喘促,骨蒸潮熱,飲食減少。澀精之藥,服過無數,殊覺罔效。迎餘往療,診得心脈虛數mango:即左寸),肝脈又洪mango:即左關)。此乃肝火過旺,心火上炎,不能下降,腎水虧極,難於上潮,成坎離不交之象。某醫不明陰陽之理,若使坎離交濟於腎宮,有何夢遺不除也?自 製一方,名曰陰陽兩交湯。四日服二帖,又遣兩次。原方又服四貼,更輕。共服十貼,遺精已痊愈,以上諸虛證全瘳。
陰陽兩交湯 熟地30克,山藥24克,山萸肉9克,茯苓15克,澤瀉9克,丹皮9克,知母6克,黃柏6克,炙遠誌6克,黃連4克,麥冬9克,炒棗仁9克,茯神9克,菖蒲9克,龍齒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按:精者,腎中陽氣所化,乃天一所生之癸水也。心腎不交,水不濟火,其病夢遺。觀翟氏陰陽兩交湯,即是養陰濟陽,水火兩治之法,明乎治矣。
(mango:12.肝脈弦數有力與心脈命門脈俱虛細無力有相似之處,或即肝強於心腎,區別在於俱虛細無力,即若心脈命門脈還好用方一主瀉,否則方二主補。3.主要腎虛,且已知平肝瀉火不彰,故方。4.心脈虛數肝脈又洪也很易理解,肝脈較強則心脈自然較弱,虛數一詞中的數既是脈博,寸關尺當相同,故差別隻是洪虛。然夢遺虛汗似雨為啥不是腎虛?肝火過旺心火上炎是否因木燃過火,自然偏上,腎水難製)肺屬金、腎屬水、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
1978 年,麻瑞亭赴京城探望其次女,居女家。其女時在北京某中學任教。某日,其女曰:“我校校長,欲來家請你為其一診。”麻問曰:“其素有疾否?”女曰:“其正盛壯之年,精力充沛,未聞其有疾。”次日,該校長如約至其女家。麻瑞亭為其診脈後,日:“你右腿有小恙,餘度你患過小兒麻痹。”其女先愕然,因該校長步履如常人,從未聞其患過小兒麻痹之疾。然該校長卻朗聲大笑,曰:“老先生真神!我確實曾患小兒麻痹症,患於右腿。幸當時治療及時,無明顯後遺症,因之不但同事們不知,親朋們也多不知。”其女驚問:“何以斷其患過小兒麻痹,且係右腿?”麻答日:“咱家院門至屋門約20米,聽其到來,出屋相迎,見其右腿稍不靈活,若不在意,必然忽視。後診其脈,右關尺較大,且右尺脈獨澀,乃右腿有疾之候。汝言其素健無病,吾見之確係體健,故斷其右腿為宿疾。業醫數10年中,見類似之脈證,而係小兒麻痹所致者有之,故斷言之。”……
1973年,陝北某縣一青年人,登門求治於麻瑞亭,主訴胃脘痛,泛酸。麻瑞亭診脈後,曰:“你的胃病,尚屬其次,主要病在左腿上,可能上有鋼板,還未取出”。1聞聽此言,患者震驚不已。歎曰:“我真服您老了。聽人說您老摸脈甚神,今日素試,果非虛傳。”原來該患者,在“文革”初期武鬥中,槍傷左腿,骨斷筋傷,曾動手術用鋼板固定斷骨,確實尚未取出。正屬壯年之人,且注意適當鍛煉,故活動如常人。旁座進修醫生問日:“何以知其腿傷?”麻答曰:“其脈左關尺大,且左尺脈獨弦而牢,知其病在左腿,而指下有觸硬物感,然非係腫瘤之脈,故斷其屬骨折,接骨所用之鋼板尚未取出也。”
60年代末,西安某醫院為一腦病患者會診。參加人員10餘人,屬中醫者僅麻瑞亭一人。因限於當時理化檢查手段尚不理想,更無當今的 CT設備,故檢查完畢,會診者眾說紛紜,莫衷一致,難以確診。麻瑞亭診脈後,診為“腦瘤”。因與臨床症狀和理化檢查結果不盡符合,西醫們謂其不然,言之無據,故問其何以診為腦瘤?麻答曰:“其脈左寸獨大且牢,是腦瘤脈象。”而眾皆搖頭,意為脈診不足為憑,建議赴京確診。後該患者在上海某院確診為腦瘤。

mango感言: 看了被列為珍品的朱文峰《中醫診斷學》
不得不說中醫視微是有原因的。民國期間要求取締中醫時的理由,現在依然存在。李時珍將它列為四診之末不是偶然的。從古至今,關於脈診的混亂和武斷未間斷過。古人在缺少現代醫學尤其是解剖學知識時創造的理論固然了不起,今人不能繼承和發揚光大是很可悲的。與心電圖學比較,脈診學的混亂一如往昔。
==
李可:脈象這個東西啊,主要是要做到能看出來病勢、走向,你掌握浮、沉、遲、數四個脈就可以了。比如說,數,你要掌握他的一呼一吸要超過多少下,超過八、九十下就屬於數了。數在脈經上講,屬熱,但是我發現呀,數脈它不但主寒,而且是主大寒,非常危險的寒,正所謂熱極必反。就是當你這個脈搏跳到一百次以上,甚至兩百次,這個時候啊,你這個陽氣已經沒有了,完全外散了。可它是數脈,對於這種數脈你絕對不能用涼藥。
所以學中醫的人你要活看,你要結合不同機體的病人,在我身上如果是數脈,可能就是唉呀,我身上哪一個地方有火,清瀉一下就過了,但是有些病人他表現出一種反相,一種假相。你比如說肺結核,肺結核的病人,他那個基礎脈搏數啊,就在一百次以上,他能有什麽熱?他那個元氣都散光了,你要再給他去治熱,那他就死路一條了,然後他得感謝你給他治病。很多東西並不像書本上寫的那麽簡單、明了,一眼就能看透。
再說遲脈,遲脈主寒,但是有些熱極的病,上下關格不通,他那個脈也很遲,那你就要給他通腹,要用大承氣去讓他瀉肚子。一般的遲脈是要扶陽,但是特殊的遲脈就不能一樣治了所以要把這些情況都搞清楚,你心中就有數了。
李可:所以你看那個脈案上寫著脈數,數不但主虛、主寒,而且主亡陽,但是脈訣上沒給你那麽寫吧?你要這麽講那別人都得說這家夥是胡說八道,實際上就是這麽回事。
還有浮,浮主表,但是當人陽氣外散的時候,這個浮啊,絕對不是表症,如果你按表症給他治,用麻黃湯、桂枝湯,他就完了,趕快用四逆湯吧。
這隻是四種脈裏麵的三種,就有這麽多變局啊,正局當然好看了,那個變局呀,十有九都是變局,正局表現的很少。尤其是一些現代病,西醫治到不能治的才找中醫,他那個脈象就是恰恰相反,你看他熱症,他肯定是個寒症。真正對脈很通的,現在周圍已經沒有。最好的脈法還是《難經》脈法。
過去河北有一個梁秀清,他看脈,旁邊放張紙,在那兒畫圖,最後畫到肺這個地方了,他說你這個肺的左邊有這麽大塊的東西,你去透視一下。出來一看,他左邊有個腫瘤.還有一個將軍去找他看病,其實也不是看病,本來是計劃砸他那個牌子,說這個人太神了,肯定是一個江湖術士啊。這個將軍進去以後,這個梁秀清一般不許病人講話,他就看脈,看了半天以後啊,他說你這個背部太陽經第幾個穴位那個部位啊,有一個異常的東西,不是你本來應該有的,這個將軍就驚呆了,說我那是個彈片,正好在那個肺和心的中間。
人體的脈象啊,一天二十四小時有一個循行的路線,循行到哪一個部位不通的時候,他那個脈象就會出現很突然的變化,他就能抓住那個東西,就給你斷定了,告訴你,你哪個地方有病。
李可:這個方法失傳了,沒有人能知道。
李可:中醫的四診是一個綜合性的判斷,單純靠哪一個也不行。脈象隻是其中的一個方法。
現在也有看脈象和心髒是不是同步啊,心髒跳幾下,脈就跳幾下,那和中醫的脈風馬牛不相及。根本不是一回事兒。這還算是中西結合裏的一個成果呢。
田原:李老,咱們從開始聊天到現在,你可吸了不少煙。
李可:挺好啊,除了感冒,一般是不咳嗽。
田原:中醫說吸煙耗陰,抽煙的人嘴唇一般都是幹紅的,有虛熱的表現。
李可:那是假辨症,看到表相,看不到本質。我告訴你啊,現在教科書上的結論基本上是錯的,特別是陰陽的辨證,其它的就不用講了。

4. 中醫切脈分“寸、關、尺”有根據嗎?

       中醫在號脈時,不是用一根手指頭來感覺手腕處橈動脈的跳動情形,而是用三根手指頭的指尖按壓橈動脈上相鄰的三個地方,分別叫做“寸”、“關”、“尺”。橈骨靠近手腕處有一個突起,叫做“橈骨莖突”。它正對的橈動脈就是“關”的位置。“關”之前(朝向手掌的方向)為“寸”,“關”之後(朝向手肘的方向)為“尺”。三部的總長度約為2寸,大約是三根手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並在一起時的寬度,所以這三根手指頭就可以同時接觸這三個位置。

       按照中醫的理論,“寸、關、尺”的脈象各自對應體內不同的器官,而且左手和右手對應的器官不同:“左手寸脈候心,關脈候肝,尺脈候腎;右手寸脈侯肺,關脈候脾胃,尺脈候命門”。這些髒腑在身體中有不同的位置,和“寸、關、尺”的相對位置相對應。“上寸脈以候上(軀體上部),下尺脈以侯下(軀體下部)”。此外,還要結合浮、中、沉等不同的切按方法,進而與四診(望、聞、問、切)結合分析,才能得出比較正確的診斷,既不能單憑脈診,也不能把這三個部分與髒腑之間的對應機械地看待。

       對於中醫把手腕處的脈象分為“寸脈”、“關脈”、和“尺脈”,一些人表示不理解。他們的疑問是:寸、關、尺是橈動脈上緊挨著的三小段血管的位置,它們的跳動狀態應該和橈動脈總體的跳動情形一致而且彼此相同。這就像一截水管上三段緊挨著的部位,水在這三個部位的流動情形怎麽會不一樣呢?

       如果中醫號脈的地方是附近沒有分支或交匯的動脈,例如頸動脈和肘動脈,這個疑問是有道理的。中醫在頸動脈和肘動脈上用三根手指按壓,也感覺不到像手腕處那樣三段動脈跳動的差別。 但是手腕處動脈的情形卻不同。手腕處有兩根主要的動脈,分別是尺動脈和橈動脈。它們在手肘靠下處分支,分別在前臂的左右兩邊到達腕部。在那裏尺動脈埋藏較深,不容易摸到,而橈動脈在腕部埋藏較淺,很容易摸到,所以被用來診病。更重要的是,這兩根動脈不是彼此獨立無關的,而是在手掌心處交匯,連成環狀,就像一根回形針的彎曲部分,從這裏再發出到手指的動脈。所以在手掌中,是尺動脈和橈動脈的交匯血流供應手指。

       既然橈動脈和尺動脈在手掌心處連成環狀,橈動脈在手腕處感受到的壓力就不隻是來自“上遊”的橈動脈,而是也有來自通過環形血管來的尺動脈的反向壓力。按壓“尺”段,相當於給來自上遊的橈動脈的血流增加阻力,在“尺”的下遊處(寸和關)所感受到的來自尺動脈的壓力就必然相對增加。由於來自尺動脈的壓力要經過十幾厘米的距離(即繞過尺、橈兩根動脈連接環的距離)才能到達橈動脈的手腕處,壓力波就和來自橈動脈的壓力波有一個相位差,來自尺、橈兩根動脈的壓力波就會在這裏發生幹涉現象,使得“寸”和“關”段的壓力波的波形發生變化。

       反過來,如果按壓“寸”段,就是給來自尺動脈的反向壓力增加阻礙,來自尺動脈的壓力波就會減弱,來自橈動脈上遊的壓力就會相對增加,兩根動脈壓力波的幹涉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變化。通過按壓程度的輕重變化,以及調節各個手指按壓的程度,就可以在寸、關、尺三處引起不同程度的壓力波幹涉,變化壓力波的波形,而這些波形的變化又可以通過指尖感受到。由於血管和周圍組織的彈性,通過主要動脈匯聚造成的反向壓力波隻能在比較短的距離上起作用。手腕離動脈匯集環很近,是一個合適的探測這種壓力波幹涉的地點。

       身體的病變會改變血流動力學的狀況,相當於心髒發出的壓力波的波形就有變化。在這些壓力波到達手腕時,就會出現與正常情況不一樣的壓力波的幹涉形式。再加上手指用不同的力量按壓時,在寸、關、尺三處就能夠感受到與疾病有關的特征性的變化。這也許就是中醫在手腕處用三根手指感受身體狀況的解剖學基礎。所以“切脈”是中醫對手腕處的兩根動脈在手心處交匯這一特殊的血管結構及其對壓力波的影響的巧妙利用。問題是,這些細微的變化中醫的指尖能夠感受到並且辨別嗎?

       不要低估了指尖的感覺靈敏度和人經過訓練而能夠達到的敏銳的辨別能力。人的指尖是各種神經感受器密集的地方。這些感受器功能各有不同。如環層小體(Lamellar Corpuscle,又稱帕西尼小體Pacinian Corpuscle)感受物體的光滑度和皮膚的快速變形;麥氏小體(Meissner’s Corpuscle)感受輕微觸摸;魯菲尼氏小體(Ruffini Endings)和梅克爾小體(Merkel endings)感受持續的壓力;克氏終球(Krause’s End Bulb)感知低頻振動,等等。多種感受器的密集存在使得指尖對壓力的微小變化非常敏感。例如梅克爾感受器能夠感受到指尖皮膚小至1微米的變形。這使得指尖可以分辨脈象的細微變化。

       訓練也可以使神經係統的分辨能力提高。例如經過訓練的調琴師可以聽出5個分音的差別(1分音是1個整音的百分之一)。樂隊指揮可以從幾十種樂器同時發出的樂音中,辨別出其中一種樂器是否“跑調”或者“搶拍”。有經驗的修車師僅從發動機的聲音,就可以辨別出由數百個零件組成的發動機哪裏出了問題。微雕藝人可以在米粒甚至頭發上進行雕刻。盲人的手指可以快速地辨別盲文上的那些小突點,而這是視力正常的人辦不到的。這些事實都說明,經過專業訓練,人的感覺器官(包括手指)可以達到極高的分辨率。普通人摸不出來的脈象的差別,不等於專業醫生不能夠摸出。中國古代的醫生由於把切脈當做診斷病情的重要依據之一,自然會在這上麵下大功夫,並且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經驗,最後可以到達爐火純青的地步。幾千年來中醫把“切脈”作為診病的主要手段之一,說明對“寸、關、尺”的脈象是可以感知並且辨別的。

       古代的中醫是否知道尺動脈和橈動脈在手掌心處交匯,並且利用動脈的這種結構特征來診病,現在還是未知數。更可能的情形是,細心的中醫注意到手腕處的脈象比頸動脈和肘動脈處要複雜,並且對這裏的脈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逐漸辨別出“寸、關、尺”脈象的差別,並且把這些差別和人的身體狀況聯係起來,最終發展出在手腕處“切脈”診病的方法。如果古代的中醫是在不知道手掌中動脈結構的情況下做出這些發現的話,這種發明就更加了不起。這就像古人對經絡的認知一樣,在偶然的機會發現體表的某些位點有鎮痛功能後,主動地去探索這些位點,最後發展出了經絡理論。這些都不是容易的過程,需要有觀察能力的人鍥而不舍地仔細觀察和鑽研。“切脈”和利用經絡穴位治病一樣,都是我們的祖先的偉大發明,身為中國人,我們應該為我們祖先的成就而感到驕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