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朋友圈一篇雞湯文:不斷追求優秀,你是有多不喜歡現在的自己?獻給無情。

(2017-08-26 14:43:10) 下一個

他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高手”。

 

曾經有個來訪者做谘詢,他三十而立了,是一個很優秀的青年,但是還沒談過戀愛!

現在家裏正催著他結婚。

這些年他把自己全身心投入到事業中,折騰了兩次創業,雖然最後都以失敗告終,但積累下來一些身家和一些經驗。他目前找了一份穩定的工作,說是“先幹著”,但是隨時準備再創業。

 

他說,我覺得我還沒塵埃落定,也沒找到人生的意義,我覺得在我自己更好之前,此時不應該戀愛。

 

他來谘詢時,想要問的是,如何應對父母的催婚?

 

我卻很好奇,什麽才是他所謂塵埃落定的時刻,什麽才是他要找的人生意義?

 

在這個強調個人努力的時代,我們帶著朝聖一般的心情,望向各路大神,把自己迫不及待放進了這樣的可能性和未來裏,要成為一個優秀的成功人士。

 

卻在不知覺中,被一種單一的目標塑造著,付出著生活其他層次的代價。

 

常常是為了優秀,而來不及生活。

 

一方麵是生活的壓力,另一方麵也是一種思維的局限,很多人固結在“追尋”這個姿態中,反而來不及生命、生活更深遠的意義。

 

如果優秀是理想,那什麽時候才能做到理想中的樣子呢?

若是一直壯誌未酬,你如何自處?

你還是你嗎,你是誰?

你的生活呢?

 

生命的價值可不隻有不斷地牛逼哄哄……  

 

 

1.不斷自我成長到底為何?

 

 

人們現在最喜歡說的一個詞是“自我成長”。

 

當一個人總在強調自我升級的時候,說明他總是在竭力完善自己,那麽,潛台詞可能是並不那麽喜歡當下的自己。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內在其實是一個多麵體,我們隻不過是隨著年齡的成長,而慢慢展現出心智模式的不同層次,它有自己的發展性,階段性。

 

童年和少年時代,人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從這個世界中確立自我,我們不斷地擴大認知、探索世界、吸收社會的信息,努力尋找自己的定位。

 

這時候,我們的學習方式是“被動”的,基因、家族、父母、學校、社會給我們的,我們並沒有能力分辨這些經驗和模式,它們都印刻在了潛意識中,成為自我的一部分。

 

而隨著後青春時代、成年期的來臨,我們開始有了更強大的自我意識。

 

這個時候,我們慢慢地能夠去重新認知曾經不假思索就發展成自我的這些部分,會不斷地從中反思,會因為和解、修通、理解,從而走向更豐富的自我層次。

 

所以,與其說有一個內在的人格等我們去完善,還不如說我們是隨著年齡發展,展現出不同的人格特質。

 

而我們要做的,是與自己當下階段的人格特質和諧相處。

 

— — — — — —

 

我猜很多人喜歡“老幹部式”的好男人,好像就是在這樣的男人身上,找到一種已經發展成熟的意識,它擁有這中年的淡定,寬容,這意味著人內在的精神胚胎已經成熟了,但是他們看上去又不老,還相當年輕。

 

老幹部式的偶像,代表大部分年輕人內心潛意識的理想和對這個時代和社會的困惑。

 

相比起現在的自己,大家似乎更加喜歡未來那個已經綻放了的自己,不像皺巴巴濕漉漉的初生牛犢,好像還沒走出疑問般狼狽。

 

然而,大家都忽視了一個前提:沒有經驗和成熟,隻有一肚子疑問和不確定,這就是年輕人都有的樣子。

 

若把喜歡的自己放在未來,等於人無意識地否定一部分自己,喜歡一部分自己,這就是分裂,心理衝突和痛苦就產生了。

 

若現在太不喜歡這樣的自己,並用自我否定來消耗自己,那等到中年,你未必能獲得了從容的力量,反而會對沒完成的自己更加否定。

 

— — — — — —

 

追求成為高手的年輕人,過度強調自我成長,其實會不會就是對當下自己的否定?

 

因為不喜歡現在的自己,所以他們迫切需要通過自我成長變得優秀,用優秀來充當愛情的門檻。

 

若是你覺得自己是值得無條件被愛的,就不需要用外在的優秀和成功的價值,去充當你享受愛情的背景了,而在一種持續正向的情感補給和肯定中奮鬥,當然比當一個孤軍奮戰的人有力量得多。

 

喜歡每一個當下的自己的,無條件接納和允許自己的任何一種存在,並不意味著你恐懼的停滯,反而你會從中獲得最為整合的力量。

 

這種力量會帶著你去好奇地探索世界,發現世界,而不再是急切地尋找著一個證明,走到哪裏,都在和自己較勁,帶著巨大的消耗。

 

喜歡發展中的自己,和喜歡那個完成後的自己,它們一直都是同一件事。

 

 

2.內心不安,才會過度努力吧

 

 

 

過度的努力,往往也和內在的安全感有關。

 

人內在的安全感來自於我們對世界的某種假定。

 

如果你假定這個世界是安全的,美好的,人們之間是友好的,也會假定自己是其中的一部分,也是可愛的、有價值的,那麽內心就比較平和、快樂,樂觀的情緒就多,對自我的要求也會比較寬鬆;

 

如果你假定這個世界充滿危險,那麽你會非常敏感、容易緊張、焦慮和恐懼,你也會假定人與人之間沒那麽值得信任,別人都是欺軟怕硬的。

 

這個時候,你需要不得不“虛張聲勢”地強大起來,那麽在這個世界上才能夠保證自己的安全。仿佛唯恐厄運降臨、被人看不起似的,所以才要不斷努力。

 

— — — — — —

 

有高手焦慮的年輕人,需要做的是不斷地去“看見”:我們內心對世界的基本評價,是不是焦慮和不安的。

 

不要以為持續想成為高手的人,是一直在“進攻”的人,他們看起來的確是相當積極;但是,相反,恰恰他們是一直在“防守”的人。

 

保有健康自戀的人,把世界看成是自己的探索客體,對這個世界有持有不斷地進行著能量交換,依據內在的欲望去不斷擴張自我,把世界納入到自己的框架下來,這時候他們從事的是挑戰工作。

 

而一個自戀但不安的人,首先是要確認自己的安全,他會向外找到自己的認同,“為了讓自己看起來不錯”,為了讓自己在人群中間得到所謂安全的先發優勢。

 

前麵提到的想要成為高手的年輕人,認同的是主流單一價值觀中的優秀和成功,不斷激勵自己行動起來去爭取,這時候他們求取的是易於快速減輕焦慮、獲得自我肯定的東西。

 

所以,很多人追求卓越的種種努力,其實可以看作是一種不假思索的勤奮。

 

但真正的創造是由內而外地肯定自己後,發展出的力量;而不是找到一個解決不安的不斷升級打怪的模式,然後在無意識中陷落與失去自我的長久分裂和抑鬱中。

 

— — — — — —

 

人生並沒有永遠的安全感,它的本質就是無常。

 

與其過度努力,在人群中不斷尋找比較優勢,來獲得相對的平衡;還不如積極地肯定自己,提高自己對不安的耐受,哪怕逆境、孤立,都有對自己的信任,這才是絕對的心安。

 

 

3.合理的人生標準是什麽?

 

 

很多人都在這樣的矛盾中,工作越忙,越是想要消費,但是消費又需要有很多很多的錢,所以為了賺到更多錢,又要更努力工作,這就是現代社會最大的惡性循環。 

 

看起來除了更優秀,早日成為高手,占有比生存多得多的資源,早日獲得從欲望中解脫的財務自由,就沒有其他的辦法來跳出這個循環了。

 

然而生命難道隻有這個層次嗎?

其實,對生命的理解是可以多元的。

 

— — — — — —

 

最近我在接觸互聯網的很多創業人,但是我也不斷地想起《月亮與六便士》中的主人公,他是一個最安穩的中產階級。可是有一天他不要一切,斷去世間的連接,追逐著自己的流浪和無依無靠,從此病苦貧困,沒有親人,沒有朋友。

 

但是當他在太平洋的孤島上享用著無所事事的二十四小時作畫時,他也享用著終極的自由。

 

高手,這個詞語從來沒有出現在他的腦海中。他看起來更像是追逐著自己的失敗,但客觀上,至今他仍然連接著許多人極深的內心空間,是因為他也成了另一個層次的我們自己。

 

在更多的層麵上,人們總是有無數選擇的,但這些選擇卻常常被忽視。

 

成為時代尖端的大神,既是一件值得努力的事,但是也不完全是我們能決定的。最終,天命不可為,大神歸位,多數人也隻能是找個自己舒服的樣子活著。

 

讓自己舒服,才是每個人首先要麵對的第一件事。

 

不過更難的是,找到這種舒服,首先要敢於先忽略所謂優秀不優秀這個維度,它會對你自我安全感的威脅;其次,是要將“自己”本身看成最重要的標準。

 

— — — — — —

 

村上春樹在談到自己為何要選擇成為職業小說家時說到,這個選擇給他帶來的內在不安。

 

“別人自有價值觀和與之相配的活法,我也有自己的價值觀和與之相配的活法。這樣的差異產生了細微的分歧,數個分歧組合起來,就可能發展成大的誤會,讓人受到無緣無故的非難。

 

遭到誤解、受到非難,絕非令人愉快的事件,還可能使心靈受到深刻的創傷。這也是痛苦的體驗。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逐漸認識到這樣的苦痛和創傷對於人生而言,其實很是必要。想起來,正是和別人多少有所不同,人得以確立自我,一直作為獨立的存在。”

 

我並不是說我們不該去學習這個時代的精英思維,不應該與時代保持同步,不應該希冀自己做得更好。

 

而是,我們除了能接受那個牛逼哄哄的自己,是否能接受那個舒舒服服、平平凡凡的自己呢?

 

我們都是大自然的孩子、一個有自己獨特意義的創造,這是一個基本的事實。

 

你自己的內在價值,並不是你自己和別人說了算,而是你本來就有被自然賦予的獨特天賦,你不過是要開啟它,允許它,跟著它的自然流向找到最大的勢能,發展出自己。

 

優秀或者成功,從都不是人生唯一的標準和意義。

 

 

4.生命的意義可不止“優秀”一種 

 

 

正如海靈格說:

 

“生命的意義,這個問題,帶著一個前提假設,就是生命本身是沒有意義的,意義來自生命的貢獻。”

 

回過頭來,我想問問那個想要成功之後再結婚生子的“高手”說,有沒有一個可能,生命本身就是無意義的,所以才需要結婚生子、事業等這一係列的人生事件,來促成你去尋找你要的答案?

 

這些不同層次的事件,不斷來啟發你,讓你有機會分辨自己的感覺,確認自我的形狀、打磨出它的質地。而在事業上的進展,終究也是其中一個打磨自我的“實驗場”而已。

 

高手的焦慮,實際上是由當今這個單一的價值觀和解釋係統帶來的。看到這一點,意味著我們要選擇新的文化與價值,看看過去的是否過於單一,不夠多元。

 

等當了創業者、職員、男友、丈夫、爸爸……體驗到的自己越來越多元後,你也在一步步解鎖著自己人格深層的結構,等它們完全展開了,在更大的格局中,你對自己的肯定和意義的維度就不一樣了。

 

回頭再看看當初那個深陷於|“優秀”這個意義牢籠裏的自己,會覺得他其實是一個緊張敏感的,努著全身力氣對世界宣戰又事實上毫無底氣的青年而已。

 

也許,高手們還有這樣的心理吧——你去征服世界吧,女人會自然來到?

 

嗬嗬,生活自會教導你,女人比世界還難征服,世界的每一麵都出乎你的意料!

 

還是早點去體驗不同的人生層次吧!

 

高手,高手,高手你個頭啦,不要老追求優秀,快點先去追個女朋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