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揚

No one else defines your life. Only you do.
個人資料
正文

丹麥著名建築設計大師 Jørn Utzon

(2008-12-01 15:20:48) 下一個

上周11月29日,丹麥著名建築設計大師 Jørn Utzon (1918 -- 2008) 於睡夢中辭世,享年九十歲。這裏重貼一篇年初寫的舊文,標題是:威爾第的歌劇《阿伊達》(AIDA),謹以此文紀念這位了不起的老人,感謝他在這個星球為人們創造的寶貴的文化財富。

威爾第的歌劇《阿伊達》(AIDA)

今天看到網友回國拍攝的一組歌劇院的照片,讓我聯想到幾個丹麥設計師,首先是 Jørn Utzon,他是丹麥著名設計大師之一,2003年普利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獲得者,他最為人們熟悉的作品就是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了。



丹麥著名設計大師之一,Jørn Utzon (1918 -- 2008)


Jørn Utzon 設計的悉尼歌劇院

不過,Jørn Utzon 與悉尼歌劇院之間的情愫可以說是愛恨交織。1955年起,為了興建悉尼歌劇院,澳洲政府在世界範圍內征稿,截至1956年,共有32個國家 233 個作品參選,Jørn Utzon 的設計作品就是其中之一,當時他38歲,隻是丹麥一個很普通的設計人員。Jørn Utzon 的設計方案遭到了淘汰,後來還是評委之一、芬蘭籍美國建築師 Eero Saarinen 從廢棄的作品中翻出,才使這個方案起死回生。通常人們以為 Jørn Utzon 的設計靈感源自於貝殼或是風帆,其實他的主意來自橘子瓣,不過他對於貝殼、風帆的理解也樂於接受。

1959年歌劇院開始破土動工,施工技術難度很大,加上預算超出,致使工程進展並不順利,朝野政黨也展開爭議,1965年,反對耗費巨資興建大型悉尼歌劇院的自由黨上台,隨即終止了與Jørn Utzon 的合同,Jørn Utzon 憤然回到了丹麥,餘下的大量工程由澳洲建築師繼續完成,悉尼歌劇院最終於1973年竣工,工程一共耗時15年。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親自為悉尼歌劇院落成剪彩,首場演出是根據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改編的歌劇,隻是設計師Jørn Utzon 拒絕踏上澳洲土地,至今沒有親眼看看自己設計的建築奇觀。

在Jørn Utzon 影響下,他的三個孩子都從事了建築和設計事業。有趣的是Jørn Utzon 很喜愛林語堂的作品,並因此給女兒起了名字“Lin”, Lin Utzon 現在也是一名卓有名氣的設計師,她的作品涵蓋玻璃瓷器、丹麥皇家芭蕾舞團演出服裝、瑞典哥德堡Volvo汽車總部設計等等。



Jørn Utzon於 1965年設計的Aurora chair,當時他還置身於悉尼歌劇院工程項目中。



悉尼歌劇院後,Jørn Utzon 設計的科威特國會建築大廈 (Kuwait National Assembly, 1972 – 82)


Jørn Utzon 的女兒 Lin 設計的一款有爭議的花瓶,有人開玩笑說這是“牙齒花瓶”。:-)



丹麥建築設計師Johann Otto von Spreckelsen (1929 -- 1987)

除了Jørn Utzon,還有一位從海外揚名的丹麥建築師,他就是 Johann Otto von Spreckelsen (1929 -- 1987),他為法國設計了“新凱旋門” (La Grande Arche),這一宏偉建築位於巴黎la Defense金融商業區中心,是為了紀念法國大革命勝利二百周年 (1989年)而建造的。

與Jørn Utzon 經曆相似,Johann Otto von Spreckelsen在設計“新凱旋門”之前,也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普通設計師,他的作品是在當時四百多件應征作品中勝出。“新凱旋門”於1984年開始動工,1989年建成,外觀簡潔、內部極為複雜,其中有很多建築史上的技術突破,遺憾的是 Johann Otto von Spreckelsen 在“新凱旋門”落成之前去世。

兩位設計師,都為這平凡的世界創造出了不平凡的作品,可惜都與自己的作品擦肩而過。


Johann Otto von Spreckelsen (1929 -- 1987) 設計的法國“新凱旋門”(Grande Arche at La Défense)。

有人開玩笑說丹麥國土太小,所以建築師都跑到海外施展才華去了,不過,有一個人給他們提供了一次在本土施展才華的機會。:-) 他就是 Mærsk Mc-Kinney Møller(1913 - ),世界上最大的航運公司A.P. Moller – Maersk 的擁有者。 Møller一直保持著極其低調的生活風格,他非常喜愛歌劇和交響樂,因此他決定送給丹麥人民一份禮物,一個新的歌劇院。

丹麥建築設計師 Henning Larsen (1925 - )

這個設計重任落在了丹麥建築設計師 Henning Larsen (1925 - )身上,可是設計過程中 Møller 沒少發表意見,為了言之有物,九旬高齡的 Møller 還親自考察了世界各地優秀的歌劇院,老人家希望這個歌劇院不僅在建成時是最好的,更希望多年之後依然能夠保持著卓越的風姿。

不過有時事與願違,Møller 要求 Henning Larsen 從正麵打破方盒子形式,還要求加上橫向金屬裝飾線條,以至於最終造型變得呆板,被取笑成Pontiac 老式汽車散熱板。另外,人們還對設計師 Henning Larsen 有一個爭議,就是那個向外飛出的大屋頂造型,因為它和法國設計師 Jean Nouvel 的瑞士洛桑文化會議中心太相似了。


哥本哈根歌劇院正麵(Copenhagen Opera House)



哥本哈根歌劇院背麵,對麵的古老建築是丹麥皇家 Amalienborg 王宮。



歌劇院內部休息廳有三個美輪美奐的吊燈,每個燈都由大量半透明的琉璃組成,這是丹麥著名藝術家Olafur Eliasson 的傑作。他多次為Louis Vuitton 設計燈飾作品,比如2006年聖誕節期間, Louis Vuitton 專賣店亮起的“Eye See You”。


丹麥著名藝術家Olafur Eliasson為Louis Vuitton設計的Eye See You。



法國設計師 Jean Nouvel設計的洛桑文化會議中心 (Kultur- und Kongresszentrum Luzern),讓人沮喪地相似,難怪有人抨擊Henning Larsen。


飽受爭議之後,2005年,丹麥人民終於收到了這份心意,哥本哈根歌劇院(Copenhagen Opera House),首場演出是威爾第 (Giuseppe Verdi, 1813 - 1901)的歌劇《阿伊達》(AIDA)。 今天也與朋友們一起欣賞《阿伊達》中的一些精彩片段,盡管這不是當天的演出版本。:-)


Composer: Giuseppe Verdi
Conductor: James Levine
Orchestra: Metropolitan Opera Orchestra, Metropolitan Opera Orchestra and Chorus

I sacri nomi di padre
Aida: Aprile Millo

Gloria all´Egitto
Ramfis: Samuel Ramey

Marcia

Ballet

Fuggiam gli ardori inospiti
Aida: Aprile Millo
Radames: Placido Domingo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燒火丫頭 回複 悄悄話 這些老頭設計師看起來很親切,哢哢
燒火丫頭 回複 悄悄話 丹麥人特別低調。來丹之後才知道,這個小國家的人民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

先讓我驚訝的是,那麽多諾貝爾獎獲得者,而且個個領域的
然後被告知,C語言是丹麥人發明的,當時不敢相信
然後是手球是丹麥人發明的
然後悉尼歌劇院居然也是丹麥人設計的。。。

可是我想除了安徒生,沒多少人對丹麥有更多的了解。

很多人,丹麥憑什麽發達的?它那麽小!他們good at what啊? 哈哈哈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