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多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抗日戰場上的德國軍官們

(2011-07-26 00:43:27) 下一個

 


說起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德國和日本,許多人都知道是法西斯侵略集團,是二戰的策源地,但他們也許並不知道,在中國抗戰前,甚至是中日戰爭爆發後的一段時間裏,德國這個日本的盟友,卻一直是支援中國國防建設的主力軍。德國的軍火輸入成了20世紀30年代中國軍隊發展的重要因素,而德國軍事顧問團則給中國軍隊的現代化改造提供了大量的幫助。


30年代有大批德軍顧問來華,到1938年德國強令駐華德國軍事顧問團回國,並威脅不回國的人將因“叛國罪”被送上法庭,大部分人迫於壓力回國,但有6位德國顧問毅然留在中國。在抗日戰爭,以及此後的歲月中,這些德國顧問演繹出了一個個傳奇故事。



1.遠征印緬的新一軍少將施泰因Captain Stein

http://thumbs2.ebaystatic.com/m/mDtbwGt4ADT5K6NMg4Z0knA/140.jpg

前德國國防軍上尉弗裏赫·馮·博多·施泰因(Freeh von Bodo Stein)1901年9月28日出生於德國東普魯士的一個貴族家庭,祖先是19世紀初普魯士王國首相。1931年,德國國防軍上尉施泰因主動要求作為軍事顧問前往中國,此時中國財政部長宋子文正想建立一支西式稅警總團。

剛到中國不久,施泰因便結識了稅警總團第2支隊隊長孫立人上校。稅警總團是首批接受德式裝備和訓練的王牌部隊。抗戰爆發前,施泰因作為稅警總團第4團的軍事顧問,以德國國防軍為模板,為部隊製定軍事條令。經過努力,稅警總團第4團的戰鬥力在中國堪稱翹楚。施泰因在評估報告上寫道:“就整體而言,第4團並不比任何一個德國步兵團差。”

1937年8月淞滬會戰爆發後,稅警總團第4團奉命參戰。10月,該團在周家橋多次阻止日軍強渡蘇州河。施泰因和孫立人親臨一線指揮,在戰鬥中,他們被迫擊炮彈所傷。

1938年5月,施泰因傷愈返回武漢,沒想到僅一個月後,德國外交部長裏賓特洛甫便訓令在華的德國軍事顧問立即回國。他稱如有不遵指令者,將被視為叛國。迫於壓力,大多數顧問選擇回國,但施泰因向顧問團團長馮·法爾肯豪森表示,即使在德國的家人被關入集中營,他也要留下,“以便親眼看到那些蹂躪中國土地的日本侵略者徹底覆滅。”結果,施泰因被德國國防軍除名,而中國軍隊授予他中校軍銜,讓其趕赴貴州都勻編練緝私總隊。1941年12月,緝私總隊被正式改編為國軍新38師,孫立人晉升師長,施泰因則擔任上校參謀。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經盟國協商,蔣組建中國遠征軍,新38師也在其中。1942年4月,施泰因隨新38師進入緬甸,參加曼德勒會戰。此時英軍一部被日軍圍困於仁安羌,情況危急。孫立人命第113團(團長劉放吾)馳援,施泰因當即請求參戰,孫立人答應了。4月17日,施泰因與英軍司令威廉·斯利姆(General William Slim)舉行會晤,雙方商定夾擊日軍。18日淩晨,中英兩軍同時發起突襲,殲滅日軍一個大隊,解救了陷入絕境的7000名英軍。斯利姆發給倫敦的戰報中有這麽一句話,“一名德國軍官在Battle of Yenangyaung(仁安羌)爆發前和我商定作戰計劃。”[Slim, William (1956). Defeat into Victory(反敗為勝)London: Cassell. ISBN 0-304-29114-5]

仁安羌之戰後,施泰因隨新38師撤往印度休整,1942年8月,他們進駐印度蘭姆珈訓練基地接受美式裝備和訓練。在印期間,由於對訓練理念理解不同,施泰因與一名美軍教官發生爭執,那名美軍上校稱他為“納粹分子”,這使得施泰因極為憤怒,他反駁說自己是一名中國軍官,最終迫使美方公開道歉。1943年10月,中國駐印軍隊開始向緬甸反攻,施泰因作為新38師參謀參戰。1944年3月,施泰因親臨第113團,協助指揮戰鬥。9日,第113團與美軍突擊隊一道攻克瓦魯班,在1944年4個月中,施泰因又參加多次戰鬥,8月3日,中美聯軍克複緬北重鎮密支那。

密支那戰役結束後,施泰因因戰功被晉升為陸軍少將,升任新一軍高參。1945年3月,緬甸境內的日軍被肅清。7月,孫立人受歐洲盟軍最高司令艾森豪威爾邀請,訪問西歐,施泰因也隨行赴歐。在德國,施泰因作為戰勝國將軍參觀了戰俘營。1947年11月,施泰因隨陸軍訓練部遷往台灣。在孫立人力薦下,1950年5月,施泰因被授予指揮權,負責訓練特種兵。隨著孫立人在台灣當局中失勢,施泰因也作為“孫黨”受到排擠,1956年他從國軍中退役。1958年,施泰因謝絕蔣再三挽留,回到聯邦德國,此後定居於特裏爾(1989年6月12日病逝)。

[PDF]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175. Memo of Conversation, "Captain Stein's Views on Several Political and Military Developments on Formosa," Participants: Bodo Stein (aka von Stein, German military Adviser to General Sun Li-jen 孫立人) and William A. Buell (Third Secretary of Embassy), July 13, 1953, Emb, LM75 EA, MF951.249 C76, 1950-54.


2.總顧問巴倫斯班格上校 誓死保衛陪都重慶

1938年,德國軍事顧問團團長馮·法爾肯豪森回國後,前德國國防軍上校霍斯特·巴倫斯班格接替了他的職務,擔任蔣的德國軍事總顧問。他1888年7月29日生於柏林,1907年加入德國軍隊。一戰中,他曾作為上尉連長轉戰西線戰場,戰後繼續留在國防軍中,1934年晉升為陸軍上校。

抗戰中後期,巴倫斯班格最突出的表現在於1944年力阻蔣放棄重慶。1944年12月2日,日軍發動的豫湘桂戰役到了最後關頭,日軍逼至貴州獨山,中國大後方震動,美國人魏德邁兩次建議蔣遷都西康(今四川雅安),以避鋒芒。巴倫斯班格堅決反對,他向蔣進言,遷都將產生極其惡劣的影響:就國際形勢而言,盟軍和蘇軍已兵臨納粹德國本土,太平洋戰場也是形勢大好,此時中國若放棄陪都,將被世界恥笑,勢必影響中國的國際地位;再者,中國軍隊應集中一切力量投入貴州作戰,萬一貴州不守,還可在烏江上設防;第三,如果遷都,中國整個戰爭機器將產生混亂。

巴倫斯班格用激將法刺激蔣:“您可以遷都西康。我作為貴國軍事顧問願意同重慶共存亡!”巴倫斯班格的勸阻終於堅定了蔣的信心,蔣在12月2日的日記中這樣寫道,“若至萬不得已時,乃堅守重慶,決與此城共存亡。以此決策既定,乃心神為之泰然矣。”

在巴倫斯班格等人協助下,蔣調集重兵對獨山之敵進行反攻,12月8日終於收複獨山,迫使日軍退到河池。1945年1月,蔣打算破格提升巴倫斯班格為陸軍中將,但他拒絕了蔣的好意,他希望戰後能回德國與家人團聚。

1946年,巴倫斯班格返回德國,令他悲痛的是,他的兩個兒子在戰時作為國防軍軍官已陣亡在蘇聯。老年喪子的巴倫斯班格心情抑鬱,1950年1月28日病逝。


3.軍醫赫茲伯格 幫助中國人戰勝瘧疾

抗戰期間,中國藥品十分緊缺,連治療瘧疾的奎寧都很罕見,有醫學博士頭銜的德國軍醫赫茲伯格在中國大後方發明了一種代替奎寧的藥品,拯救了眾多中國人的生命。
   
赫茲伯格1894年出生於萊比錫,1932年來華前曾是德國國防軍軍醫。1938年,納粹德國急召在華顧問回國,赫茲伯格由於妻子是猶太人,拒絕回國,而是前往中國政府陪都重慶效命。
   
當時,瘧疾在中國大後方流行,因戰亂和缺少奎寧等因素,瘧疾的感染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赫茲伯格經過兩年多的試驗研究,終於在1940年夏發明一種代替奎寧的藥品,這種藥品很快得到普及。為此,蔣介石親自表彰赫茲伯格大夫。1946年,赫茲伯格和猶太妻子返回德國前,中國政府送給他們一筆豐厚的獎金以示感謝。

戰後,赫茲伯格在德國西部的布拉姆舍開診所,他活到95歲才安然離世。


4.陣亡於常德會戰的霍布裏希中尉

1943年11月,日軍在常德市郊河伏的中國軍隊陣地上,發現一具陣亡的白人軍官屍體,日軍從屍體上搜出一份證件,上麵寫著“弗蘭克.霍布裏希,德國國防軍陸軍中尉”。此事傳到日軍大本營,日本隨即向東京的德國大使提出抗議。德國大使起初也不明白德國軍官怎麽會跑去指揮中國軍隊,後來得知這個陣亡的霍布裏希就是1938年拒絕回國的德國軍事顧問之一。

1907年,霍布裏希出生於德國魯多爾施塔特,19歲參加德國國防軍,1932年來華前已獲得陸軍中尉軍銜。抗戰爆發前,他在江南地區設計要塞工事,但這些國防工事在戰爭初期都被遺棄了。

1938年6月,霍布裏希拒絕返回德國,他認為長江上遊江防要塞還未建成,他有義務幫助中國建立牢固的長江要塞群。他因此被德國國防軍除名,隨後中國授予他陸軍中校軍銜,1941年又被晉升為上校。

1943年11月,霍布裏希前往常德視察要塞,正好碰上日軍發動進攻。在霍布裏希的堅持下,第57師師長餘程萬準許他前往常德市郊河伏進行實地觀察。當時河伏的中國守軍為第171團第2營,共500多人,雖然兵力薄弱,但霍布裏希認為可以憑借工事與日軍周旋,如不戰而退入常德城,將打擊部隊士氣。

11月20日,日軍第116師團在飛機掩護下,連續7次向河伏發起攻擊,均被中國守軍打退。

22日,日軍集中火炮對中國軍隊陣地轟擊。營長袁自強見形勢危急,勸霍布裏希離開,但霍布裏希誓與第2營共存亡。日軍采取波浪式密集衝鋒,中日兩軍反複爭奪,霍布裏希與袁自強都上一線拚殺。激戰中,霍布裏希被日軍子彈擊中,不幸陣亡。河伏一戰,中國守軍第2營除少數幾人僥幸逃出外,全部殉國,為此,日軍將領也頗為感慨:“屍山血河,非我大日本皇軍所獨有!”。

常德會戰結束後,重慶追認霍布裏希為陸軍少將。1946年,中國將霍布裏希犧牲的消息通知了他在德國的家人,並為生活困窘的霍布裏希家人送去撫恤金。


5.蔣的私人衛隊長施滕內斯 為蘇聯提供秘密情報

1939年1月,蘇聯內務人民委員會駐SH情報處特工季先科獲悉,蔣的私人衛隊長施滕內斯希望同蘇方秘密接觸。這個施滕內斯到底是個什麽人呢?

令人吃驚的是,施滕內斯竟是希特勒的老戰友,他出生於1896年,一戰中在戰場上同戈林結為莫逆之交。戰後在戈林引薦下,施滕內斯結識了希特勒,希特勒非常喜歡這個精明強幹的家夥。1923年,施滕內斯加入納粹黨,受命組建納粹衝鋒隊。但由於觀點的差異,施滕內斯漸漸同希特勒產生矛盾,發展到最後,兩人竟結下深仇大恨。

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施滕內斯被蓋世太保逮捕,關鍵時刻,戈林救了他一命,他說服希特勒給了施滕內斯一條生路。在戈林的安排下,1934年施滕內斯作為軍事顧問被派往中國。

在中國,施滕內斯逐漸得到蔣信任。1938年2月,蔣任命他為私人衛隊長。6月,德國召駐華軍事顧問團回國,施滕內斯想都沒想就拒絕了,因為他很清楚回國後等待他的將是什麽。出於對希特勒的痛恨,施滕內斯在1939年通過秘密渠道聯係上蘇聯內務人民委員會駐上海情報處特工季先科,為蘇聯提供關於德國的秘密情報。

1941年,蔣讓施滕內斯進入諜報係統,在這一崗位上,他為蘇聯提供了許多有價值情報。1944年,蔣派施滕內斯到上海與日本人進行秘密接觸,試圖與日本單方麵停戰,讓日軍撤出中國。施滕內斯迅速將這一重要情況通報給蘇聯,蘇聯人得到情報後提醒美國注意蔣的動向。在美國的施壓下,蔣不得不命施滕內斯終止與日本人的停戰談判。

二戰結束後,施滕內斯去了東德,1989年在羅斯托克逝世。


6.通訊專家施托茨納中尉 保障芷江戰役通訊暢通

1945年4月,一名德國軍人出現在中國陸軍總司令部裏,他的任務是為參加芷江會戰的中國軍隊保持通訊暢通和保密。這個德國人便是掛著中國陸軍少將軍銜的埃裏希·施托茨納。

施托茨納生於1898年,參加過一戰,1928年以德國國防軍中尉身份來華。在中國服務10年後,施托茨納本能地拒絕返回德國。作為一名通訊專家,他為中國通訊部隊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芷江會戰前,施托茨納仔細研究了湘西地形,認定綿延300多千米的雪峰山事關重大,這道山脈無形中為防禦方增加了不少便利,而且湘西河流縱橫,即使日軍越過雪峰山脈,進入芷江盆地,也必將陷入中國軍隊預設的火力網中。對通訊部隊來說,隻要保證指揮命令和戰場實時情況上傳下達,即便某些部隊被日軍暫時分割包圍,也能堅持下來。施托茨納將這些意見匯報給陸軍總司令何應欽,何應欽由此對芷江會戰勝利充滿信心。

由於施托茨納通訊保障得力,芷江機場的所有中美空軍輪番出動,在湘西戰區上空盤旋、掃射和轟炸,哪裏有日軍,哪裏便火光衝天。

到6月中旬,參加芷江戰役的日軍各部隊基本退回原出發地域,芷江戰役曆時兩月,終以日軍潰退而告終。

1949年,施托茨納隨國軍逃往台灣,在那裏以少將軍銜退役。之後施托茨納回到聯邦德國,於1976年去世。


 


來源:《文史博覽》 2010年 第12期 作者:光亭


 


-----------------------------------------------------

對於這份資料真實性的判斷:從台灣方麵的資料看施泰因,赫茲伯格和施托茨納均有文字證明,但記載很簡單,遠沒這份材料“生動”,巴倫斯班格等人1938年後材料缺失,都沒有發現授予他們國軍軍銜的官方記錄,說明此文可能有演繹的成分,尤其令人遺憾的是一直沒找到相關曆史照片,鑒於此我對這份資料的定位是“野史”不是“正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