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多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棋經十三篇》 注釋 (圖)

(2009-05-31 16:07:22) 下一個

宋皇祐中學士●張擬●撰

元●嚴德甫/晏天章●注釋

  《傳》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不有博弈者乎?”桓譚《新論》曰:“世有圍棋之戲,或言是兵法之類,上者遠其疏張,置以會圍;因而成得道之勝;中者則務相絕遮,要以爭便求利,故勝負狐疑,須計數以定,下者則守邊陽,趨作罫,以自生於小地。”春秋而下,代有其人,則弈棋之道,從來尚矣。今取勝敗之要,分為十三篇,有與兵法合者,亦附於中雲爾。

  
論局篇第一

  (棋,方正之名。局,猶曹局也。此篇推本棋局之致,以與天合,故首以論局名篇。)

  夫萬物之數,從一而起。局之路,三百六十有一。一者,生數之主,據其極而運四方也。

  (一者,數之始,萬物之數,皆起於一。故棋有三百六十之數,皆主於一。極,言棋以一居中,猶“皇建其有極”也。四方,四隅也。棋之據其極而運四隅,猶人君建其極而治四方。)

  三百六十,以象周天之數。分而為四,以象四時。隅各九十路,以象其日。外周七二路,以象其侯。

  (四時,春、夏、秋、冬也。周天之度,三百六十有五。棋之路,三百六十而不及五者,大數合也。棋之有四隅,猶天之有四時。時有九十日,而隅有九十路。候,謂七十二候也。)

  枯棋三百六十,白黑相半,以法陰陽。

  (枯棋,韋洪嗣《博弈論》有“枯棋三百”之語,其義未詳。或曰,古者棋局棋子皆以木為之,故曰枯棋,未知本於何說。)

  局之線籩道,謂之枰。線道之間,謂之罫。

  (枰,當知枰,平也,言其線道平也。罫,線間方目也。韋洪嗣《博弈論》所謂“一枰方罫之間”者,是也。)

  局方而靜,棋圓而動。

  (張說曰:“方若棋局,圓若棋子。”蓋圖象天,方法地。天圓而動,地方而靜。虞集曰:“夫棋有天地方圓之象,有明陽動靜之理。世道之升降,人事之盛衰,莫不寓是。惟能者能守之以仁,行之以義,秩之以禮,明之以智。)

  自古及今,弈者無同局。《傳》曰:“日日新。”故宜用意深而存慮精,以求其勝負之由,則至其所未至矣。

  (日日新,言棄者日日有新著。棋之數,雖止於三百六十,而千變萬化,古今不同。苟能於此意深遠,而存意精切,則勝負之由可求;而未至之妙可至矣。)

  
得算篇第二

  (算,猶兵家之計也。孫子序十三篇,以計為首。此篇將言合勢製敵之法,推論勝敗之理,皆由於算。故以得算為諸篇之首。)

  棋者,以正台其勢,以權製其敵。故計定於內而勢成於外。

  (勢,布勢也。敵,合戰也。計,算也。內以心言,外以棋言。棋無詭謀,故合勢必以正。棋有變通,故製敵必以權。正而得勢,弈者之本心,權而製敵,弈者之不得已也。如周武王之取天下,應天順人,同心同德,以正合勢矣,而牧野之戰,翦伐大商,豈其本心哉!蓋除暴救民,有不得已而然耳。其於坐作進退、攻殺擊刺之法,一決於心,所以能集大事而成大功。苟弈者當取勢臨敵之時,內無定算,外能取勝者,未之有也;故下文極言計算為勝敗之由。)

  戰未合而算勝者,得算多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戰已合而不知勝負者,無算也。兵法曰:“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由此觀之、勝負見矣。”

   (承上文,謂夫製敵則必戰,遇戰必先算,多算必戰勝,少算則戰不勝,不算而戰,猶《合戰篇》所謂“隨手而下者,無謀之人也。”故複引《孫子·計篇》之辭以證之,所以深明戰之不可以無算也。)

  
權輿篇第三

  (此篇因言棋有綱格,故先喻以權輿,蓋欲弈者以綱格為本。)

  權輿著,弈棋布置,務守綱格。

  (權,秤錘也。輿,車底也。秤以權為主,車以輿為本。綱,大綱也,有綱則序整。格,條格也,有格則不紊。言弈棋布置,守其綱格,亦猶衡之有權,車之有輿,自然馳驅合度,麵低昂不失其正也。)

  先於四隅分定勢子,然後拆二斜飛,下勢子一等。

  (此棋之綱格也。四隅,四角也。凡棋未了,須先於四角四四之位,分定自黑勢子,然後拆二斜飛。拆二,兩子平二路也。斜飛,兩子斜空二路也。曰斜飛者,如鳥飛之斜也。或曰:斜飛;下勢子一等,固可,而拆二亦曰下一等,可乎?答曰:歸邊拆二,多在第三線道,此是下一等也。觀劉仲甫平角勢,則可見矣。蓋不可執一而論也。)

  立二可以拆三,立三可以拆四,與勢子相望可拆五。近不必比,遠不必乖。

  (此弈棋之綱格也,立二立三;臨邊立下二子三子也。拆三拆四拆五,謂空三路四路五路也;比,逼;乖,離也。立二於可以拆三,立三子可以拆四,或與我勢子相望,又可以拆五,蓋皆有所本而可待,非所謂虛張而妄施。苟可以拆三而拆二,則近而比,比則局促無所施。苟可以拆四而拆五,則起而乖,乖則支離而易破。)

  此皆古人之論,後學之規,舍此改作,未之或知。

  (所謂此者,指上文務守綱格以下而言。謂此皆古人一定之論,後學當為箴規。或有舍此論而別為綱格者,我則未之知也。)

  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詩·大雅·蕩》之篇,言孰不能有初,而少能有其終者也。今之弈者,起初布置猶有綱格可觀,局勢未終,肆意妄行,不知綱格何在。故引《詩》以結之,蓋欲自始至終務守綱格也。)

  
合戰篇第四

  (夫戰有取舍進退之方,有先後眾寡之用,有攻殺擊刺之法,有虛實存亡之勢,皆當謹其所始,而慮其所終。故以合戰名篇,庶使戰者知有其道,而不失其正也。)

  博弈之道,貴乎謹嚴。

  (謹則慮精不妄施,嚴則勢整莫能敵,猶“師出以律”也。)

  高者在腹,下者在邊,中者占角此棋家之常然。

  (腹中路多而難得,惟高者取勢而得之。邊地狹淺易為攻,故下者循守而得之。中者占角,雖不及腹,猶愈於邊。故曰:邊不如角,角不如腹。又曰:沿邊而走;雖得其生者敗。此皆棋家之常法也。)

  法曰:寧輸數子,勿失一先,

  (法,棋家之法也。數子所棄,其失甚少;一先所謀;其得甚大。)

  有先而後,有後而先。

  (上文既言棋不可以不爭先,而此又言有先而當後,有後麵當先,何也?蓋上文所言先者,先手也,而此所言先者,先著也,猶兵法所謂“遠而視之近,近而視之遠”也。)

  擊左則視右,攻後則瞻前。

  (視右,恐擊左而傷右也。瞻前,恐攻後而傷前也。此言凡遇攻擊之時,當審利害之幾。)

  兩生勿斷,皆活勿連。

  (斷,斷之也,活,自活也。)

  闊不可太疏,密不可太促。

  (闊而太琉,則支離而易破;離而太促,則隘通難為功。要在疏離得中,然後可也。)

  與其戀子以求生,不若棄之而取勢、與其無事而強行;不著因之而自補;

  (棄之,棄其不必救之子也。因之,因其所可圖之勢也。上言所見者遠,下言所主者切。)

  彼眾我寡,先謀其生。

  (知難而退也。)

  我眾彼寡。務張其勢。

  (見可而進也。)

  善勝者不爭,善陣者不戰。

  (以實待虛,以治待亂,以虞待不虞,則不爭自得,不戰自克。猶善用兵者能屈人之兵而非戰也。)

  善戰者不敗,

  (計算已定而後戰,故不敗)

  善敗者不亂。

  (亂,謂著數渙散而無統也,善敗者能於敗後取勝,故不亂。)

  夫棋始以正合,終以奇勝。

  (起下文而言。)

  必也,四顧其地,牢不可破,方可出人不意,掩人不備。

  (布置縝密,四顧無,然後可以襲其懈怠,擊其空虛。此所謂始以正合,終以奇勝也。兵法曰:“踐墨隨敵,以決戰事。”注:“言我常須踐履規矩,深守法製,隨敵人之形,若有可乘之形,則出而決戰也。其此之意歟?”)

  凡敵無事而自補者,有侵襲之意也。

  (猶兵法所謂“辭卑而益備者進”之意。知乎此,當求己之弊也。)

  棄小而不就者,有圖大之心也。

  (猶兵法所謂“棄飲食而去者,勿食”之意。知乎此,則勿受所棄也。)

  隨手而下者,無謀之人也。不思而應者,取敗之道也。詩雲:“惴惴小心,如臨於穀。”

  (《詩·小雅·小宛》之篇。)

  
虛實篇第五

  (虛實之理,勢之必有也。然有以實而實彼之虛者,又有以虛而虛彼之實者。蓋皆不知虛實之用也。《孫子》曰:“避實擊虛。”此以虛實各篇,其有所本歟?)

  夫弈棋,緒多則勢分,勢分則難救。

  (緒多無統故勢分,勢分無援故難救。《審局篇》曰:“圍棋布勢,務相接連。”其此之謂歟?)

  投棋勿逼,逼則使彼實而我虛。虛則易攻,實則難破。臨時變通,宣勿執一。《傳》曰:“見可而進,知難而退。”

  (逼,近也。言棋無事不宜逼之。其於攻殺擊刺之間有所當逼者,又當審其進退,不可執一。)

  
自知篇第六

  (夫棋之用心,與治事同一理。人惟不自知,能自知者以理推之,則無所思而不至矣。)

  夫智者見於未萌,愚者睹於成事。

  (棋之成敗,先有其機。惟智者常察於機未萌之先,而愚者常昏於機已萌之後。)

  故知己之害而圖彼之利者,勝。

  (知圖彼之利,而不知已之害,如所謂徇利以忘身者,是也。)

  知可以戰不可以戰者,勝。

  (可戰則戰,不可戰則已。如此則戰無不勝矣。)

  識眾寡之用者,勝。

  (先知彼我強弱,後用進退之法。如王翦伐荊,知荊勢強,曰“兵非六十萬不可”是也。)

  以虞待不虞者,勝。

  (虞,預備也。自布己勢,常有待敵之備,因伺敵人有可乘之便,然後舉而攻之。《孫子》謂“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是也。)

  以逸待勞者,勝。

  (我勢實,被勢虛,實者待敵而取勝,故逸。虛者汲汲以求生,故勞。)

  不戰而屈人者,勝。

  (善棋者屈人之棋而非戰也。如陳泰絕牛頭山而屈薑維之兵,是也。)

  《老子》曰:“自知者明。”

  
審局篇第七

  (此篇專言審局之要,故以審局名篇。苟弈棋者,於一枰之上,常能四顧其地,存其心,度其勢;思惟我路較彼多少,我勢較彼強弱;何者當先,何者當後;何者虛而欠補,何者守而勿失,何者可贏三路,何者可贏五路,我則舍三而取五;何者著而得先;何者著而失先;我則舍失而取得。須戒弱而不伏,躁而求勝,貪而多得;成功一路而已。如此審局,可謂天下之至精者矣。故篇終曰“能審局者則多勝。”豈虛語哉!)

  夫弈棋布勢,務相接連。自始至終,著著求先。

  (求先二字,棋家之大要。法曰:“寧輸數子,勿失一先。”甚言先之不可失也。今有人於棋中失一先,視之如等閑者,蓋不知古人有爭半先而決勝負者也。苟能從事於此,執守勿失,其勝人為不難矣。)

  臨局高爭,雌雄未決,毫厘不可以差焉。

  (交爭,交戰也。雌雄未決,謂不知孰勝孰負也。當此之時,毫厘之差千裏之謬,不可以不審也。)

  局勢已贏,專精求生。局勢已弱,銳意侵綽。

  (局勢已贏,必無不勝之理,故精意求生以守之。猶兵法所謂“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也。局勢雖弱,必求可勝之道,故堅意侵綽以進之。猶兵法所謂“不得已則鬥”也。)

  沿邊而走,雖得其生者,敗。

  (縱得窮活,大勢已失,故敗。)

  弱而不伏者,愈屈。

  (以弱遇強,則當守而勿戰。苟弱而不伏,如螳臂拒輪,來有不齏粉矣。)

  躁而求勝者,多敗。

  (躁,急躁也。待敵而勝則可,求勝則不可。求勝且不可,況躁而求勝者乎?)

  兩勢相違,先蹙其外。

  (蹙。殺也。外,敵子之外空者也。其內空春,乃公共之地。先蹙其外,不勝則持。若先蹙其內,較著則輸矣。)

  勢孤援寡,則勿走。

  (援,引也。勢既孤,又無子可援,若強行妄走,不惟於已無益,而彼勢益強矣。)

  機危陣潰,則勿下。是故棋有不走之走,不下之下。

  (如欲走棋,因攻彼棋而走我棋,雖似不走,其實走也。下,即下子也。如欲下一著補虛,因侵他虛而我虛自實,雖似不補,而其實補也。)

   誤人者多方,成功者一路而已。能審局者多勝。《易》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度情篇第八

   (夫勢之所在,皆其情之所發。因其勢而度其情,則勝敗之兆可知矣。)

   人生而靜,其情難見;感物而動,然後可辨。推之於棋,勝敗可得而先驗。

   (人稟天地之氣以生,而理亦賦焉。其靜也,寂然不動,故未發之情為難見。其動也,感而遂通,故已發之情為可辨,推之事物,莫不皆然,而況於棋乎?)

   持重而廉者多得,輕易而貪者多喪。

   (持重,不輕易也。廉,不貪也。猶《傳》所謂“循理以求利,自無不利;徇欲以求利,利未得而害已隨之”之意。自此以下,皆言其情之可辨也。)

   不爭而自保者多勝;務殺而不顧者多敗。

   (不爭而自保,謂不與彼爭而自保其疆界。務殺,不爭之反也。不顧,自保之反也。勝敗之道;蓋於是焉求之?)

   因敗而思者,其勢進;戰勝而驕者,其勢退。

   (因敗而思,則求勝之心切,心切則思深,思深則勢進。戰勝而驕,則得勝之氣滿,氣滿則忘思,忘思則勢退。)

   求已弊不求人之弊者,益;攻其敵而不知敵之攻己者,損。

   (不求己弊,敵且攻己,何暇求敵弊以攻敵哉?《孫子》曰:“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即此意也。)

   目凝一局者,其思周;心役他事者,其慮散。

  (凝,聚也。思,意思也。周,周遍也。心役他事,謂心為他事所役。慮,思慮也。慮散,謂其心慮他事,不專在橫也。《孟子》曰,“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誌,惟弈秋之為聽。一人員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及之矣。”此之謂歟?)

   行遠而正者吉,機淺而詐者凶。

   (行遠,故人不測;機淺,則人易窺。機行貴乎正,不可詐。正則吉,祚則凶。)

   能畏敵者強,謂人莫已若者亡。

   (畏,有所畏而不敢輕也。謂人莫已若者,自足也。自足則輕敵。或曰:知人有餘而我不足,是敬畏之心存,故強。謂我有餘而人不足,則驕肆之心生,故亡。)

   意旁通者高,心執一者卑。

   (旁通,所充者廣也。執一,知此而不知彼也。)

   語默有常,使敵難量。動靜無度,招人所惡。《詩》雲:“他人有心,予時度之。”

  
斜正篇第九

   (棋之為藝雖小,而有正道存焉。或有以棋為務詭行者,蓋不深知於棋者也。此斜正之篇,有不容不辨焉。)

   或曰:“棋以變詐為務,劫殺為名,豈非詭道耶?”

   (或人以棋為詭道,問於張靖。)

   予曰:不然。易雲:“師出以律,否藏凶。”

   (《易·師卦》“初六”爻辭也。律,法也。否臧,不善也。靖因或人之曰:“予之言非也。《易》不雲乎?師出以法,不善則凶。”)

   兵本不尚詐,謀言詭行者,乃戰國縱橫之說。

   (王者仁義之師,益欲禁亂除暴,而戰國自為是說,而流於詐耳。)

   棋雖小道,實與兵合。故棋之品甚繁,而弈之者不一。

   (兵有者王之兵,有戰國之兵。棋有上品之棋,有下品之棋。)

   得品之下者,舉無思慮,動則變詐。或用手以影其勢,或發言以泄其機。

   (此下品之棋,如戰國之用兵以詐也。)

   得品之上者,則異於是。皆沉思而遠慮,因形而用權。神遊局內,意在子先。圖勝於無朕,滅行於未然。豈假言辭喋喋,手勢翩翩者哉?

   (朕,兆朕也。此上品之棋,如王者仁義之師以正也。)

   《傳》曰:“正而不譎。”其是之謂歟?

   (譎,詭譎也。)

  
洞微篇第十

   (洞,深遠也。微,幽隱也。夫棋有深遠、幽隱之意,未易測識。此摭其可指而言者,著為洞微篇雲。)

   凡棋有益之而損者,有損之而益者。

   (益之而損,如我所與者小,而所得者大;彼所得者小,而所失者大。損之而益,如彼勢已弱,因我貪戰而快彼之心。或曰:益之而損,如陳平損金間楚也。損之而益,猶李靖所謂“間所以能成功,亦有憑間而傾敗者”也。)

   有侵而利者。有侵而害者。

   (我勢實,彼勢虛,侵而有利。彼勢實,我勢虛,侵而有害。)

   有宜左投者,有宜右投者。

   (投,下子也。左投、右投,皆當因時製宜。或有宜左而右,宜右而左者,必敗。猶《書》所謂“左不攻於左,叴不攻於右,汝不恭命”之意也。)

   有先著者,有後著者。

   (先著、後著,亦必因時製宜。又曰,大處當先著,小處當後著。又曰:得便宜處宜先著,施行未成處宜後著。)

   有緊【山下辟】者,有慢行者。

   (【山下辟】,山高貌。從高而壓之所不出,逢衝多有此著。緊【山下辟】,【山下辟】之有力也。行,接先所下子而進一步。慢行,謂不可速進也,或曰:當緊【山下辟】則緊【山下辟】,不當緊【山下辟】則慢行,亦通。)

   粘子勿前,棄子思後。

   (勿前,未詳。勿字疑有誤。或曰:粘子勿忘前所發之意;棄子必思後所思之由,未知其說然否。)

   有始近而終遠者,

   (夫棋有意在遠,而就近以成之者。如“千層寶閣”之意也。)

   有始少而終多者。

   (無先見之智,見小不棄,遂成大敗。如“二士入桃源。”勢之意也。)

   欲強外先攻內,欲實東先擊西。

   (攻內而外自強,擊西而東自實。)

   路虛而無眼,則先覷。

   (若棋固無眼,可覷必先覷之,勿為彼所先,則我無活。)

   無害於他棋,則做劫。

   (劫,謂兩虎口相向而撲。成劫若無約束,則彼此相提不已,故必於可劫處,間下一著,方可複提。以劫多者為勝。其白做劫者,劫因我做,必審於我棋無害方可。)

   饒路則宜疏,

   (疏,太遠則疏張也。饒棋與敵手格局不同,布置疏遠,彼乃不測。)

   受路則勿戰。

   (智謀不同;宜守不宜戰,戰必不勝。猶《周禮》言“兵上下無戰”之意。)

   擇地而侵,無礙而進。

   (可侵則侵,可進則進。)

   此皆棋家之幽微也,不可不知也。易曰:“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

   (幽,幽隱莫測。微,微妙難見。《易·係辭》也。)

  
名數篇第十一

   (名者,實之賓。有其實,則有其名。即其名而求其實,則棋意可知矣。此篇雖為初學入路之門,然而選於高妙者,必由此而進焉。凡三十二名。)

   夫弈棋著,凡下一子,皆有定名。棋之形勢、死生、存亡,因名而可見。

   (名,即下所分之名也。)

   有衝,

   (望關有子;從關中宜出曰衝。)

   有斡,

   (虛探入他曰斡。如“仙老煉丹勢”之二三,“養虎勢”之九三二著是也。)

   有綽,

   (斜尖壓所敵之子曰綽。謂如與彼並行,於頭上斜尖一著,壓之不使之進是也。又於局邊用鑰匙頭侵之,亦謂之綽。)

   有約,

   (因彼侵而當之白約,俗謂之當。)

   有飛,

   (斜行曰飛,拆一曰小斜飛,拆二曰大斜飛。)

   有關,

   (兩子相對,中空一路曰關。關有單關、雙關。單關可破,雙關不可破。俗雲:雙關似鐵牢。)

   有劄,

   (如圍他棋,外有空著,從而促之謂之劄。)

   有粘,

   (遇拶多粘,不粘則有提。)

   有頂,

   (頂,滑於頭上壓一著,使屈而不伸。或有因頂而曲行者,亦有因頂而不能出者,又有因頂而邊斡者,皆頂使之然也。)

   有尖,

   (方罫之地,兩子斜對曰尖。)

   有覷,

   (覷,窺伺也。窺伺他虛,欲斷之。衝之。覷,俗謂之望。)

   有門,

   (雙跳而立他尖位,以禁他子,曰門。此一著象門中之【門中具】也,故以門名。)

   有打,

   (打,猶斷意。打輕於斷,打之,或可以連,斷之,則不可續。又有虛打,注見第十三篇。)

   有斷,

   (注見上。)

   有行,

   (接先所下子而進一步,曰行。又有慢行、冷行。慢行,見前注。冷行,猶“六奇勢”之去五六冷行之著是也。)

   有捺,

   (因彼行而我兜之,曰捺。捺,搦也。或曰,棋欲橫行而出,則捺之是也。)

   有立,

   (臨邊接先所下子,直下一著,曰立。又而冷立之著,如“破竹勢”去四二冷立之著是也。)

   有點,

   (如於他眼中點一子,使不活是也。又如我點一子做活,亦曰點。又有透點,注見第十三篇。)

   有聚,

   (聚,數子群聚在內也。聚有聚三、聚四、聚五、花六,亦曰花聚。凡遇聚皆不活。)

   有蹺,

   (蹺,考之棋勢,即跳也。如沿邊行為敵子所壓,間一著跳出,曰跳。)

   有夾,

   (二子夾一子曰夾。)

   有拶,

   (拶,逼拶也。如翻撲他虛眼,隨後趕之,其名曰拶。拶之多粘,不粘則提之。拶,字葛切。)

   有【山下辟】,

   (注見前章緊【山下辟】下。)

   有刺,

   (於可透點處,促他一著曰刺。或截他眼,亦曰刺。考“金鉤勢”之四三,“擒縱勢”之三一二著,刺之意可見。)

   有勒,

   (勒,猶趕意。趕,隻順趕之而已;勒,倒勒也。如殺在東去,倒勒西來,殺在左去,倒勒右來文意。)

   有撲,

   (於虎口中縱與之一於,然後取之,曰撲。猶兵法所渭“與之敵必取”之意也。)

   有征,

   (步步趕殺曰征。俗謂之紐。)

   有劫,

   (先投子曰拋劫,後應子曰打劫。)

   有持,

   (持,持守也。謂兩勢相圍,持守而不敢動也。)

   有殺

   (三子圍一子曰殺。或五子圍二子,六子圍三子之類,皆謂之殺。)

   有鬆,

   (鬆,寬縱不逼之意。棋中鬆意多妙。)

   有槃。

   (槃與盤同。如盤過之類是也。)

   圍棋之名,三十有二,圍棋之人,意在可周。臨局變化,遠近縱橫,吾不得而知也。用倖取勝,難逃此名。《傳》曰:“必也,正名乎棋!”之謂歟?

   (棋中之名雖有限;棋中之意則無窮。意雖無窮,名無不該;倖通作幸,冀望得也。《傳》所謂“必也正名”,孔子答子路問為政之辭。斷章取義,觀者不以辭害意可也。)

  
品格篇第十二

   (此篇言棋有九品,皆能入格,故以品格名篇。蓋人之氣稟不齊,而趨向亦異,故於棋有自然而然者,有用智而致其然者。自然而然,今未之見也。苟有能用智而窮其妙者,亦可謂之善弈者矣。)

   夫圍棋之品有九。

   (入神以下九品是也。)

   一曰入神,

   (神遊局內,妙而不可知,故曰入神。)

   二曰坐照,

   (不勞神思而不意灼然在目,故曰坐照。)

   三曰具體,

   (人名有長,未免一偏,能兼眾人之長,故曰具體。如遇戰則戰勝,取勢則勢高,攻則攻;守則守是也。)

   四曰通幽,

   (通,有研窮精究之功;幽,有玄遠深奧之妙。蓋其心虛靈洞沏,能深知其意而造於炒也,故曰通幽。)

   五曰用智,

   (智,知也。未至於神,未能灼見棋意,而其效著不能深知,故必用智深算而入於妙。)

   六曰小巧,

   (雖不能大有布置,而縱橫各有巧妙勝人,故曰小巧。)

   七曰鬥力,

   (此野戰棋也。)

   八曰若愚,

   (觀其布置雖如愚,然而實,其勢不可犯。所謂“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敢拒”是也。)

   九曰守拙,

   (凡棋有善於巧者,勿與之鬥巧,但守我之拙,彼巧無所施,此之謂守拙。)

   九品之外不可勝計,未能入格,今不複雲。《傳》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

   (入神、坐照、具體如生而知之之棋也;通幽、用智、小巧如學而知之之棋也;鬥力、若愚、守拙如困而學之之棋也。三者雖不同,及其成功則一而已。)

  
雜說篇第十三

   (前既序述多篇,其所載有未備者,於是又摭其餘意,著為雜說一篇,所以備其所未足之意,而並終其論焉。)

   夫棋邊不如角,角不如腹。

   (前章既曰“高者在腹,下者在邊,中者占角。”至此又曰:“邊不如角,角不如腹。”而申言者,蓋強弱之勢,乃勝敗所係,不可不深省也。)

   約輕於捺,捺輕於【山下辟】。

   (捺,棋欲橫行而出,則捺之。約,則當之而已,故捺重而約輕。自關中衝出者。從高麵壓之,用力大、故【山下辟】又重於捺。三字之義雖同,而其用有輕重之差。)

   夾有虛實,

   (虛夾,將有他圖;實夾,不出本意。)

   打有情偽。

   (打猶斷也。情偽,即虛實也。棋有虛打實打。如他棋有一尖相連,尖左我有子。尖右可實打之。若尖左我空著,先於尖右冷下一著,曰虛打也。觀“三生勢”之平四二虛打之著,則可見矣。)

   逢綽多約,

   (逢綽多約,少有不約者。)

   遇拶多粘。

   (遇拶多粘,少有不粘者。)

   大眼可贏小眼,

   (如聚三、聚四、聚五、花六,下至一路,皆眼也。而花六以聚五為小眼,聚五以聚四為小眼,聚四以聚三為小眼,一路以聚三、聚四、聚五、花六為大眼。若兩勢相圍而較著數,則大眼可贏也。)

   斜行不如正行。

   (斜行則勢虛,正行則勢實。虛則易攻,實則難破。亦有所當斜行處,又不可泥於此,舊注以行為行曰胡孟切者非。)

   兩關對直則先覷,

   (劉仲甫曰:“彼此有關則先覷,覷則張力而後活。”)

   前途有礙則勿征。

   (劉仲甫曰:“凡遇征棋,先觀前路有無敵之子相礙。”)

   施行未成,不可先動。

   (行未成而先動,則機露。《易》曰:“機事不密則害成。”)

   角盤曲四,局終乃亡。

   (盤,非棋盤之盤。乃三十二名中“有盤”之盤。角盤曲四,言四於曲盤其角也。雖可以劫活,然局終無劫可打,所以亡。)

   直四板六,皆是活棋。花聚透點,多無生路。

   (直空四路或直圍四子,曰直四。板六,兩三相排也。花聚、聚四、聚五、聚六也。透點,如板六、直四,外粘不實,為敵所刺,而透中點也。)

   十字不可先紐,

   (方罫之間,黑白兩尖相交曰紐。十字先紐,必為彼所禁製,故不可先紐。若與我勢子相近,而欲破他勢,雖小紐亦可。)

   勢子在心,勿打角圖。

   (心,腹中一路也。勢子在心,蓋饒模也。角圖,如大角圖、小角圖、平角等勢皆是也。有勢子在心,打角圖則彼勢強。)

   弈不欲數,數則怠,怠則不精。弈不欲疏,疏則忘,忘則多失。

   (言棋不可終日下,不可久而不下。)

   勝不言,敗不語。

   (自言曰言,答人曰語。勝不矜己,敗不責人,此君子之道也。)

   振廉讓之風者,君子也,起忿怒之色者,小人也。

   (廉,不貪也;讓,謙遜也。忿,恨也。怒,嗔恚也。君子知恥,故有廉讓之風。小人矜貪,而有忿怒之色。)

   高者無亢,卑者無怯。

   (高者亢,亢則驕,驕則必亡。卑者怯,怯則懦,懦則必因。)

   氣和而韻舒者,喜其將勝也。心動而色變者,憂其將敗也。

   (此所謂“有諸中必形諸外”也。)

   赧莫赧於易,恥莫恥於盜。

   (赧,愧色也。易,悔子也。盜,偷子也。)

   妙莫妙於用鬆,昏莫昏於複劫。

   (妙,棋妙;昏,人昏。鬆,寬縱不逼之意。複劫,反複打劫也。鬆雖寬縱而意深,此棋所以妙。劫多反複而意少,此人所以昏也。)

   凡棋直行三則改,

   (劉仲甫曰:“自古國手直行三子,多是斜飛、單關,少背直行四子者。若壓敵子沿邊而走者,雖多亦許。)

   方聚四則非。

   (劉仲甫曰:“自古國手有方聚四者。以四子圍方罫,名曰方聚四”。)

   勝而路多,名曰贏局,敗而無路,名曰輸籌。

   (籌,如《漢書》“願借王前筋以籌之”之籌。古者圍棋,或輸或贏,必下籌以記局數也。)

   皆籌為溢,

   (皆,等也。謂兩家各勝一局,其籌等矣。故名曰溢。溢,盈滿也。舊注訓溢為“滿而不溢”之溢,謂“白黑兩棋非滿局,路各有多者為贏。”其說非也。)

   停路為芇。

   (芇音綿。《說文》:“相當也。”兩家路數相停,故名曰節。俗曰停局是也。)

   打籌不得越三,

   (古者禮成幹三,故揖必三揖,讓必三讓。而棋下籌;亦必以三局為節。)

   淘子不限其數。

   (淘,澄汰也。局終數過棋子,欲知多寡,而分勝負,謂之淘子。自輸一子至三五十子,皆謂之輸,故曰不限其數。)

   劫有金井、轆轤,

   (三劫齊打曰金井,兩劫齊打曰轆轤。三劫似井形,兩劫一起一伏似轆轤故名。)

   有無休之勢,有交遞之圖。弈棋者不可不知也。

   (承上文,無休之勢金井劫是也,交遞之圖轆轤劫是也。)

   凡棋有敵手,有半先,有先兩,有桃花五,有北鬥七。

   (敵手,兩家不相強弱也。半先,強者於弱者三局中,饒弱者兩局先也。先兩,兩局中饒三子也。桃花五,兩局中饒五子也。北鬥七,兩局中饒七子也。桃花五,取桃花五出之義。北鬥七,取北鬥魁四杓三之義也。)

   夫棋者有無之相生,

   (有中生無,無中生有,有通神入妙之意,而人少可及矣。)

   遠近之相成

   (或意在遠先就近,以成之。或意在近先就遠,以成之。)

   強弱之相形、利害之相傾,不可不察也。

   (我強則彼弱,此利則彼害,勢之必然也。)

   是以安而不泰,存而不驕。安而泰則危,存而驕則亡。《易》曰:“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

  (安,危之反也。存,亡之反也。危不生於危,常生於安;亡不主於亡,常生於存。泰,放肆也。驕,矜誇也。君子戒謹,無放肆矜誇之心,所以有常存久安之理,小人反是。《宋文鑒》曰:”無謂品高而怠其誌,怠即將卑。毋謂勢大而驕其心,驕即將贏。無謂行長而泄其機,泄即將疲。無謂局盛而誌其敗,忘即將危。若然,則製術於未形之前,識宜於臨事之際,轉禍於垂亡之間,具此道者,為善弈乎!”)

  自宋善弈顯名天下者,昔年待詔老列宗,今日劉仲甫、楊中隱,以至王琬、孫侊、郭蒼、李百祥輩,人人皆能誦此十三篇,體其常而生其變也。古人謂猶盤中走丸,橫斜曲直,係於臨時,不可盡知。而必可知者是丸不能出於盤也。棋經,盤也,弈者,丸也。士君子無所用心,則可觀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幼學 回複 悄悄話 多謝,多吉。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