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ver_young/

我希望在我自己的小小空間能夠記載和分享歡樂,悲傷,和希望。
正文

【不能不聽】鋼琴: 貝多芬奏鳴曲精華 by 浪寬

(2009-04-09 10:15:38) 下一個


【不能不聽】鋼琴: 月光-悲愴-熱情-暴風雨-貝多芬奏鳴曲精華



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很多,精品也很多,如果你靜下心來聽,會越聽越喜歡。我最開始對《月光》和《悲愴》印象最為深刻,而對後者情有獨鍾。考慮到大多數朋友可能更喜歡《月光》,還是將它放在第一吧。


貝多芬
- 鋼琴奏鳴曲 No.14月光

Piano Sonata No. 14 in C sharp minor ("Moonlight"), Op. 27/2

在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中,如果隻選一首知名度最高為代表,應該非《升c小調第十四號鋼琴奏鳴曲》Op..27-2 莫屬。這首屬於貝多芬中期時期的傑作,不僅浪漫動聽而且還有個詩情畫意的名字“月光”。對喜歡過中秋節的愛月民族來說,聆賞第十四號鋼琴奏鳴曲“月光”時更增添幾分親切感。但是,您知道嗎?貝多芬當年寫這首作品時,樂念竟然與月光毫無關係。 

月光奏鳴曲的創作 

貝多芬的《月光》鋼琴奏鳴曲寫於1801年。那一年貝多芬在信中承認他對耳疾的恐憂。他在一封信中還寫道:“我現在正過著一種稍微愉快的生活,這種改變是一個愛我,也為我所愛的可愛的,迷人的女孩帶來的......不幸的是,她不是我這個階級的人,而且目前我還不能結婚。信中所說的“可愛的,迷人的女孩”就是十七歲的朱麗葉8226;琪察爾迪她是一位姿色美麗的意大利歌唱演員,比貝多芬小14歲,是貝多芬的鋼琴學生。貝多芬以此曲題獻給他第一個戀人朱麗葉8226;琪察爾迪。當時貝多芬已患耳疾,生活是“何等孤獨、何等悲哀”(貝多芬語,下同),而遇到她後,貝多芬生活中“出現了希望”。貝多芬教她彈鋼琴,兩人熱烈的相愛,貝多芬稱她為“可愛的,具有魔力的姑娘”。但由於兩人社會地位懸殊,因此為兩人的戀愛投下了陰影。等待著貝多芬的肯定是品嚐失戀的苦果。不久她便移情別戀,成為一名伯爵夫人。

貝多芬在遭受耳聾、失戀種種打擊後,心靈深處的孤寂、傷感是不言而喻的,這種情感觸動了音樂家的靈感,《c#小調鋼琴奏鳴曲》便由此產生。這首奏鳴曲之所以被稱為“月光”,是由於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什塔勃將此曲第一樂章比作”猶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閃爍的湖麵上搖蕩的小舟一般”而來的。 

關於此曲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描寫當貝多芬給一對盲人兄妹演奏鋼琴時,風將蠟燭吹滅了。當時月光靜靜地灑落在這個貧困的小屋裏,灑在鋼琴上和三個人的身上。有感此情此景,貝多芬即興創作了“月光”奏鳴曲。無論如何,“月光”這個名稱使這首奏鳴曲成為家喻戶曉的名曲。 

該首作品雖然是貝多芬的早期作品,但別具一格的結構已令人耳目一新。他自稱這首樂曲為《幻想風格的奏鳴曲》,為他自身情感流露的需要,他把第一樂章處理成慢板,在色彩比較黯淡,平緩而連綿不斷的三連音襯托下,中聲區出現一條緩慢而又傷感的主題,猶如在萬籟俱寂的深夜,孤獨者在冥思,並喃喃自語。隨著音區的提高,使人感到仿佛作者的呐喊,宣泄痛苦,但又壓抑住了,最後又發生了痛苦的呻吟。雖然伴奏織體、力度、速度沒有大的變化,但音區的變換不同,和聲的交替仍能細微地刻劃作者心理的變化。

貝多芬逝世幾年後,一位德國詩人路德維希8226;萊爾什塔勃(17991880)在刊物上發表他的聽後印象說:“樂曲的第一樂章使他聯想起瑞士的琉森湖上的月光,象湖麵上蕩漾著小船那樣的情景。”“月光奏鳴曲”之名由此而來。不久又有人以“月光”為背景,編撰了一個淒苦而動人的故事:在銀色月光下,貝多芬在郊外一間破屋裏邂逅一對酷愛音樂的親兄妹,貝多芬為其演奏並創作了《月光》。

“……從遠處、遠處,

好象從望不見的靈魂深處忽然升起靜穆的聲音。

有一些聲音是憂鬱的,

充滿了無限的愁思;

另一些是沉思的,

紛至遝來的回憶,

陰暗的預兆……”

二、作品分析 

第一樂章-持續的慢板,升c小調2/2拍子,三部曲式 

這個樂章情感的表現極其豐富,有冥想的柔情,悲傷的吟誦,也有陰暗的預感。雖然伴奏,主題和力度的變化不大,但仍通過和聲,音區和節奏的變化,細膩地表現了作者心弦的波動。 這首奏鳴曲包含著貝多芬最原始的構思。它那夢一般即興的性質,探索鋼琴音響共鳴的方式已預察到約一百年後德彪西的印象樂派。它所依據的題材很簡單:樂曲一開始,由不斷流出的三連音構造了無邊的幻想,四小節後,第一主題在中音區淡淡地出現。它細致而沉靜,略帶些憂鬱。1118秒在B大調上出現了第二主題。中間部由第一主題開始。三連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區,呈現出急躁不安的情緒。隨後,進入第三段,第一主題平靜地再現,第二主題以升c小調的麵目再現,然後以低音繼續奏出基礎動機的尾奏,慢慢地消失而結束。 

第二樂章-小快板,降D大調,3/4拍子,三部曲式 

這個樂章比較短小,李斯特形容這個樂章為“兩個深淵中之間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輕快表情將第一樂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樂章的緊張氣氛銜接地非常完美。 第一段是連奏與斷奏相呼應的主題,然後再以變奏加以重複。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調。2113秒再現第一段。這個樂章好象是瞬息間留下的溫存的微笑。 

第三樂章-激動的急板,升c小調,4/4拍子,奏鳴曲式 

雖然在調性上與前樂章有緊密的聯係,但表達的感情則完全不同。第一主題是熱情不可遏製的沸騰和煽動性,猶如激烈的狂怒,又好象是連連的跳腳聲。 第二主題像是從心底裏發出來的申訴。它臨近結束時連續的八分音符,斬釘截鐵般的節奏,表現了熱情的情感和堅強的意誌。經過短短的展開部後,內心的激動表現得更為強烈。在尾聲中,沸騰的熱情達到頂點時,突然沉寂下來,但洶湧澎湃的心情並沒有就此平靜。貝多芬曾說過他的作品二十七號的兩首奏鳴曲都像幻想曲。他指示《月光》奏鳴曲的樂章之間要緊接不要有停頓,這樣才能從開始樂章以暗示性的方式逐漸展開,進入到錯綜複雜的終樂章,而得以提供一種凝聚高潮的感覺。貝多芬這一時期的奏鳴曲充滿了嚐試性的作法,他企圖重新評價奏鳴曲式主要的創作原理。一般來說,如要遵循傳統的格局,奏鳴曲式往往隻出現在一個樂章裏,而通常在第一樂章,但貝多芬打破了這種模式,《月光》奏鳴曲是古典樂派開始朝浪漫樂派轉變的作品之一。 

貝多芬的c小調第八鋼琴奏鳴曲,作品13《悲愴奏鳴曲》(Pathétique 

《悲愴奏鳴曲》創作於1799年,是貝多芬贈給卡爾8226;馮8226;李希諾夫斯基親王。作者最初命名為Grande Sonate Pathetique,意為“悲愴的大奏鳴曲”。 

《悲愴奏鳴曲》是貝多芬最出色的鋼琴奏鳴曲之一。據說貝多芬在創作完成該作品時,他的父母不幸去世。有人認為該作品是貝多芬前半生的寫照。反映了作曲家內心孤獨但又不向命運低頭執著的性格。但也有人將其與《羅密歐與朱麗葉》相比較。認為這是對青春的詠歎。實際上,這首奏鳴曲被變奏後常常成為戀愛影視的背景音樂。該作品感染力巨大,膾炙人口。 

《悲愴奏鳴曲》分三個樂章

1. Grave; allegro di molto e con brio(莊然、活力的快板) 

2. Adagio cantabile(如歌的慢板) 

3. Rondo: allegro(急速的快板) 

第一樂章。C小調,快板。主要以奏鳴為主,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以雄渾的重板和斷奏,給人以深邃、凝重,熱血沸騰的感覺。第二部分則富於流動感。該樂章已經做為鋼琴演奏考試(10級)的彈奏曲目,用於判斷演奏者對樂曲和創作者本身的理解。 

第二樂章。降A大調。如詩的慢板。采用了三段體曲式。用柔和的旋律驅散了第一樂章深邃感。該章節被改編成多種變奏版本。成為輕音樂中名篇,常被其它藝術引用,象征純潔或愛情。且該樂章對流行樂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第三樂章。C小調,急速回旋的快板。親切和活潑給人一種青春不安與自信。也有人認為曲中有濃鬱的思鄉情緒。但以作品的標題來看,很像要表示一種不可阻止的生命活力。該樂章有許多結尾都有貝多芬式的特征。表達了作曲家那種自信張揚性格。許多專業人士對該樂章的評價最高。也有許多被改編的版本。甚至改成拉丁舞舞曲。 

貝多芬-d小調第十七鋼琴奏鳴曲 (暴風雨) Op.312

這是31作品中,在內容上特別強烈的樂曲。以“暴風雨”稱呼這首鋼琴,原因是因為有一次貝多芬的學生辛德勒向他詢問d小調和f小調鋼琴奏鳴曲表現什麽時,他說:去讀一下莎士比亞的《暴風雨》吧。這首樂曲就因此而稱為現在的名稱。樂曲寫於1802年夏天。全曲充滿著奇異灰暗的緊迫感,樂思也相當大膽。 

第一樂章 最緩板與快板(Largo - Allegro)d小調,4/4拍,奏鳴曲式。第一主題包含了沉思、激動、疑問三種不同的速度。第二主題從歎息呻吟的音調,上升為悲壯激昂的熱潮。展開部首先以最緩板開始,接著轉為快板而成為充滿活力的發展。再現部中,第一主題的第一音調發展為意味深長的喧敘調,然後熱情激動的快板回答了喧敘調提出的問題。在再現部中,音樂形象的矛盾和衝突表現得比展開部更為尖銳。 

第二樂章 慢板(Adagio),降B大調,3/4拍,奏鳴曲式。如果說猶如暴風雨般的第一樂章是戲劇的第一幕,那麽明淨、安謐的慢板第二樂章就是暫時的寧靜。它像一首夜曲,第一主題是莊嚴沉靜的內心歌唱,旋律不斷在高音區和低音區上交替著,象征著縱橫馳騁的思維活動。第二主題則是純樸而明朗的,具有民歌的風格,用F大調呈示。沒有展開部直接進入再現部,第一主題是變化再現,第二主題回到主調再現。 

第三樂章 稍快板(Allegretto)d小調,3/8拍,奏鳴曲式。用川流不息的十六分音符,表現出一種活潑奔放的精神境界。 

貝多芬 - 鋼琴奏鳴曲 No.23“熱情” Piano Sonata No. 23 in F minor ("Appassionata"), Op. 57

貝多芬的第二十三號鋼琴奏鳴曲,f小調,OP.57,作於18041806年間。其《熱情》的標題由出版商根據此作充滿激情、前後兩個樂章如暴風雨般有萬鈞之勢而命名。這首作品呈獻給布倫斯威克(Brunsvik17771849)伯爵。伯爵女兒泰麗莎與約瑟芬,都曾是貝多芬的愛戀對象。 

f小調,第二十三號鋼琴奏鳴曲《熱情》,作於1804年,這首樂曲是貝多芬中期創作中的鋼琴傑作之一,而貝多芬自己則認為本曲達到了他鋼琴奏鳴曲創作的巔峰。這一奏鳴曲是貝多芬所有作品中最富激情的一部,充滿鬥誌的“熱情”像巨浪一樣澎湃起伏。有關此曲,貝多芬:“去讀一下莎士比亞的名劇《暴風雨》吧! ”莎士比亞的名劇《暴風雨》的主曾說過題表現的是人類的智慧和毅力必將戰勝大自然的力量,這一主題與本曲所表達出來的熱情奔放、具有英雄氣概的中心思想是完全吻合的。 

這首奏鳴曲創作於1806年。當時,他已寫作《英雄交響曲》,正在醞釀與寫作《命運交響曲》。時代在作曲家的作品中印下了深深的烙印。貝多芬所崇仰的共和理想”的偶像拿破侖,曾是抗擊封建君主暴政的英雄,但取得政權,拿破侖卻加冕稱帝,這就粉碎了貝多芬心中的憧憬,使藝術家陷於深深痛苦之中。他意識到,自由必須由人民自己去爭取。 

此時,他的耳聾疾患加重。時代的重壓與個人的不幸,使英雄貝多芬愈益顯出英雄本色。他選擇了鬥爭,用自己的音符構築起一座座英雄性的紀念碑。在這首奏鳴曲中,充滿了激烈頑強的鬥爭精神,洋溢著令人感奮的熱情。 

這首作品在出版時,被加上了“熱情”的標題。由於標題與音樂情緒及作品實質相符合,多年來,一直沿用了這個恰當的標題。評論家把這個奏鳴曲比作“火山的爆發”。 

3個樂章: 

1.很快的快板,F小調,奏鳴曲式。第一主題所擁有的莊嚴肅穆氣氛,由於附加了《第五交響曲》的開頭動機而加強。然後由第一主題的動機和激動的和弦,引出經過部,連續展開“命運”動機。第二主題是充滿光明與希望的旋律,與第一主題形成鮮明對比。這個樂章反複強調“命運”主題與第二主題的對比,形式上很像是《第五交響曲》第一樂章。 

2.流動的行板,降D大調,變奏曲形式。由主題與它的3個變奏組成,情緒上趨於平靜,與第一、三樂章形成對比,其結尾有風雨欲來之感。 

3.從容的快板,F小調,奏鳴曲式(與第二樂章之間不間斷)。以激烈地連敲減七和弦開始,第一、二主題都非旋律性,而是暗示了一種力度。呈示部結束時有動態很大的快速音群。尾奏為急板,最後就像是企圖衝破所有障礙,有勢如破竹之力度。 

貝多芬c小調第五鋼琴奏鳴曲Piano Sonata in c-moll Op.10-1 (獻給馮8226;布朗伯爵夫人) 

Op.10中包含三首奏鳴曲,這三首都很有貝多芬的個性,相互之間並沒有類似,每一首都有自己的明顯特征。第一和第二首是三個樂章,第三首卻又回到四個樂章,構成相當大型的樂曲。在Op.10中,充分地表現了貝多芬是如何地苦心孤詣,為各種奏鳴曲能在古典的簡潔與內容的充實兩者兼容並蓄情形下,打破慣例,脫離既成的模式而勇往直前的姿態。

貝多芬在此曲中更自由而確實地使用了變形的動機和銳利的對比,試圖使全曲呈現多麵性,以強化了全曲的統一。在作品的立場上,此曲和莫紮特的c小調奏鳴曲(K457)有相似之處,如陳腐的伴奏已經消失,被特性化了;過門連接部分已旋律化;出現的動機被有機性地發明了。除主、副主題外,加入的旋律式曲思變得非常豐富,過門的音群不再供裝飾用,而成為氣氛的發展和細致與簡結的相結合,並獲得了高度的美感與和諧。由於在第一、第三樂章中具有粗狂、激烈的熱情,具有英雄式的反抗精神及陰暗的嚴肅氣氛,有人稱這首奏鳴曲為“小悲愴奏鳴曲”。

第一樂章 很快並充滿活力的快板 (Allegro molto e conbrio) c小調 3/4拍子 奏鳴曲式

這是個熱情而強有力的、富於戲劇性的樂章,它自始至終貫穿著一種不可遏止的力量,充滿了男性的決斷力。樂章的主要主題是由激烈地向上爆發的開頭動機和表情圓滑的動機交替而成的,它們的對立已經預示了整個樂章的風格。展開部出現的新曲調也具有悲切的表情,當那被壓製的熱情逐漸平靜下去後,再現部開頭的動機又一次突然爆發。

樂章具有交響性幅度,它完整嚴謹、在正確的速度下加深了作者內心世界感情的表達。樂章的形成也很緊湊,統一的節奏脈動極其合理,聯成整體,各個樂段所具有的不同形象栩栩如生。它熱情而強有力,朝氣向上,展示了一股熱的力量,充滿了積極充沛的精力。

蘭茲公正把此樂章描繪成森林巾打獵的畫麵。“打獵”那英勇的威武性,必將喚起人們在道德、心理的思索。

第二樂章 很慢的柔板(Adagio molto) bA大調 2/4拍子 較高等級的回旋曲式(沒有展開部的奏鳴曲式)

在這樂章中盛入象孤魂獨自般的歌曲,顯示出凝聚的內在性已達到異常的境界。此慢飯樂章是貝多芬奏鳴曲慢樂章中最優秀的典範,是貝多芬充滿感情的形象之一,它把青年貝多芬的內在成長在音樂中完美地描繪出來,它給人們的感受是突出了一種熱情升漲的因素——抒情、詩意,時而帶有自由的即興性質。隨處展現的激烈熱情,在下降的強大琶音以及悲愴的強音中震鳴,從靈魂深處進射出來的不安憧憬,變成了副主題中往上飛舞的六十四分音符最弱奏的變奏音群,並且散發出怪異的光芒。

在這個莊嚴的世界中,其深處往往蘊藏著一股熱情,為了表現出這樣的世界,貝多芬使用了省略展開部的奏鳴曲式,隻以第四十五小節中的一個和弦代替了應有的展開部。主要主題在再現部和尾奏中再一次露臉時,是以華麗的變奏進行,從而引發出優美深邃的詩情。整個樂章音樂有深刻的生活喜悅;有對高尚的人類精神的長處認識;有對周圍世界崇高、光明的看法;這是一個同時代人在充滿幸福和創造力寧靜時刻的肖像。

貝多芬在這樂章中寫得異常小心仔細,每個部分都有明確的藝術構思和平整性,把它作為第一樂章和終曲戲劇性緊張激情之間的一個內心世界小島。它的音樂寓意深刻、高尚純樸,高音聲部始終淩駕一切,旋律線條清晰自由,節奏極為精巧。為了彌補省略的展開部,有些地方把主題進行了靈活美妙的變奏。因此,必須把所有的奏法和力度變化做出來,準確地找到正確的統一脈動,找到基本的速度,以防止庸俗的表情和太多的自由,要把“心之歌”透過鍵盤流露出來。

蘭茲曾正確地評論道:“這首(Adagio)同時是莊嚴的,又是樸素的,仿佛從管風琴的管中流出。”羅曼8226;羅蘭發現這兒是“寬廣、稠密的描繪的範例,有某些過多的圓潤……,這兒洋溢著從容不迫的、寬廣的旋律外形,在結尾形成了柔和的源流。”

第三樂章 極急板的終曲 [Finale(Prestissimo)] c小調 2/2拍子 奏鳴曲式

在這個樂章中,是貝多芬堅強天性風格的體現,它充滿了幻想與幽默,含有詼諧性的要素,在極快速度的範圍內稍帶著漸慢的幽默,使其音樂的表現更富光彩。主要動機充滿焦躁之情,也隻有粗野的外貌,似乎是非鋼琴式的,與猛烈地顯示前進動力的主要主題相比時,副主題又顯得多麽崇高、莊嚴、悲愴,帶有精神勃勃的剛毅性質,展現出平靜撫慰般的音響。樂章的樂念極美,很有感召力,非常富於獨創,形式上也十分緊湊簡潔、結構良好,內在的力量和深刻的含義與熾烈的熱情和堅毅的意誌結合在一起。

這首手法極為簡潔的奏鳴曲式終曲充分顯示了貝多芬在作曲上更加精煉了,這樣優異的手法,被視為是《第五交響曲》的先驅之作。根據主要動機寫作的,隻有11小節的展開部末尾,那猛烈的“命運動機”已經清楚地敲響。這一終曲是貝多芬努力創作的探索和激動人心的見證,到處是聽覺頑強探索的嚐試,它確實展現了貝多芬天才的稟性——高度分寸感的結合、苦難和歡樂的想象、苦難與緊張的探索。

這一樂章明顯含有詼諧曲的要素和多彩的暗示,其內容正如貝格評論的那樣:“它蘊含著遠為表麵上看到的多得多的東西,象一首謎語,藏著騷動和怨訴。”蘭茲卻在終曲中發現其中電光形的旋律,就象“陰沉的雷雨之夜的閃光。”安8226;魯賓斯坦形容這個終曲“非同一般的緊湊和強烈。”按照羅曼8226;羅蘭的看法,這兒感情“在旋轉……內心的驚慌,不正規的對比……尖銳的停頓……這些預示了《月光》、《熱情》終曲中的暴風雨。”

正確地理解第五奏鳴曲的終曲,可以把它看作是貝多芬未來宏偉構思的靈感草圖,它的幅度、激情是真正貝多芬式的,它具有沉著的態度、自製力的高潮,到處可以覺察到貝多芬在努力嚐試和捕捉創作意識中形成的影像。 

貝多芬F大調第六鋼琴奏鳴曲 Op.10-2(獻給馮8226;布朗伯爵夫人) 

第六鋼琴奏鳴曲與第五鋼琴奏鳴曲相同,也是三樂章的,但沒有前一首的戲劇性。第一樂章和終曲體現了輕巧、戲謔的情緒,第二樂章割愛了普通的、充滿感情的徐緩樂章,而代之的是 (Allegretto)部分,它輕快而怡淡之情,直率地在f小調上展現出來,形成了對比,貝多芬力圖展示在愉快的掩蓋下一時閃現的深沉感情,這也是貝多芬最喜愛的形式。在這首奏鳴曲中,貝多芬首次把第二樂章的調性改用小調,這一新的嚐試也告訴我們:貝多芬是一位多麽富於創造的作曲家。

這首奏鳴曲內容清楚、不包含什麽戲劇性因素,但卻擁有輕快、爽朗的滋味,這是貝多芬在特殊感興之下而寫的。貝多芬在這首奏鳴曲裏使用了一些不尋常的手法:如在第一樂章的展開部裏出現了嶄新的主題;小步舞曲式的小快板樂章代替了緩慢的第二樂章;末樂章十分幽默,是用賦格段的形式寫成的,在貝多芬奏鳴曲中采用這種對位形式,估計是第一例。

這首奏鳴曲使用了細致的動機,充滿春之快樂的可愛音樂,洋溢著海頓、莫紮特作品的氣氛,曲中那明朗輕快的情調令人陶醉。

第一樂章 快板 (Allegro) F大調 2/4拍子 奏鳴曲式

這是個活潑而樸素的樂章,相當簡潔的奏鳴曲式依然令人困惑不解,雖然植入海頓般明麗、天真、甚至俏皮的情調,可是象轉調段那對比式的主題,還是展現出貝多芬的宏大情感。

此樂章輕巧、戲謔、詩意的情緒極濃,它鮮明地刻劃了貝多芬相當強的個性,我們多多少少可以看到貝多芬所喜愛的形象之一——把人的愉快感受與對大自然的陶醉融合在一起。整個音樂貫穿著大自然的回響:鳥兒吱叫、小河淙淙響、遠處森林愉快神秘地作響,在這個背景上,心靈在抒情、洋溢著自在的幸福。

蘭茲非常喜歡主要主題的詩意,關於第一樂章音樂感情生動的描寫是正確的:這仿佛是《第五奏鳴曲》終曲苦難、緊張的探索之後的休息,回到了青年人明快的、無憂無慮的、有時控製不住的歡樂,有時帶幾分悲傷的心情……。羅曼8226;羅蘭對此樂章曾論說道:在這個樂章中看到了貝多芬音樂最“清新的小溪。”

樂章的呈示部絕妙地表現了抒情浪潮的增長,好似愉快地一口氣地飛躍,是引向人與大自然結合的歡樂。小調的展開部又是大自然和人美妙的融合,雖然取用呈示部最後2小節的動機,並且加入同樣單純的三連音動機進行有機性展開,所流露出純粹的音樂趣味以及固執的表情,是值得人們注目。再現部中大自然的音響更為多樣、更為生動,顯示了貝多芬式的廣大性,充滿著內心的幸福,沒有任何蔭影的歡樂。此樂章貝多芬安排了豐富的旋律性與令人目眩的細致運動,足見貝多芬是經過深思熟慮後寫作出來的,它自始至終充滿著光明、愉快、信心及抒情的喜悅,好象一切都被光明所照亮。

第二樂章 小快板(Allegretto) f小調 3/4拍子複合歌謠曲式

這首奏鳴曲沒有徐緩樂章,而代之以具有動感的小快板樂章。貝多芬對這個樂章並沒有記以詼諧曲的名稱,但在樂章中間部的主題卻是明顯的詼諧曲式的性格,就其內容來說,特別能讓人聯係到的是貝多芬較後期作品中含有的思想,如《命運交響曲》等等。這個樂章好象在描寫從孤獨的深淵再度湧現出各式各樣的夢與希望,這是徹頭徹尾的貝多芬式音樂,是無限簡潔又無限豐富的獨特作品。

由低音域彎彎曲曲地往上爬升的齊奏歌曲是多麽平靜而遙遠,隨後的樂句中弱拍附上強音,音樂的緊張感突增,躍上高峰後又平靜下降的主題又顯得多麽寂寞;寂靜的中段在根底部卻流動著可怕的力量……,這一切的表現無不沁人肺腑,喚醒了人們心靈深處的真實感受。

蘭茲認為這個樂章是貝多芬最優秀的鋼琴作品之一。按照安8226;魯賓斯坦的評論:“這首小快板(它的第一個神秘的主題和柔和的三聲中部)從頭至尾是驚人的,沒有內心的激動是不可能演奏的。”蘭茲在這小快板中感覺到近似《浮士德》中的夜景,蘭茲的想象可能是隨意性的,但我們卻能似乎感受到小快板中那沉著、徘徊的夜色情景音響,這的確與第一樂章響亮、白晝的音響形成對比。在第一樂章裏,人們愉快地投身於歡樂的大自然的懷抱,而在此樂章裏,人們感受的是憂愁、不安,大自然和音響也是神秘莫測的。

在這小快板中,ppp占優勢的力度特點也強調了夜曲的形象特性,精致的和聲與深沉的形象極為絢麗。總之,此樂章與第一樂章放在一起,形成了光明與昏暗、愉快與悲哀、信心與猶豫之間的強烈感情對比,這樂章顯然是一首詼諧曲風的音樂。

第三樂章 急板(Presto) F大調 2/4 拍子 較大型的三部歌謠曲式(近似奏鳴曲式)

此終樂章貝多芬謹慎地沿襲了意大利古鋼琴音樂的奏鳴曲式,具有海頓式民間風味的純樸特點。尤其是賦格風格的開頭樂句和使用一些對位手法,令人想起杜曼尼柯8226;斯卡拉蒂的樣式,也可以從中看到遠離多聲部樣式的那種精神,但其內容卻充分體現了貝多芬特有的內心精神世界和創作原則,也令人親切地感受到貝多芬式的幽默和奔放的情趣。

這個罕見的樂章是把賦格曲與奏鳴曲結合起來的奇特作品。主要主題是以賦格風進入的,使用了一些對位式手法,但與複調音樂的精神仍有一段距離。副主題是主要主題的轉位,兩個主題的對比性稍弱些,但樂章表現出的痛快淋漓、詼諧而白熱化的活力卻使作品成為宏大壯麗的音樂世界。

安8226;魯賓斯坦看到終樂章是“貝多芬式的幽默典型。”由此,我們可以明確在樂章中找到貝多芬的精神、貝多芬的熱情!找到貝多芬善於迅速地從靜思過渡到行動,從幻想過渡到振奮的感情理智表現。終曲的形象構思是健康向上的,是真正的民間大歡樂,在其音樂節奏力度的脈搏中,在尖銳性、有棱角的進行中,我們都時時能體會到貝多芬的倔強個性、貝多芬倫理特點的解答。終曲所展示出深沉的悲愴世界對於明朗、歡快、詼諧的世界也埋伏了巨大的感應力和熟練的表達手法。我們發現:貝多芬在年輕時,已經深切地領悟了悲愴世界所掀起的壓倒式威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