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美食教育

廚房,講堂,世界各地遊蕩,之斜杠人生。
個人資料
正文

酒鄉戲酒之11:花下斟酒,天色清明

(2021-04-02 16:27:03) 下一個

若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於我而言,賀鑄的《青玉案》比“清明時節雨紛紛” 更令人產生清明特有的感覺,更讓人心生出那剪不斷理還亂的愁緒。清明的憂愁是實實在在的,清明的雨絲既溫暖又纏綿,還承載著懷念的重量,因為我們在這個日子要去祭奠祖先。我們可以在清爽澄明的這一天在野外采一朵花,庭院裏種一棵樹,海灘上放一隻風箏,屋簷下仰望一朵流雲,花下斟上一杯美酒。。。。。也許這就是我們的魂魄和所有在天上的親人們相逢的方式吧?

清明節大概始於周代,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曆史。相傳春,秋時期晉文公為紀念死於火中的忠臣介子推而將其忌日命為寒食節,其後一天定為“清明節”。唐玄宗以前人們更重視寒食,直到唐玄宗的時代才將清明掃墓正式編入禮典,歸屬為“五禮”之一, 成為重要的年節,後來一直沿承下來就變成了一個集紀念祖先,遠足踏青,和迎接春天於一體的節日,與清明春祭相對應的是重陽秋祭,春秋二祭,我國古已有之。

清明從禮儀上來說是為了祭奠祖先,實則上也是活著的人為了抒發對故去親人的懷念之情而自發舉行的活動。在清明節期間,一般舉行家宴時,都要為去世的祖先留著上席,一家之主這時也隻能坐在次要位置上;在上席,為祖先置放酒菜,碗筷並示意讓祖先先飲過酒,進過食後,然後一家人才能開始飲酒進食。

從節氣的角度來說,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與幹支時間以及八卦等是聯係在一起的,是農事耕種的重要依據,有著久遠的曆史源頭。清明時節的天氣,清澈,明朗,萬物生長。在這個憂傷與歡樂並存的節日,除了寒食,掃墓之外還有多其他活動,如踏青,植樹,插柳條,蕩秋千等等。至今我國北方很多地方還沿用寒食的習慣,吃冷餑餑,冷高粱米飯; 在南方則有著名的用艾葉染綠米粉做成的青團,中間包裹著豆沙,黑芝麻或者鮮肉;其實這些寒食的吃法與我們現在吃三明治,壽司飯團之類冷食的習慣很接近。

古時寒食節時,家家禁煙火,隻能吃冷熟食。一般從寒食禁火到清明起火,需要兩到三天的時間,人們連續三天吃冷食很不舒服,從而便以飲酒來幫助驅寒暖胃,這是清明飲酒的說法之一。據晉代陸翽《鄴中記》載:“寒食三日作醴酪“,說明當時寒食節就有製作飲用甜酒的習俗。

清明節是離不開酒的。北宋詩人王禹偁的詩道出了清明和酒的關係:“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唐代詩人杜牧的“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也把清明節與酒扯上了千絲萬縷的關係。酒是祭祖不可或缺的重要祭品在我國民間,多年以來,都有一種以清明為名的酒——清明酒,一種清明時節釀製的酒品。據史料記載,清明酒已有三千年的曆史。唐貞觀年間,太宗皇帝李世民南巡到大塘,有人獻清明酒禦用,太宗皇帝大加讚賞,被定為貢酒,清明酒也因此揚名。江西等地的清明酒有數百年的曆史,因而有些地方一直存在著過年拿上好的清明酒待客的傳統習俗。

清明掃墓時,除整修墳墓、清除雜草外,無論家境貧富,都要備好酒醪,全家舉行祭祀儀式, 此時,酒,就是人們表達對死者之敬意和哀思的最好載體。祭祀儀式後,全家人聚在一起飲酒吃寒食,稱之為吃清明酒。清明與酒的緣分正是來源於祭掃。在全家相逢相聚的好時機飲一杯清明酒,除了不忘祖宗恩德,也有珍惜今日幸福生活的意思。

清明酒,又名,家鄉酒,全國各地祭祖風俗和飲清明酒的習俗均有所不同,酒品以地域來劃分的現象明顯,如北京人用二鍋頭,紹興人用花雕,一些南方鄉鎮就用家裏自己釀的甜酒釀或黃酒來祭祖。那麽在海外的我們是不是也可以找出幾種既好喝又適合本地風土人情的酒品來祭祀自己的親人呢?清明酒講究的是一個鮮字,新鮮,初釀,那麽這就與我們春夏期間風頭很勁的新釀白葡萄酒以及白葡萄酒混合的清鮮雞尾酒不謀而合。最近有一個熱播劇《贅婿》一下把皮蛋推上了風口浪尖,其實皮蛋還挺適合清明寒食的。曾經我被一個老外嚇到就是因為他給我推薦了皮蛋三明治,這個。。。。有點超前,我想他的“靈感”因該來自於他的台灣籍太太。那麽我們看看皮蛋與哪些酒品可以登對匹配。

 

先為大家介紹幾款現代美得打哆嗦的寒食:

  1. 小蔥麻油芝麻豆腐釀皮蛋,---配海恩勒的白葡萄混合珍釀
  2. 手抓話梅皮蛋雜豆飯團,---配海恩勒的半幹雷司令
  3. 薑醋拌鬆花皮蛋—配海恩勒的白皮諾,
  4. 鬆花蛋三明治----配海恩勒的獨家混釀瓊瑤漿和雷司令
  5. 桂香白薯麵包---海恩勒的瓊瑤漿
  6. 玫瑰餅---配玫瑰酒rose,或小桃紅玫瑰酒和冰酒的混釀
  7. 蕎麥冷麵---長相思
  8. 椒鹽烤鴨---海恩勒新上的霞多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