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消滅法西斯,自由屬於俺們 - 六一懷念阿爾巴尼亞電影 :)

(2009-05-31 14:20:47) 下一個

今天整理老貼子,忽然想起前些日子在茶館還懷念過的阿爾巴尼亞電影 - 太親切了,都是我幼兒園時期最流行的電影。:)

既然提起來了,就索性整它一個底兒掉 - 順便紀念一下六一,懷念一下那越來越遙遠卻永遠忘不掉的童年。 :)


















阿爾巴尼亞電影全紀錄  (ZT)

阿爾巴尼亞是歐洲的一個小國家,在上個世紀50年代我國廣為上映的“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的影片中,阿爾巴尼亞的電影是罕見的,該國隻有一家名為“新阿爾巴尼亞”的故事電影製片廠。1959年我國進口了第一部該國的故事片《塔娜》,此後又陸續進口了《山鷹之歌》、《他們也在戰鬥》、《特殊任務》、《我們的土地》等,這些來自“山鷹之國”的黑白故事片給中國觀眾留下了最初的印象。

文革中的1968—1970年,由於我國和阿爾巴尼亞的特殊關係,該國的新影片成了唯一能夠進入中國電影院公映的外國新電影,此間先後有《海岸風雷》、《廣闊的地平線》、《寧死不屈》、《創傷》、《地下遊擊隊》和《伏擊戰》在中國銀幕上火爆上映,且長映不衰,一票難求,成了中國“電影荒”中最難得的精神食糧,“墨索裏尼,總是有理”和“消滅法西斯,自由屬於人民”等電影台詞一度家喻戶曉,《寧死不屈》簡單的電影插曲《我們在春天參加遊擊隊》居然也唱響了中國的大江南北。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電影譯製廠出色的配音給這些影片增色不少。另外,《海岸風雷》是改變自該國的話劇《漁人之子》,這出話劇我國的話劇團在1965年曾經排演過。

1971年起我國陸續恢複進口和公映了朝鮮、越南和羅馬尼亞的故事影片,它們和阿爾巴尼亞電影一起出現在中國的電影院裏,這四個被當局認可的外國電影在風格上卻大相徑庭,所以就有“朝鮮電影哭哭笑笑,越南電影飛機大炮,阿爾巴尼亞電影顛顛倒到,羅馬尼亞電影摟摟抱抱”的順口溜廣為流傳。1971—1976年先後進口的阿國電影有10部:《
腳印》、《勇敢的人們》、《戰鬥的早晨》、《第八個是銅像》、《戰鬥的道路》、《在平凡的崗位上》、《石油戰歌》、《小貝尼》、《初春》以及芭蕾舞舞台藝術片《山姑娘》,片種有了些許變化,也開始有了彩色影片。其中《腳印》和《第八個是銅像》等采用了倒敘的手法,是“顛顛倒到”一說的主要對象。

1976年11月在阿爾巴尼亞執政的勞動黨“七大”會議上,該黨第一書記霍查公開抨擊我國的對外政策,導致兩國關係迅速惡化,從而結束了中阿兩國的“特殊關係”。1977年的冬天在阿爾巴尼亞“解放日”的時候,我國象征性地上映了該國新故事片《最後的冬天》,這是我國公映的第23部阿爾巴尼亞影片,該片在京滬等大城市稍現即失,《最後的冬天》成了“最後的晚餐”,從此未見有該國的新電影在我國影院上映。從《塔娜》到《最後的冬天》,構成了一部完整的阿國影片在華放映史。時過境遷,中阿兩國特殊的恩恩怨怨已經成為令人搖頭歎息的往事,把文藝作品與國家關係密切捆綁的行為也基本不在,《寧死不屈》等影片被製成DVD光盤默默蹲在新華書店的一角,成為我國一代中老年觀眾對往昔的追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還是沒筆名 回複 悄悄話 回複fpxjz的評論:
廢品的抱負是匈牙利電影吧。
橡樹十萬火急?
fpxjz 回複 悄悄話 知道那個廢品的抱負是哪國的嗎?
前一段還借過好兵率客(忘了是不是有英文字幕),好象也不象小時候那麽可笑了。
我喜歡羅的電影,特別是<<沸騰的生活>>和<<橡樹??>>,裏麵的男主角都很帥,哈哈。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