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說的這炒麵, 不是現在流行於世界各地中餐館的炒麵, 那種中國人常吃的炒麵條。 我說的是60多年前在朝鮮戰場上英雄的誌願軍的基本口糧---炒麵。
這種炒麵現在見過的人已經不多了, 吃過的更是寥寥無幾。然而不少人都知道朝鮮戰場上誌願軍“一把炒麵一把雪”的吃幹炒麵,為什麽呢? 了解朝鮮戰場的人知道,誌願軍的後勤補給 極為困難,開火做飯基本成為不可能, 因為隻要有點煙火就會引來美機轟炸,所以給誌願軍供應炒麵成了最佳選擇,因而誌願軍戰士的肩上都有一個小臂粗的布袋子,裝滿炒麵後就是戰士一個星期的口糧。這個連那個後上任美軍司令都知曉了。
這種炒麵是怎做的? 常見原料就是玉米, 大豆,高粱等其他各種雜糧,先把這些雜糧放鍋裏炒熟後再磨成麵粉就是。 解放初期沒有什麽現代化加工廠, 這些炒麵都是後方百姓各家各戶自己做成上交的, 政府動員老百姓自己動手, 家家支援抗美援朝, 連我遠在陝西的家鄉也是定期有任務分派收繳炒麵。
我記得 在60年困難時期吃炒麵很多,我母親說就是從抗美援朝那會兒開始的, 後來不交炒麵了, 但自己家裏每年還是做一點,尤其在冬季。 做炒麵最好的原料是大豆和玉米,困難時期則有什麽加什麽, 隻要能吃下去就成,我知道村民們除糧食外還加麩皮,穀糠,麥糠的, 後來還有加玉米芯,樹葉的。
困難時期的炒麵是難以下咽的,文革中學校偶爾拿來當憶苦飯教育學生, 偶爾為之罷了。記憶中母親做的炒麵是很好吃的, 黃豆, 玉米炒熟後就有自然的香味,有些在做成炒麵之前就被我們當作零食消費了, 就像林彪愛吃炒黃豆一樣。
我最喜歡吃炒麵的方法是甜柿子拌炒麵,初冬時節, 下午放學後,從一個黑瓦罐的取出 小半碗炒麵,拿一兩個我們陝西當地產的水柿子,皮一剝放進碗裏,用筷子攪拌成泥狀,這種混合物又香又甜,是那個時期少有的美味佳肴。很多人見過陝西的火晶柿子吧,臨潼特產, 其實,當地很多柿子品種都很好, 尤其初冬可以存放很長時間, 到春節仍然很多,而且越放越軟越甜。
炒麵的發展就成了高檔的美味---油茶。全國各地都有叫做油茶的東西。 可我知道陝西的油茶與炒麵密切相關, 炒麵做成糊湯, 加上動物或植物油,花生, 芝麻等就成高級食品了, 常見的就是杏仁油茶,常常是小攤上賣, 非常好的地方小吃。西安市西大街的回民食品中牛骨髓油茶是極其著名的,而且有幹油茶賣,記得過去用蔴紙包的,加上一個紅紙招牌, 是送禮佳品。吃時開水一衝或略煮一下就成。
油茶泡麻花。 現在不用蔴紙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