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望天

談天說地 古往今來 曆史人文 天下大勢
個人資料
正文

四麵楚歌之美國篇 美國社會十字路之五

(2009-02-02 10:22:35) 下一個

 

 

如果看一下當年美國情況,和今天的中國,有一定的可比性。當時的美國經濟是飛速增長,在1923年,全國收入是743億美元,到了1929年,漲到890億。但是這個增長的分配有問題,據布魯克林基金的研究報告,在1929年,最有錢的0.1%美國富人的收入,等於底層42%的窮人的總收入。這部分富人控製了34%的儲蓄,而大概80%的美國人一點儲蓄都沒有。要看一下當時的貧富差距,可以用汽車大亨福特的年收入1400萬美元,和美國的人均收入750美元相比。如果用2006年的數據,美國25歲以上的個人平均收入32000美元,那麽福特的收入就是差不多6億美元一年。不過這個數字在這幾年的華爾街到不是什麽大數。

以稅後的可支配收入增長來看,人均收入是增長9%,可是1%最富有美國人的增幅是75%。造成這個貧富不均擴大的第一個原因,是生產力的提高。從1923年到1929年,每個製造工人的產出率增加了32%,但工人的工資隻增加8%,大概是生產率提高的四分之一。由於製造成本的快速下降,工資增長奇慢,而價格沒有變化,結果就是大部分的好處變成了企業的利潤。從1923年到1929年,美國企業的利潤漲了62% 企業分紅漲了65%

收入差距過大的另一個因素,是當時的美國政府過於親商界,不光是行政部門。國會更是幾次,通過稅收法案,對有錢人的聯邦收入稅和遺產稅,進行減免。減完稅後,對一個年收入1百萬美元的富人,原來要交60萬的稅收,就減到了20萬。美國最高法院,看到行政部門和立法部門,打破頭搶著向富人送錢,也不甘落後,在1923年的一個案例中,宣判最低工資製違法美國憲法。

俺這裏說的不是美國當年的富人和窮人的貧富差距,而是美國的富人和中產階級的貧富差距,還不包括更窮的窮苦的白人,和幾乎全部的少數族裔。這個財富不平衡的結果,就是美國四分之三的人民,其家庭年收入是2500美元以下,基本上全部收入就花在了基本生活必須品,如食品,衣物,等等。這部分人的總收入不到美國總收入的45%,那麽就需要剩下的四分之一,占用超過收入的55%的人們,來消費多生產出來的產品。

你當然不可能讓這些富人們一天吃100餐,或者是買1萬雙皮鞋(好像前菲律賓的馬科斯老巫婆幹過),來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各界精英一拍腦袋,心生一計。

一個就是讓富人花錢在高檔消費品上(俺說的忽悠經濟)和讓他們投資(包括股票投資)。另一個就是發明消費信用,讓窮人們借錢來買資本家過度生產的產品。

讓不夠錢的中產階級們借錢買東西,就是“現在買來用,以後再付錢”這個及時行樂的思潮,就這樣正式登場了。這個提法當時確實受到了大家熱烈的響應。在1929年的時候,全美國的新風尚玩意兒,汽車中的60%,和收音機的80%,是用分期付款完成交易。從1925年到1929年,美國人的信用消費欠債,就從13.8億美金,翻到了30億美金。這種把未來拿到今天來活的生活方式,也是今天美國人麵臨的困境的問題之一。

當時美國人的信用是建立在未來的工資收入上的。這種今日花明天錢的做法,自然就彌補了有效需求,因為工資收入增長慢而不足的問題,但就為未來的經濟崩潰埋下了炸彈。等到那一天到來的時候,因為人們已經把未來的購買提前實現了,從物資生活上來講,除了基本的吃和用,已經沒有購買的必要。而從工資的角度來講,因為積累的債務越來越高,大部分的工資是用來還債,可以支出來購買的額度,基本沒有什麽空間。這就導致了消費的突然大幅度下跌。

和今天的情況相比,當時賺了這些購買力的錢的人,是美國的提供產品資本家和提供消費貸款的銀行家,不管這麽說,還是肉爛在自己的鍋裏。而現在的情況,就是美國大量的產業空心化,導致了工人工作職位的流失,而消費品又大量來自於進口,提前消費的錢被外國人賺走了。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是你的提前消費的信用貸款不能建築在沒有的未來工資來源,於是俺們精英們的最大貢獻是發明了房地產價值增值提款機。另外又因為消費購買的錢通過貿易逆差流到了外國,又必須靠向外國人借債來支持消費。

另外一個富人花錢到忽悠產業和投資上,就會因為經濟情況的變化,而導致這些財富被儲蓄了起來。窮人沒錢可以花,富人有錢不願花,中產階級沒工作不敢花,結果整個經濟一下就開始嚴重緊縮,導致了大蕭條。

從這裏可以看到,中國政府需要學習的經驗。因為中國幾千年的曆史,俺們對宏觀經濟的理解,不是象西方人這樣狹窄。有管子和鹽鐵論這樣的經驗可以依賴,就不會麵臨美國絞盡腦汁,想著用什麽辦法,才可以讓銀行係統恢複生機。又是要注資,又是要剔除壞賬,又是要監督銀行是不是願意放貸。俺們可以通過國家對國有銀行的控製,要求國有銀行暫時放棄經濟人的角色,帶上社會人的帽子,行使一個社會責任。

而中國政府要學習的是,俺這裏描述的1929年之前的美國社會分配不均衡的現象,其實從1980-1990年,然後從1995-2005年,幾乎是重複了。中國要避免陷入同樣的困境,花的力氣,應該是如何在稅收政策上縮小貧富差距,在全民醫保,免費教育,和廉價住房上麵,幫助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起基本的社會安全網,努力推行新勞動法,才是避免經濟危機的正道。

美國今天如果做不到解決這個問題,而是繼續把精力花在如何恢複銀行機能上麵,這一次想要避免大蕭條估計是有一定的難度。從伯南克的思路上看,其基本行事方向,大概還不會立即走到銀行國有化這個步伐,還是應該在壞賬銀行這個路子上,繼續磨磨蹭蹭。也許下一波的經濟打擊,會讓他和其他的美國精英們,開始另類思考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群思 回複 悄悄話 很同意你的分析和結論。從你的文章中學到不少東西。謝謝!
望你不斷出好文!
hulahula 回複 悄悄話 讀了您的美國經濟十字路和美國經濟堰塞湖係列,受益匪淺,這裏先一並謝過。按您的說法,美國今日的經濟災難,歸根到底是由於分配不均衡造成。而分配不均又造成消費不足,消費畸形,虛假消費,超前消費,等等最終帶來經濟危機。然則分配問題一時半會解決不了,或根本沒法解決,因此要走出危機就隻有靠增加消費這一條道兒跑到黑。現在伯南克黔驢技窮那貨幣政策是不靈了,所以就又隻得回到凱大爺的財政救市老路,不知樓主以為然否?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