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點點

非常高興我們能在網上相遇,相識,相知。願這裏能帶給你陽光和快樂,溫馨和幫助!
個人資料
正文

八九的曆史功績--by 冷木

(2009-06-04 12:53:21) 下一個

今天在其它論壇看到朋友冷木寫得這篇文章,覺得講的很有深度,特貼上來與大家分享。

我同意他說的,對六四的紀念不能隻集中在其悲劇的一麵,應當把關注點轉移到積極的方麵。

我讚同他講的,從民主政權運動轉變到民主社會運動已經是中國的現實。

而且我相信,這種民主社會運動的成功將最終推動中國的民主政權運動。。。

八九的曆史功績--by 冷木


轉眼已經二十年,我們這些當時的青年已經步入中年,甚至鬢生華發。在紀念死者,感沛青春之餘,我這幾年有一個感觸,就是多數對六四的紀念集中在了其悲劇的一麵,這當然是應該的,但同時,對六四曆史功績的談論卻很少。所以我在這二十周年紀念之際,試圖拋磚引玉,從這個方麵談談,也算我自己對死者,同時也是對自己的一個交待。

大的曆史事件有成功的,有失敗的,也有半成功或者說半失敗的。在我看來,八九學運是半成功的,而且其對中國現代曆史和世界現代曆史的推動都是巨大的,光從其起到的曆史作用講,已經足夠稱的起偉大,讓我試圖一一說來。

1。成為結束冷戰的最後一根稻草

八九年社會主義陣營有兩大曆史性事件,一個是悲劇的六四,一個是喜劇的柏林牆倒塌。六四發生在前,柏林牆倒塌在後,從關於柏林牆倒塌的曆史資料看來,正是六四的悲劇讓東德的多數當政者看到了阻擋曆史潮流的代價,因此六四對蘇東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成了壓垮專製者鎮壓信心,從而結束冷戰的最後一根稻草。而津津樂道中共鎮壓正確的一個最主要理由是中國這十幾年的經濟發展,但中國能有這十幾年的經濟發展,靠的是什麽樣的國際環境?靠的是搭上了這一波的資本全球化,而這一波的資本全球化是直接的由於冷戰之結束,而且這一波的消費主義被很多專家稱為冷戰結束的紅利,試想一下,如果美歐還在和蘇東搞軍備競賽,有可能有前些年那種程度的經濟繁榮嗎?美國的窮死有可能成包成包買中國的襪子嗎?可以說若沒有冷戰的結束和全球化,中國這些年的經濟騰飛就沒有了實現的可能。因此是中國人民用自己的抗爭和鮮血推動了冷戰的結束,催生了一個可以讓中國經濟發展的國際環境。

2。讓集權社會變成了威權社會

六四不僅間接推動了國際形式的變化,更直接導致了中國社會多方麵,多層次的深刻變化,有些影響大概才剛剛開始。

首先一個變化就是戳破了意識形態的神話,終於迫使中共從革命黨變成了執政黨,從一個掌握所有真理的先知集團變成了一個需要和人民討價還價的統治集團。不要小看這個變化,這個變化是中國這二十年一切進步的心理基礎。當局再也不能靠從理論上忽悠人民,發一個社論就全國起舞來統治中國了,必須要拿出GDP的成績。對這個的一個小注腳就是每周的政治學習終於退出了曆史舞台。

其次一個變化是麵對合法性的困境,為了保住統治地位,不得不選擇經濟自由化的道路,實行了沒有趙紫陽的趙紫陽經濟路線。把當時趙在特區提倡的三來一補,大進大出的外貿經濟模式推廣到了整個沿海甚至內地,才有了隨後的經濟大發展。如果沒有六四造成的合法性危機,鄧能說服那些他試了N年都沒法成功的黨內保守派接受這樣的原則性變化嗎?想想90年,91年中國的情勢,是什麽樣的民意讓鄧的南巡講話可以讓黨內保守派屈服?難倒不是六四後形成的那個認清中共的新民意嗎?發展是硬道理,是因為六四以後,當局其他的任何道理都已經不管用了。

第三個變化是不管多麽弱小,國內和海外的所謂“民運”實際上成了當局心裏的反對派,讓他們有了競爭的意識,有了危機的意識,而且不光是意識,還給了很多新思想,新政策以生存和討論的空間。體製外的反對派雖然不能形成組織,但至少可以公開生存了,共產黨一手遮天的局麵終於結束了。這樣一個局麵,從相當程度上保證了當局的政策決定不會一意孤行,這也是中共在很多方麵可以不犯錯誤,少犯錯誤,和改正錯誤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四個變化是人民終於可以理直氣壯的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做決定了,再也不需要認為自己是螺絲釘了,再也不需要認為自己是某種意識形態的工具了,人民從思想上徹底的自由了,個人主義終於至少和集體主義平起平坐了。

而第三和第四個變化加起來,就形成了第五個變化,那就是公民社會的建設終於可以開始了。這些年公民意識的抬頭,網絡事件的演化,維權運動的高漲,都可見所謂民運的幽靈,民主,自由,民權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了。

當然,六四也帶來了很多不健康的東西,比如貪汙,腐化的深度發展,貧富差距的加大,特殊利益集團對國家政策的操縱,等等,但這些問題的解決,無一不需要把八九的未竟事業完成。

最後說兩句民運,特別是海外民運的低迷,除了自己的內鬥外,還有兩大因素,一個是他們的很多經濟主張,甚至社會主張都被中共采用或正在采用,比如經濟自由化,比如呼籲改善工農醫療待遇等。因此這個應該是成功,而非失敗。另一個是他們更多的關注於民主政權運動,而沒有集中在民主社會運動。但現實要求的已經是民主社會運動,是公民社會的建設。前些天問一個朋友感想,他說現在比十年前樂觀多了,六四播撒的自由種子已經在中國大地全麵發芽了,隨著網絡和維權運動的興起,特別是以去年民間抗震和今年鄧玉嬌案的救助為標誌,一個民主社會運動的新時代已經全麵展開。

A BATTLE WAS LOST, BUT A WAR HAD BEEN WON.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