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弄堂裏的藝術休閑天堂

(2008-05-31 19:49:21) 下一個

弄堂裏的藝術休閑天堂


在上海連工作帶休息過了2星期了,該吃的吃了,該玩的玩了,近些年來往上海次數多了,回上海都有點程序化了,一點沒有新鮮感。

星期六午休起來,一個搞創意的朋友J發來手機消息。J80後的上海女生,學的是電影藝術,很開朗,有點嗲,自稱上海白相114”,好玩的地方沒有她不知道的。J在短消息裏說要帶我去一個好玩地方,我問說是哪裏?她神秘地回答:田子坊。

我一下子想起來了,以前在國內著名的時尚畫報《城市》上看見過某某人在田子坊開了工作室,某某國家和坊裏某藝術家打官司之類的消息,好象挺有名的,比起後來的同樂坊,八號橋等一批創意地盤,田子坊出名要早得多。

和美女出遊,本來興致就不會低,到了那裏一看,還真是別有一番天地。田子坊不僅是一個搞藝術創作的場所,還是一個休閑,聊天和看藝術美女的好地方。畫廊, 工作室和Cafe,酒吧交錯在一起,頭發灰白的外籍人士和東方青春少女摩蹱在一起,還有近在咫尺的居民家裏的瘋狂音樂聲吵鬧聲輝映在一起,繪成一幅現代版 的,藝術版的,國際版的弄堂小天堂

根據官方報道,田子坊是上海最早的創意園區,所在地原是上世紀50年代典型的弄堂工廠,由上海食品工業機械廠、上海鍾塑配件廠等五家工廠組成。2000 5月,在市經委和盧灣區政府的支持下,田子坊進行了改造。開發舊廠房2萬餘平方米,吸引來自18個國家和地區的70餘家企業,並形成了以室內設計、視覺藝 術、工藝美術為主的產業特色。如今,田子坊被外界稱為上海的蘇荷

在我看來,田子坊不象新天地那樣俗,不象同樂坊那樣傲,沒有衡山路那樣的喧鬧,更沒有金碧輝煌那樣的妖豔。田子坊帶給你的,是一種上海品味,那種發源 於上世紀20-30年代的租界,從頭至尾浸染著小資氣息的夢幻感。你要是去過北京的後海,或是香港蘭桂坊,田子坊會給你一種相似而又不同的朦朧感覺。相似 的在於都具有東西方交叉環境下的融洽,不同的是田子坊具有的海派風尚和更多的藝術氣息。

我們參觀了坊裏幾個工作室,有繪畫,雕塑,還有服裝設計,手工創作等,那些老板居然差不多都是海歸,從歐洲回的多。相比較我在美西看過的藝術工作室,這裏的創作還是比較浮躁,有數量沒有質量,再一個問題就是資金普遍不足,所以很多創作是有才氣但是力不從心。

參觀完工作室,我們走進了一個具東南亞風格的Café,那裏廚師和幾個服務員都是從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來的。我和J坐在樹蔭下,慢慢喝著那巨大杯子裏的誘人 Latte和椰汁,欣賞著熙熙攘攘的人流,遊客中有歐洲的帥小夥,美國的老頭老太,還有一個新加坡媽媽帶著兩個孩子,晚春的陽光在每個人臉上都寫下了微 笑。一會兒有兩個學攝影的日本姑娘坐了過來,其中一個在看一本中文書。我問她什麽書,她說:張愛玲的,我最喜歡了。我告訴她們我也喜歡村上春樹的書, 她們一下子顯得很開心,點頭哈腰地說些我不懂的日語。她們給我看了許多她倆拍攝的上海的照片,並答應回日本以後挑最好的email給我。

一個周末下午很快就過去了,我們走出了弄堂,對麵就是規模宏大的上海創意新龍頭--八號橋的樓群。相比之下,田子坊象個窮藝術小子,八號橋則是財大氣粗的 新貴。在不久的將來,這裏的很多工作室和畫廊可能都會搬去八號橋,畢竟那裏是現代化的CBD式的辦公大樓,比起寒酸的弄堂裏螺絲殼裏做道場不可同日而 語。臨分手時候,我感謝J給我展現了一個藝術和休閑的好場所。她又是神秘地笑笑:以後還有更好的地方去,白相114’不是徒有虛名的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