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Deng Xiao Ping(2003)鄧小平mkv國語中字(MGU)

(2009-07-12 03:45:42) 下一個


◎譯  名 Deng.Xiao.Ping
◎片  名 鄧小平
◎年  代 2003
◎國  家 中國
◎類  別 曆史 劇情
◎語  言 國語
◎字  幕 簡體中文/繁體中文
◎製作公司 電影頻道節目製作中心
       廣東廣播電影電視局
       珠江電影製片公司
◎發行公司 白天鵝文化
◎文件格式 X264+AAC
◎視頻尺寸 640 x 464
◎文件大小 422.3 MiB
◎片  長 01:50:15.168
◎導  演 丁蔭楠 Yinnan Ding
◎編  劇 龍平平
       高屹
◎主  演 盧 奇-------鄧小平
       王蘇婭-----卓 琳
       劉殿良-----陳 雲
       張雲立-----葉劍英
       李晉明-----李先念
       董世澤-----徐向前
       史崇仁-----聶榮臻
       邸國強-----羅瑞卿
       張光政-----習仲勳
       張春祥-----王 震
       陳 默-------萬 裏
       馬占祥-----薄一波
       馮福生-----榮毅仁
       丁揚忠-----謝 非
       任士一-----王恩茂
       趙有亮-----陳景潤
       歐陽(意)---法拉奇
       唐恩(美)---範爾霖
       薔科(法)---撒切爾
檢驗MD5:A479FDCA9CA576CB53EE994942188F90
◎簡  介
故事開始於1976年,“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在北京西山中央軍委的一幢樓裏,沉寂了一年的鄧小平與葉劍英緊緊地擁抱在一起。重新走上領導崗位的鄧小平在千頭萬緒中抓住決定性環節,選擇科學教育戰線作為全麵撥亂反正的突破口,把幾十位在各地接受勞動改造的有突出貢獻的老教授、老專家請進了北京飯店,召開科學教育工作座談會,作出了推翻“兩個估計”、平反冤假錯案、恢複高考等重大決策,迎來了科學與教育的春天。
  隨後,在鄧小平的領導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偉大的曆史轉折。中國農民走上了聯產承包的富裕之路,鄧小平啟發習仲勳試辦經濟特區,殺出一條改革開放的血路。人民大會堂的火鍋宴上,鄧小平鼓勵榮毅仁等工商業人士舉辦實業,吸引外資。針對國內外的種種猜測,鄧小平向意大利女記者法拉奇明確表示:毛澤東思想永遠是我們的旗幟。在與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的會談中,鄧小平義正辭嚴地表達了用“一國兩製”方針解決香港問題的天才構想。改革開放初見成效,一群大學生在天安門前自發地打出“小平你好”的橫幅,反映了人民的心聲。中國年輕了,鄧小平老了。在細雨中,89歲的鄧小平駐足於上海楊浦大橋,深情地眺望著充滿生機與活力的中華大地。

◎幕  後
電影《鄧小平》讓全國觀眾動情落淚
  2月18日,電影《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首映式,2月19日起《鄧小平》開始在全國各大城市院線近600家影院隆重上映。這部影片總投資達2600萬元人民幣,在國產電影中屬於超大製作,整部電影的籌備期長達9年,拍攝及後期製作花費一年多時間,可謂精益求精。
導演丁蔭楠:拍《鄧小平》了卻心願
  該片導演丁蔭楠曾經執導過《孫中山》、《周恩來》、《相伴永遠》等偉人傳記片,此次執導《鄧小平》,他說已經等了很多年:“鄧小平同誌還健在的時候,我就想著要把他的功績用電影的形式記錄下來,現在這個願望實現了。”
記者:在拍攝電影《鄧小平》的時候,有沒有遇到什麽難題?
丁蔭楠:主要的難題就在於如何選擇細節來表現人物。鄧小平同誌對中國的貢獻太多了,我們研究了很久,最後決定把“小平老了,中國年輕了”作為電影的主題,所有細節的選擇也是圍繞著這個主題進行的。
記者:有個鏡頭講的是鄧小平南巡時在火車上睡不著覺,在處理這個細節時是怎麽考慮的?
丁蔭楠:的確,我們這部影片裏很少有生活化的細節,我們當時的考慮是,鄧小平同誌是一位政治家,這部電影主要紀錄和他有關的政治事件。但是,一些必要的生活細節還是需要的,以表現他的人情人性。就拿這個火車上的細節來說吧,觀眾能體會到鄧小平同誌為國為民的操勞。
記者:為了戲劇性考慮,整部影片有沒有藝術虛構的成分在裏麵?
丁蔭楠:完全沒有。影片裏所有的細節都是史實,我們是用事實來講述鄧小平同誌的一生,虛構、戲說的成分完全不存在。
記者:對這部主旋律影片的票房期待如何?
丁蔭楠:其實我最關心的是25歲以下觀眾的看法。30歲以上的觀眾因為他們經曆過當時的時代,所以在看電影的時候一定深有感觸,但25歲以下的觀眾就不一樣了,他們像生活在蜜糖罐裏,對那個年代知道的很少。如果他們也能被這部影片感動的話,那更說明這部影片成功了。
記者:影片放映的過程中很多觀眾都非常感動,你認為它為什麽能取得成功呢?
丁蔭楠:這當然要靠很多人的支持,鄧小平的扮演者盧奇也功不可沒。
主演盧奇:演《鄧小平》感到榮幸
盧奇曾在30多部影視片中扮演過不同時期的鄧小平形象,此次擔當《鄧小平》的主演,是第一次演老年鄧小平。
記者:扮演鄧小平對你來說已經是輕車熟路了,那麽這部影片拍起來是不是很順利呢?
盧奇:其實並不順利,我的壓力很大。因為我雖然在不同的影視片中演過鄧小平同誌,但演到80多歲還是第一次,我本人還是中年,所以在把握上有一點壓力。年齡的跨度是一方麵,另一方麵是境界的體現。作為這部影片的絕對主角,我必須將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生動地再現出來。
記者:扮演老年鄧小平要做什麽準備工作?
盧奇:主要就是化妝的工作要做足,因為在形象上必須做到一致。為了把我這個49歲的人變成80多歲的“鄧小平”,我們不停地試妝,最長的一次達到了7個多小時,非常累。
記者:鄧小平同誌的家人做過指導?
盧奇:對,他們的指導當然很權威。比如他們會糾正我在扮演小平同誌時候的穿著、說話的音調神態等等,很細致入微,最後的效果也很好。
記者:我看到影片中出現鄧小平南巡的場景時,很多人甚至都看得出是發自內心地哭了,你當時在現場的感受是什麽樣的?
盧奇:看到這麽多人的共鳴,我的心裏也很激動。那個時候,我也深深地感受到,鄧小平同誌受到的愛戴絕對是像大海一樣深,我也為我能演出這個角色而感到榮幸。
記者觀察:拍得非常大氣
  去看《鄧小平》的首映,本來是出於工作原因。但當我真正靜下來坐在人民大會堂裏觀看這部影片之後,我的視線就沒有離開過銀幕。這部主旋律電影的確吸引著我從頭看到最後,其間還幾次流淚。
  《鄧小平》以時間為線索,將鄧小平同誌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串聯起來。因為我出生於上世紀80年代,所以對這些轟動一時的事件,大多數都隻在課本中讀過,關於細節知道的是少之又少。所以,當看到鄧小平和撒切爾夫人談判、接受著名記者法拉奇的采訪等場景時,充滿了好奇,而鄧小平的講話更是讓我激動萬分,領袖的個人魅力展現無遺。
  這部影片的拍攝手法也非常大氣。鄧小平1992年視察深圳的場景中,陪同參觀人員向他指出,對麵就是香港。鄧小平說:“我要活到1997年,到香港我們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然後鏡頭從他身上轉向對麵的島嶼———香港。鏡頭很慢、很抒情,這樣的話、這樣的場景因為他老人家的過早離世現在聽來都很傷感。
  導演丁蔭楠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說,他最關心的是25歲以下的觀眾是不是喜歡這部電影,而作為一個看過這部電影的25歲以下的觀眾,我想我的感受應該可以作為他們的代表:這部電影中的細節可以滿足年輕觀眾對於以往那段曆史的認識心態,而這也是吸引觀眾的地方。
觀眾感言:感動得快哭了
  崔永元(央視主持人):這是一部讓我感觸很深的電影,因為影片中的事情大多數我都經曆過,所以很有共鳴。鄧小平同誌提出的思想現在看來大家都很能理解,但在當時,的確隻有他一個人敢那麽做,這是永遠值得我們尊敬和佩服的。作為一部主旋律電影,它拍得非常成功。
  劉蘭芳(著名評書家):我已經有十幾年沒有看電影了,這回聽說《鄧小平》要上映,怎麽也要來看一次。影片的確拍得非常好,細節也把握得很到位。盧奇演得很好,尤其是在語言形態上很像鄧小平同誌。
觀眾甲(60多歲的老人):我在看的時候都快哭了,真的。尤其是看到“文化大革命”的時候,鄧小平來到那些正在豬圈羊圈打掃的老師們身邊,叫他們“老師”,我真的忍不住內心的激動,走出會場轉了幾圈才回來,這部電影喚起了我很多的回憶。
  觀眾乙(30歲左右的女性):這部電影很感人,應該適合各種年齡層次的觀眾欣賞。這部電影生動地把當年的曆史再現,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很好的回顧。
100多位退休乾部當演員
  “不抓科學、教育、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今年就要下決心恢複高考。”台下爆發出熱烈的掌聲。端座在台下的100多位演員,重現25年前科技教育界的盛會。這些演員都是來自外交部等部門的退休乾部,他們中有駐外大使,有國家機關的司、局長。他們中不少人正是因為鄧小平當年撥亂反正狠抓高校招生改革,才和國家一道改變了命運。為了再現這激動人心的一幕,這些年事已高的老同誌,一大早便帶著當年的服飾來到人民大會堂,扮演在銀幕上可能連自個兒身影也看不清的群眾演員。一天10多個小時,累了,席地而坐;餓了,和劇組一道吃盒飯。導演一聲“預備”,他們就精神飽滿地出現在攝影機前。
盧奇如何演老年“鄧小平”
  盡管盧奇曾在多部戲中扮演過鄧小平,但對這次扮演鄧小平依然感到了壓力。他坦言:“史詩巨片《鄧小平》是我迄今為止創作難度最大的一部戲。”影片中鄧小平一出場就在1976年底,當時已經72歲了,一直要演到1994年90歲時的鄧小平,其難度可想而知。
  今年48歲的盧奇要變成70歲到90歲的“鄧小平”,第一難度是要在化妝上下功夫。著名化妝師徐廣瑞和助手研究了有關鄧小平大量的資料、照片和錄像帶,一個個角度、一個個細節地反複揣摩。目前國內化老年妝沿用乳膠術,即把皮膚撐開、繃緊,刷上乳膠,吹乾,一收縮,皮膚出現皺紋。盧奇皮膚過敏,用此方法幾天後皮膚就發炎,疼得鑽心。後來又采用最新研製的一種化妝材料,比乳膠好,對皮膚傷害也小。盧奇每天要用兩三個小時化妝,在臉上粘上大大小小19塊塑型皮膚,有時一粘就是近20小時。最長的一次化妝花了七個多小時。
  對於盧奇來說,要成功體現晚年鄧小平的風采,除了外形接近,更重要的還是表現鄧小平內在的精神氣韻。九十高齡的鄧小平,步履較為緩慢,體態不夠靈活,聲音顯得蒼老,但思維依舊活躍,思路依然清晰。盧奇說:“要練到自己的神經末梢都有感覺,才能進入狀態,以達到對其精神氣質和內涵的理解和把握。”
  “撒切爾夫人”是這樣找到的1984年12月19日中英簽署了“中英聯合聲明”,鄧小平與撒切爾夫人相互舉杯慶賀。這是鄧小平實現香港回歸,一國兩製的宏偉構想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是鄧小平晚年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有關部門強調這場戲必須在影片中出現。
  《鄧小平》劇組從成立之日起就尋找撒切爾夫人的扮演者,直到影片快結束拍攝時仍未找到合適的人選。劇組不得已通過《羊城晚報》向海內外讀者征詢“撒切爾夫人”的線索。
  這時,曾在電影《我的1919》中飾演伯爵夫人的法國演員薔科引起劇組的關注,導演和製片看了薔科的錄像帶後,一致敲定撒切爾夫人就是她了。這是惟一的最佳人選。劇組一番奔波,以最快的速度為薔科辦好簽證。薔科抵京,戲服一穿,戴上發套,活脫脫當年的“鐵娘子”。
  一切準備就緒後,實拍開始,18年前重大的曆史一幕在這裏重現。在人民大會堂,身著藍底紅點的連衣裙,手拎著黑皮手袋的撒切爾夫人與隨從一同進入大會堂,走向福建廳。在福建廳等候的鄧小平握住了迎麵而來的撒切爾夫人的手……
  隨著導演丁蔭楠一聲“OK”!影片《鄧小平》最後一組重頭戲終於圓滿完成了,劇組的主創人員終於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下載請點擊


http://www.megaupload.com/?d=I1SXQH11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