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今天有必要好好梳理一下最近有些亂了的心境。不是說要懂得自我剖析才能成長嗎,看來我必要好好捋捋自己從去年年底到現在的一些心路曆程,不然的話,心定不下來,找不到安靠的地方,人怎麽會順暢呢?
都說相由心生,尤其過了不惑之年後的我更覺得這話有道理。身體發膚都是父母所賜,至於如何嗬護就看每個人自己了。活到現在這歲數,看到很多年輕姑娘為了減肥不吃這個,不吃那個。也見過去微整形的,什麽埋線雙眼皮啦,開眼角啦。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個我理解,可我,哎,真搞不懂這麽折騰到底為啥呢?我天生怕疼,從小生病了,寧願吃藥也死不要打針,那年去打耳洞也是為了臭美,18歲懂啥才是真正的美嗎?隻不過跟風起哄罷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現閱讀能讓我靜心。我啥書都愛看,菜譜,名人傳記,自己的專業書等等 ,家裏書櫃裏有紅樓夢,三國演義,三十六計等中國書,也有丹麥詩歌,丹麥知名女記者和女王的自傳,以及原版《簡愛》等我鍾愛的英國作家的小說。這次從上海回來進行了一次徹底的大掃除,看著書櫃裏擺放著的這些書,我笑了。這些是能讓我安靜找到自己的良藥。從來就很愛逛書店,上海的外文書店幾乎每次回國都要去看一下,隻是現在的外文書店已經跟我印象中的相差太大。2017年回國出差辦了一張上海圖書館的借書證,那次為了工作天天往圖書館跑,發現上圖很不錯,能借閱的報紙,雜誌,書刊品種豐富,中英文都有,看來以後回上海還是去上圖看書比較方便。
人這輩子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從出生開始,隻有一個終點,那就是死亡。那麽中間這段從生到死的路程就算是修行吧,每個人從某某人的兒子/女兒開始,慢慢變成某某人的愛人,接著開始成為某某人的父親/母親,再接著就是某某的祖父/祖母或外祖父/外祖母,甚至能成為某某人的曾祖父/曾祖母。這一係列身份變化的背後是成長的軌跡以及堪透自我的旅程。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些話聽上去似乎有道理,但是放眼現在我生活的丹麥,這條好像根本不適用。而活到老學到老才真正是精髓,人如果失去了對新奇事物的好奇心,那好像就不太有生機了。我這個人吧,對於新鮮事物永遠好奇,嗬嗬,我也知道好奇害死人,可就是想搞清楚這些新東西到底能做啥啊。說我天真也好,幼稚也罷,這死脾氣估計是要跟我一起進墳墓了。改,好像改不掉啊。看到過一篇文章說養成一個習慣隻需要28天,我曾試著在28天內不去查詢任何新鮮事物,兩個禮拜不到我就憋不住了。哎,咋辦?肯定有人說,涼拌唄。
看過很多關於育兒的文章,其中幾篇至今難忘。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借助我們的身體來到這個世上,父母不僅要喂以食物,更要引導他們/她們成為思維健全,意識獨立,有愛心的人。父母與孩子有緣才成就這段親情關愛的善緣,好好珍惜吧,因為人隻活一次,而父母與孩子也就這麽一次成就彼此的機會,愛孩子,但不溺愛。父母應該知道,孩子總有一天會離開家去求學,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生活本來就是這樣的,珍惜在一起相處的每一分鍾,因為人生從來都在做減法,尤其跟長輩間的見麵次數。歲月不會為任何人留步,人生無常,誰也無法預料下一刻到底會發生什麽。有時候這些話聽著或看著比較直白,事實總是如此蒼白地站立著,任你想逃也逃不掉,無處躲藏,隻能麵對,才能繼續。
不得不承認,這麽一路寫下來,我發現心已經靜了很多。寫字帶給我的原來還有治愈療效,可能是讀書時養成的習慣吧。當遇到WRITING BLOCK的時候,每個人應對的方法都不同。我呢,就打開一個新文件把當下心裏所想一股腦兒地寫出來,寫著寫著腦子也不再僵硬了,思路也打開了,就可以繼續寫該寫的東西了。這招是大學一個社會學教授教的,那時她好像教方法論吧,每次上課都會提到她兒子,一會兒是帶兒子去檢查啦,一會兒又是要給兒子辦生日派對啦,反正這教授挺風趣的。她其實主攻GENDER STUDY,但為啥沒讓她教自己的專業課,我當時沒搞懂,現在更不會糾結了。那時教GENDER STUDY的那個老師,哎,不說了,反正大學嘛,也有混的不是。大學裏的學生就是教授們的實驗小白兔,教授們除了上課還要做研究,基礎課上完了誰還會管學生亂七八糟的事情,學生論文這種小CASE根本入不了教授們的眼。大學裏最牛的是秘書,她們一個人管著不知多少專業的學生,女兒現在也發現了她高中裏最拽的是秘書,嗬嗬。
哎,囉裏囉唆那麽一大堆,發現原來自己就是個嘮叨鬼,時不時要把自己清空一下才安心。博客不就是派這個用場的嗎?哈哈,好了,該說的都說了,那就開始幹活兒吧。大媽我給自己打打氣,加油,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