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多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湖南邊陲小鎮 托口古渡

(2011-07-22 14:20:18) 下一個


瀟湘晨報@托口歲月影像誌


 


瀟湘晨報@托口歲月影像誌
來源:戴眼鏡的男孩●蔣兵 ☆ 發布時間:2010-08-09 13:02:17

地方武士規定文條,行人過此,下馬下轎。鎮區設有炮船一艘,長期停在鄭家碼頭,官兵十人,把守河道,維護交通(注:鄭家碼頭,即今沅河碼頭,因住有十員官兵,湖南話讀十為炮,故此又稱炮員碼頭),南北西東,各有一座碉堡,駐有官兵,全副武裝。上有……


【內容提要】 2009年9月20日,停滯兩年後,湖南省目前在建的最大水電站——托口水電站複工,一個麵積達7.29萬畝的湖泊將要成型。到2011年底,第一台機組發電時,也就是千年古鎮托口被拖入水底之時。隨著水運衰落和一座座水電站的建立,沅水在2006年失去了最後一批放排人,如今,又將失去一座保留最完整的古鎮。至於水電站和富庶發達、傳統保護的關係,你有接受它的角度,我也有我的。

(托口的渡口、碼頭和臨江的吊腳樓,讓人最不舍的流連之處。攝於2008年中秋。 圖/尹忠)

沅水邊,消失前的千年古鎮

要說湘黔邊境的明珠托口,就得說從它北麵繞過的清水江,是清水江帶來了托口的繁華,也正是這條江,要把千年的鎮子沉入水底。

清水江發源貴州都勻(編者注:在貴州境內叫劍江,與黃平縣重安江匯合後叫清水江,由黔東南入湖南注入沅江),入湖南境十多公裏就到了托口,成了天然的水路要道。一個世紀前,這裏是雲貴和兩廣地區的桐油、木材、鴉片的集散地。水帶來了貨物,帶來了各式性情的人。民國初期,托口已呈現九街十八巷的繁華。隨後,逐漸沒落的水運亦將這繁華定格,直到現在。

三年了,我每次走進托口,都仿佛時光倒流。

隻見老街,幽巷,白牆青瓦,繁忙古渡,青石碼頭……那都是活生生的。托口的魅力不僅是幾棟老建築,還在於它保留的湘西五溪地區的大量民俗。我連續三年除夕在托口度過,是為了留存最後的影像資料,也實在是喜歡那裏的人。

2008年除夕,移民還沒開始,那個年過得跟百年前一樣。

托口人起得早,清水江邊,載滿趕場農民的尖尖的小船從各個鄉村駛攏來,像下餃子一樣擠滿了15座青石碼頭。水手們熱心,看到那些置辦年貨的老鄉民,也會搭把手。

從碼頭拾級而上,進入河街。臨河的北麵都是兩層樓高、上百年的吊腳樓,一樓臨街做店麵,二樓居住。除夕一早,家家戶戶都洞開大門,放鞭炮,張貼從集市上買回的春聯,掛火紅的燈籠。街心青石板路麵整整齊齊,看起來像我們洪江老商街的微縮版。南麵離碼頭不遠處保留有幾棟高大的窨子屋,房屋比一般的寬敞高大,大廳正中屋頂鬥拱采光通風良好,這是大油號之首的洪江“劉同慶”油號開的分號。

河街南麵是一條的商業街,有若幹窄窄的青石小巷相互連通,清晨挑著擔子的鄉民走過,破損而高低不平的青石板便發出脆響。到了中午,商家在店門前支上攤,擺出了布匹、南雜,剃頭的、算命的、跑江湖耍把戲的都出來了,草藥郎中的生意尤其好。

平日,我住在30公裏外的洪江,早起去趕托口的邊貿集市,中午在那家陳設古老的小店吃碗餛飩,流連小巷一下午,然後趕班車回家,總歸是件樂事。

今年10月3日過去,見拆遷移民已經開始。我不打算中斷拍攝,11月1日趕場,我還會去。直到它沉睡水底,直到它變成汪洋一片。

[最不舍的人和地]

1.托口古鎮馮大爺,80高齡仍閑不住,憑祖傳製作杆秤的手藝開了一家小店,過著自得其樂的日子。河街上有一片傳統手工作坊區,銀匠、木匠、竹匠、圓桶匠,都是白發的老匠人,因為這條水路,他們在這裏做了一輩子。

2.托口小吃主要有餛飩、米麵、米粉、燈盞粑、米豆腐、豬油餅、包子、麵條,趕場的日子這些小攤都坐滿了食客。

3.托口四季陰晴雨雪天都適宜旅行,特別是逢農曆五、十趕場的日子,來自湘黔邊境的上萬邊民紛紛乘車坐船趕來,熱鬧非凡。

4.臨河的邵陽老街,兩側全是木屋,腳底全以巨大的青石板鋪地,走上去“哐當”、“哐當”,當年由寶慶府過來謀生的手藝匠人大多在這裏安家,現在街上依舊住著很多說一口邵陽話的八九十歲的老人。

5.位於河街和商業街之間的萬壽宮會館,是古鎮最豪華霸氣的建築,由到托口開油號的江西人所建,占地近千平方米,五六米的高牆,青石板鋪地,巨大的柱礎上雕刻的花草各不相同,粗大的杉木立柱支撐著房梁,一個成年人雙手合抱不攏。

6.古鎮祠堂很多,現在還保留有趙家、蔣家、粟家、瞿家等六座祠堂,無一不青瓦白牆飛簷翹角。

[geography坐標]

位於洪江市西南部,沅水、渠水匯合處,兩水互為頂托,故得名。曆史最早可追溯到宋元豐三年(1080),置托口寨,屬黔陽縣。“上通雲貴、下連漢滬”的地理優勢,使其在明末清初時形成了長達五華裏的船塢、排塢碼頭,民國初達到鼎盛。現存油榨作坊、木材商號、豪宅、會館、祠堂等建築約三百餘棟,總麵積0.7平方公裏。

托口鎮位於市境南部,屬兩省(湘、黔)、四縣市(洪江市、會同縣、芷江縣、天柱縣)交接地,東與江市鎮相連,南接會同縣,西與芷江侗族自治縣相鄰,北與沅河鎮為界。因位於沅江、渠水匯合處,兩水互為頂托,故名托口。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析龍標置朗溪縣,屬敘州,托口即朗溪故城。宋置托口砦,屬黔陽縣。民國時期為托口鎮,建國後隸屬四區(托口區),1956年建鄉,1958年改鄉建公社,1984年恢複鄉建製,1985年撤鄉並鎮。

托口,一座有著兩千年悠久曆史的古鎮,靜臥在湘黔邊陲的角落裏,沉默如遺棄的羊羔,一部即將沉入水底的曆史。

多少年前,經濟發展的車輪迅猛地輾來,建設性的破壞讓老街漸漸支解。即將動工的大型托口水電站,將使這靜秘的千年古鎮如鐵達尼號成為水底的風景,對古鎮的記錄,已是一種責任。

托口,是湘西邊陲的一個有著一千多年曆史的古鎮,為湘西五溪之首的“滿溪”(《水經注》裏記載)。古稱“朗溪”寨(黔陽縣誌記載),位於湘黔兩省四縣交界處,渠水、沅水穿鎮而過。上通貴州,發源於貴州雲霧山者為清水江,渠水源於廣西龍勝、三江,清水江與渠水二江在托口金塘坪相匯後始稱沅江,直達洞庭湖,水上交通四通八達,運輸船隻,百舸爭流。撲魚小舟,來來往往,布滿江麵。木排、竹筏,遊弋鎮區,轉運各地,生意興隆。清末民初,鎮內有清泰、棋盤、菏葉、半邊、新街、大橋、龍盤、背後......等九街,及艾家、鄭家、楊家、趙家、諶家、郭家、蔣家、暗巷子、大橋、封家、裏仁、竹子、大巷子、細巷子、姑娘巷......等十八巷組成。為了防盜,各條街巷設有十二道閘門。無事開放,有事緊關。有居民一千五百多戶,計五千餘人口。為了防止事故發生,配有一名更夫,走街串巷的巡邏及栲梆報時,提醒群眾注意防火,謹防盜賊。鎮的中心,有一條人工渠道,名曰“朗溪”自街頭直通接龍橋,入一岔進入沅江。鎮的南部,石坨砌就無座拱橋(陽岫、馬田、段家橋、接龍橋、黃土)。其中段家橋、黃土兩座拱橋,地方武士規定文條,行人過此,下馬下轎。鎮區設有炮船一艘,長期停在鄭家碼頭,官兵十人,把守河道,維護交通(注:鄭家碼頭,即今沅河碼頭,因住有十員官兵,湖南話讀十為炮,故此又稱炮員碼頭),南北西東,各有一座碉堡,駐有官兵,全副武裝。上有通洲吳景,下有綠洲風光,東有太平天國(注:下山坡曾駐紮太平天國營盤三個),北有諸葛老城(三裏坪有諸葛城,現在尚在)。

當時鎮裏設有團防局、厘進局。後在抗戰時期改為鎮公所、稅務所,又增設警察局和鹽務局。

鎮的四周,群山懷抱,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土地肥沃,林茂糧豐,遍地香果,與躍人。仲春金秋,白花爭放。暑熱夏天,樹壯枝繁,淒冷孟冬,臘梅吐豔。真是四處韞鶯歌,吉燕飛翔。各行各業,大發興旺,社會安寧,無處不樂!

回顧往事,述古看今。

一、工業:

有全國著名的八大油號:劉同慶、劉安慶、徐榮昌、大豐昌、肖恒慶、吉慶豐、恒慶德、複興昌

開設油號,建起榨房,四十八廠,四、五百工人。一年四季,日夜加工,精裝成桶,銷往國內國外(注:聞名全國的“洪油”即發源於此)。

有建國、利群兩個工廠,紡紗織布,拉絲結襪,供應本地及貴陽。設有楊茂戰、張用興纜子二廠,供應托口上下各地木商,紮排運往鴝陬市、漢口以及各個地方。

設有煙廠二家,即朱興意、萬盛和兩家。除此之外,還有印務廠,加工各種文本,供應各地。

二、商業:

1、文具紙張及書籍一共六家:朱富堂、袁茂祥、王福生

梁自治、蔣家祥、孫善富。

2、金銀首飾五家:方興華、湯恒昌、肖金華、張太和、劉後成

3、瓷器二家:利用厚、廖萬和

4、藥店八家:黃福壽、範鴻太、洪生堂、春和堂、春太堂、延齡堂、黃同興、周恒慶

5、飲食五家:楊偉成、曹剛、鄧壽康、蒙德盛、楊俊傑、雙盛樓、官興樓、德興樓(雙盛樓為湖南第一妓院,供應各種小吃,賣唱魚鼓、大同二胡,琴聲嘹亮,漢戲京戲,五花八門)

6、竹行木行,四十八家:肖貴告、李興懷、張玉成、袁應澤、唐裕太、楊仁安、謝利和、楊合興、敖金成、曾有發、通順祥......等

7、綢緞布匹四十二處:唐亨太、周太祥、春戰祥、楊誌倫、伍瑞記、張錦興、危吉玉、危吉興(危喜泰牌)、李忠信、黃三友、李玉堂、李玉興、李南生、楊萬連、李佰橋、李育橋、向老帕、黃良甸、黃會珍、黃實成、黃理民、黃良福、黃湘民、黃達富、黃作均、黃德廷、周太華、張寶陵、張剛江、李裕聯、湯發祥、鄧堯隆、尹慶福、孫武華、孫吉群、曾昭言、曾紹其、彭美華、劉玉堂、黃玉成、黃玉科

8、南雜百貨四十餘家:欽宏發、趙慎齋、元吉恒、楊恒發、尹同華、鄔義華、謝德華、胡萬球、黃瑞芝、黃同興、聶黑皮、鄒之和、謝恒昌、楊錦興、楊茂和、楊茂盛、趙堯基、聶福生、薛華鬆、黃規居、尹義芳、馮美發、胡萬興、張福太、梁自鬆、張永茂、黃良智、李凱、唐貴生、梁德元、敖麻子、黃長生、黃同興等供應各種生活用品。

三、醫療教育:

設有西醫診所一所(福音堂)、朗溪書院(今托口中學)女子學校(今操場坪)。

抗戰時期書院和女子中學合並為托口中心完小,有教師四十餘人,學生千人。當時女校所寫的對聯是:“曙光開女校,教育重全民”

四、佛堂、宮殿、館廟、堂寺、宗祠共三十餘處:

金鼎、寶珠山、大雄、複隆四山、背佛、萬壽宮、仁壽宮、灶王宮、天堂五宮、祖師殿、雷祖殿、公安殿、三府館、廣東館、靖會館、排會館、南嶽廟、楊公廟、楊四廟、五通廟、觀音堂、福音堂、慈善堂、小陽寺、應元寺、善元寺、蔣氏宗祠、張氏宗祠、瞿氏宗祠、粟氏宗祠、趙氏宗祠、鄧氏宗祠、唐氏宗祠。各種信徒,燒香拜佛,敬祖尊宗,十分熱鬧!

五、水運碼頭近二十處:

托口,以水運興起,明末清初,大量江西、廣東、江浙的油木商販看準托口上通雲貴、下聯漢滬,沅江、渠水兩水交匯的地理優勢,紛紛前來投資。使托口成為雲貴兩廣桐油、木材、鴉片經沅、渠兩水匯流的集散地。因此水上運輸十分發達,各地客商為了搶占生意先頭,紛紛建造自己的碼頭,以便更好地興旺自己。其中最著名、現在還在使用的碼頭有:

1、五通廟碼頭 2、張祠碼頭 3、灶王宮碼頭 4、天王廟碼頭 5、炮員碼頭 6、楊公廟碼頭 7、敖家碼頭 8、諶家碼頭 9、郭家碼頭 10、範家碼頭 11、人壽宮碼頭 12、萬壽宮碼頭 13、大橋巷碼頭 14、豐家碼頭 15、李家碼頭 16、祖師殿碼頭 17、三府館碼頭 18、大巷子碼頭......等。

眾多的碼頭,從托口源源不斷地往外運出桐油、木材。離碼頭不遠,就是當年八大油號之首的“劉同慶”油號。康煕元年(1662)安徽霍丘人張扶翼任黔陽縣令,勸百姓種植油桐樹,取籽榨油,鄰近各縣爭相效仿,使桐油成為沅水上遊除木材以外的又一支柱產業。八大油號聚集托口,建榨房四十八廠,長年雇工四百餘人,日夜用原始的工具碾籽取油,精裝成桶,現存油號舊址帳房,櫃台保存完好,大廳正中頂上八角形鬥拱采光通風良好,地麵一色清石板鋪麵,中間還鑲有麒麟賜福的吉祥圖案。厚重的鐵皮大門密密釘滿鐵釘。舉世聞名的“洪油”就是最先從這裏成交,然後出洞庭、下長江,漂洋過海,走向世界。這樣保存完好的商號還有好幾家,但榨房卻隻剩下了“劉同慶”商號中的一廠。物轉星移,如今這裏成了一家藕煤加工廠。我們隻有從想像中去回憶,當年油工們赤膊短褲、汗流浹背在長年不息滾動的碾盤,和震天的油錘聲中,怎樣讓金色的桐油一滴一滴匯積成長江大河,孕育著湘黔邊地萌芽階段的內陸資本主義經濟。

由於當年的交通運輸主要依賴水路,所以托口古鎮沿河形成了一條長長的商業街。十八座青石板碼頭一字兒排開,密密的吊腳樓臨河而立。街心是整齊的青石板路麵,每隔數丈,有一塊鏤空的古銅錢形的石板直通下水道。每當大雨過後,十字街頭長長的一線朗朗青天,腳下的青石板光潔照人。因為有了這種銅錢形的“水漏”,十街的青石板路真可謂雨不濺泥、晴不揚塵,長年保持著小街特有的潔淨。

清末民初,托口古鎮,水路交通發達,山河秀麗,景色迷人,商賈雲集,工業發達,集貿繁榮,教育興旺,宗教盛行,故有“湘西小南京”、“中國內陸資本主義萌芽的貨化石”之稱矣!

(這條道路,我不知道自己走過了多少回了,我是土生的本地人,現在想起以前的家鄉,真的很懷戀! - 蔣兵/文)

(這是老街買藥材的地方,淳樸的故鄉人,是那麽的友善和和藹. -蔣兵/文)

(醫療活動下鄉了,大家都來瞧瞧. -蔣兵/文)

(這是以前的戲院,現在已經是辦酒席的地方了.如今的這裏沒有了以往的熱鬧和美景. -蔣兵/文)

(趙氏宗祠,“秋收起義”毛委員就是在這家祠堂策劃的.我家附近的趙氏宗祠,感覺那麽的親切,讓我回憶起了小時候.那個小男孩是我旁邊的親戚,哪個和藹的老人就是我的爺爺.-蔣兵/文)

(一位慈祥的老人,在他的眼中經曆過小鎮的興盛和衰落. -蔣兵/文)


 


 


[人文地理]沅水邊,消失前的千年古鎮托口歲月影像誌


作者:臨江聽雨 日期:2010-07-14 20:53:00


圖片
http://www.dutianya.com/m12228/1.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