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揚

No one else defines your life. Only you do.
個人資料
正文

【迎新春】 連年有餘

(2009-01-05 14:04:15) 下一個
這是一個節日的季節,才過完聖誕、新年,又將迎來華人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在海外我們遍布在世界各地,感受著不同國家的聖誕、新年傳統,在國內大家來自五湖四海,希望朋友們寫寫有關故鄉的春節民俗文章,先送大家一個連年有餘:

 

再推薦一篇林斤瀾的《歲燈》,選自他的散文集《雜花生樹》,寫的是他溫州老家的春節習俗,讀來很有意思,重溫經典音樂,重讀大家散文,迎來新春好時光!

《歲燈》
作者:林斤瀾

去年年底,晚報要我寫一篇過年的“故鄉舊俗”,我寫了“燀春”。“燀”這個字,現在很少用場了。那是除夕之夜,女人們在端在擺團圓飯時節,院子裏或是大門口,男人們點起“燀春”的篝火。

今年,還要寫一段,我寫“歲燈”。

也就是除夕那天,多半是一個在家務活上退居二線,或本居二線的老人,把紅蘿卜切成半寸高的墩墩,插上竹簽,簽上插小小紅蠟燭。小孩子幫著數數,先數門,大門、房門、裏間門、陽台門、廚房門、旁門、後門,一共多少門。凡門,不論大小,都要一對蠟燭,這又該數蠟燭了。

黃昏到來,女人們端上擺上團圓飯了,男人們點篝火放炮仗了,過年的高潮來到眼前了,老人點起一片的小小紅蘿卜、紅蠟燭、紅豆豆火光,小孩子在大人腿腳中間,在興高采烈中間,穿梭一般,一對對送到裏裏外外大大小小的門口,地上、這邊、那邊。

團圓飯擺在廳堂裏,沒有廳堂也擺在最大的房間,四邊都沒有進進出出的門,一家人坐在燭光裏了。

我喜歡灶火、爐火、燈火、篝火,喜歡麵對真正的火焰。現在什麽都電氣化了,偶爾停電,點起一支蠟燭,就會發生奇異的感覺。火焰給人光亮,給人溫暖,最重要的是給人一個家。黑燈、瞎火、冷鍋、涼鋪那是日子過到了盡頭。可是火焰本身,一刻兒也不安靜,它總在發光,總在發熱,每一光絲和每一熱點,都是一個爆炸。因此它總是不斷地閃動、放射、搖曳和扭曲……它爆炸的是它自己,因此它是看不厭的。恐怕也就因此,把個家像個家。

“歲燈”的起源,據說也還是團圓。除夕之夜,在這個世界上的親人,都要回家來吃團圓飯。已經到了別一世界的,也要回家看看坐坐。每一個門口點上蠟燭,好給親人們照亮,那麽牽涉到鬼魂了,豈不陰森荒誕?不,恰好是天地的博大,陰陽的和諧,世代的親愛。

我少年離家,後來在北國站住,稍稍有了個家的樣子,一到除夕,就點家鄉的歲燈。我的女兒學步的時候,兩眼亮晶晶送燈到門口。現在輪到她在廚房裏忙碌了,她的狗蛋兩歲那年,瞪著桌子上幾十隻蠟燭,仿佛火海,不敢伸手。三周歲,才緊攥蘿卜燭台,由他爸爸帶領,輕聲、探步、目不轉睛地送到各處。大家坐下吃飯喝酒,他悄悄溜走,到各個沒有人的房間裏,看望他的燃燒的蠟燭。一支一支地看,時不時彎下腰,伸手過去,是挪一挪嗎?好像沒有必要,隻不過想摸一摸、碰一碰。他兩眼亮晶晶,映著火苗嫋嫋。單單因為童年,因為孩子臉上的燭光,難道還不是好風俗!

八十年代我特意回家鄉過個年,卻沒看見“燀春”的篝火,問問孩子們“歲燈”,竟搖頭如撥浪鼓。老人說:個別人家,有也還是有。隻是社會上不作興已經四五十年了,早二三十年關係政治,現在一二十年又忙著經濟。剩下過年也就是酒肉,倒又不是完全脫離傳統,好比“方城之戰”什麽時候也方興未艾,那是不是軍事的帶攜?反正比文化吃香。

(完)


The Dawning of the Day
演奏: James Galway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飛揚的青春 回複 悄悄話 回複河中泥鰍的評論:
新年好!新年好!
回來了,見到自己的學生了嗎?
河中泥鰍 回複 悄悄話 飛揚,新年好!
我們那圪塔過去過年也很熱鬧,但是民俗風味一直不強,事實上我們那圪塔也缺乏特色鮮明的本地民俗。勉強搭點界的是放鞭炮和看花燈,但是近年來屢有鞭炮傷人的報道,大多禍及幼童,所以我感到傳統民俗也確實有改良的必要。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