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收藏版:侯孝賢Dust In The Wind(1986)戀戀風塵mkv國語中英字678MB(單文件MGU)

(2009-06-21 23:51:47) 下一個


◎片  名 Dust In The Wind
◎譯  名 戀戀風塵
◎年  代 1986
◎導  演 侯孝賢Hsiao-hsien Hou
◎編  劇 T\'ien-wen Chu (writer)
      Nien-Jen Wu (writer)
◎主  演 王晶文
      辛樹芬
      李天祿
◎影片類型 劇情/愛情
◎片  長 109 Mins
◎國  家 中國
◎對白語言 普通話
◎IMDB鏈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091406/
◎IMDB評分 7.9/10 (320 votes)
◎字  幕 簡英繁 + 中英雙字幕
◎編  碼 x264 + AAC
◎視頻碼率 800 kbps
◎音頻碼率 63 kbps
◎視頻尺寸 704 x 400
◎文件大小 678 MB
◎MD5值 8231D4DA06FA8E38C4623E269180CE68
◎CRC值 EAF268B9
◎片  源 台3區DVD9
◎簡  介 
  阿雲(辛樹芬飾)與阿遠(王晶文飾)是十份附近山城的一對小情侶,他們倆青梅竹馬,所有人都認定他們將會結婚,兩人初中畢業後,先後離鄉背井到台北謀生…,在阿遠入伍當兵後,阿雲竟嫁給每天幫他們倆送情書的人….
  《戀戀風塵》的人文意像
  青梅竹馬,奈何新郎不是我.......
  一提到侯孝賢導演,大家可能腦袋中就浮出一幅畫麵:鏡頭在一直停留在一個昏暗的室內,然後人物之一突然說了一句話;要不,就是人都已經走了,他亦不改鏡頭,使得銀幕上呈現出空鏡頭,這樣,已經變成他的一種特殊電影符號了。
  若照大多數人的看法,那麽我們可以把侯孝賢導演的電影作品分為三個階段,這三個階也是台灣整個社會的發展曆程:
  第一階段是日據時期到光複初期,第二階段是五十年代初期到七十年代末期,第三階段是八十年代以降。今天所要討論的電影《戀戀風塵》就是第二階段的電影。
  這個時期,台灣社會正麵臨由小農經濟走向工業製造的轉型,您應該聽過如《風櫃來的人》、《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與《戀戀風塵》這幾部電影,這幾部電影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都是用追憶的形式,用主角的生命成長的經驗,主觀觀點出發,一直沿伸探討,反映出台灣在進入現代化社會時,一些尷尬的轉形,與都市的發展與鄉村之間不管是生活、價值還是人際關係間的差異。
  上麵我們有提到,侯導演喜歡用的拍攝手法,這種近似無為(當然是以觀眾的角度來講)的方式,樸實的有如記錄片的真實,卻成功的表達的人們最真實的活動,在不同的環境下,呈現出不同的風貌,形成社會秩序的變遷。
  《戀戀風塵》的編劇,吳念真先生,事實上,這是他半自傳性的作品,取材的內容,多半是他的生活經驗。片頭就出現的是什麽,是今天已經變成熱門觀光路線的平溪線小火車,慢慢的,我們再看到現在已經沒落的礦村,再來,男女主角都到台北來了,出現的還有日據時代就建而現在已經消失的第一劇場,最後,男主角到金門當兵,發生兵變,女主角與每天來送信的郵差結婚。若我們隻把它當作一部普通的文藝愛情片來看,似乎也不錯,蠻貼近日常的,平凡人的愛情故事。
  但是我們又可以從影片中,小鎮的山、水、樹、海等空鏡更是散發出傳統山水畫般的縹緲詩情;將人物、鄉土、以及情感組成從容、和諧的景致,充份顯示出中國傳統鄉村社會那般人世與天地推移的眷戀與風情。誠如影評人焦雄屏在〈台灣新電影〉中曾說到:《戀戀風塵》中所呈現緊密的電影語言,常在一組鏡頭中就展現出深厚的情感力量,如阿遠在外島時所遇上的大陸漁民,隊上兄弟對他的幫忙,最後漁民臨走前,阿遠還把父親所贈與的打火機轉贈給他,類似這種人情溫暖,全片處處可見。
  對於李天錄所飾的阿公一角,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他自己一個人,就如同一般的老人一樣,有事沒事就自言自語,看似無意義,事實上他每短短的幾句話,都好像是擔任旁白的角色一樣,點出每個段落中所要表達的意念。
  阿遠回鄉,在番薯田裏遇到阿公,阿公也沒有特別高興,最後,兩人的頭慢慢的抬起來看看天,從田,鏡頭拉遠,山城,山,雲與隱約的大海,近處是墳墓。把大家從影片中抽離出來,慢慢超升。天地是如此寬厚地疑視小鎮居民的生命交錯悲喜輪替,一切人世有限皆化成天地間的無限。
  就如同張藝謀導演說的:有種淡極使之花更豔的含蓄,如果您想要研究侯導演的拍攝風格,電影美學的話,我各人認為《戀戀風塵》是部不錯的入門片。













下載請點擊


http://www.megaupload.com/?d=T3MCFHDJ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