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揚

No one else defines your life. Only you do.
個人資料
正文

《花間一壺酒》(節選),作者:李零

(2008-07-01 05:13:11) 下一個

    李白是詩人,也是酒鬼(他自己的說法,是“酒中仙”)。詩寫得好,酒也喝得好,神思縹緲狂放不羈痛快淋漓一瀉千裏的詩情,全是借著酒勁釋放出來。這就像有些搖滾歌手要吸毒,聽的人也吸,吸毒狀態下的聲音不一樣,外人難以體會。

  李白嗜酒如命,經常爛醉如泥,喝,喝,天天喝,直到醉死當塗。後世酒樓,拿他當招牌,畫個醉漢,叫“玉山傾倒”,掛個酒簾,稱“太白遺風”。他是喝酒喝出了大名。

  不過,李白喝酒和現在的喝法不同,不是猜拳行令,輪番敬酒,更沒有生意好談,關係好拉。他是詩人,詩、酒有不解之緣。詩是吐心頭不快,酒是澆胸中塊壘,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遊天姥吟留別》),緣在什麽地方?全在一個“愁”字。他寫喝酒的詩很多,我最喜歡,還是《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詩中的酒徒本來是半夜三更喝悶酒,自個兒喝沒勁,就拉上月亮和自個兒的影子,其實是形影相吊,還是自個兒和自個兒喝。酒勁上來,扯著嗓子唱,月亮搖搖晃晃;拖著身子舞,影子跌跌撞撞。古代寫喝酒的詩很多,這首最好。

  “月下獨酌”,是一種意境:

  喝酒一定要夜裏喝,而且是一個人喝。

  喝著喝著,如果能喝出三個人來,則是更上一層。

  酒和文學有關,魯迅講魏晉風度,專門討論過這個問題(《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曹操下令禁酒,把成心跟他抬杠的孔融給殺了(孔融的說法是,酒能亡國,色也能亡國,何獨禁酒,而不禁色),但他自己照樣喝,“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蘇軾《前赤壁賦》)。他的《短歌行》也是寫喝酒,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雄渾,蒼涼,也是得益於酒。詩中有“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可見也是月下獨酌。文學中的酒,不是一般的飲料,而是效果緩慢的半毒品。研究秦皇、漢武的苦惱,我們知道,它和人生短促有關,和排解憂愁有關,其實是不死之藥的代用品。三杯兩盞下肚,不知心在何時,身在何處,什麽恩怨爾汝來去,通通滾蛋。古人寫喝酒,這是主旋律。

  酒中有哲學——苦悶的哲學。

  李白的詩,和陶淵明的詩有相似之處,特別是他不肯“為五鬥米折腰”,討厭做官,醉心於酒,精神像,詞句也像。葛兆光先生說,這首詩,風格和陶淵明的詩相近,陶詩有“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句(《雜詩八首》),並有“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然複醉”等語(《飲酒》二十首序),他可能是從陶詩受到啟發(《中國古典詩歌:唐詩卷》,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 1994 年)。這裏,我想補充一句,陶詩講形影相吊,還有一組也值得注意。陶淵明寫過一組詩,叫《形影神》,是反對釋慧遠。慧遠作《形盡神不滅論》和《萬佛影銘》,說人死了,身體不存而精神不滅。陶淵明不同意,寫下這組詩。“形”是身體,“影”是身影,“神”是靈魂,三者的關係,是神學問題,也是哲學問題。在中國古代詞匯中,“影”的含義很神秘,既可以是身影,也可以是畫像,今語“攝影”、“電影”還保留著它的古老含義。古人認為,作用於“影”也會作用於“形”、神”,比如給影子或畫像紮針,就是巫術常用。

  陶詩是客主互答之體,共三首。第一首是身體勸影子,叫《形贈影》。身體說,人為眾靈之長,卻難逃一死,比起天地、山川、草木,哪樣都不如,羽化登仙不可得,死後全是一場空,還是有酒就喝,千萬不要推辭。第二首是影子回答身體,叫《影答形》。影子說,我和你總是相伴相隨,悲喜與共,陰涼地裏暫分手,太陽底下不分離,可惜的是,人終不免一死,形滅則影消,與其借酒消愁,不如積德行善,留名後世(蓋名如身後之影)。第三首是由靈魂來總結,回答身體和影子。靈魂說,人之為人,全在靈魂,我和你們都不同,但隻要活在世上,就要依托身體,隻要依托身體,就會留下影子,無論是誰(如“三皇大聖人”和能活數百年的“彭祖”),都無法留住生命,喝酒隻能暫時忘憂,非但不能延命,反而促其早死;行善也很徒勞,乃是身後之事,誰來誇你,你已不知道。最好還是聽其自然吧,用不著高興,也用不著害怕,該死就死,何必操心。

  這是可以稱為“通脫”的人生態度,“通脫”是出於無奈。

窮人,餓了要吃,累了要睡,如果最低生存都得不到滿足,當然盼望“聊勝於無”,“有”最重要。但“有”了之後,吃什麽好,怎麽睡才得勁,問題又生。如果什麽都享受過,非什麽不吃,非什麽不睡,最高的山爬到頭,下又下不去了,怎麽辦?那才是最大痛苦。惟一的解決方案就是縱身一躍,一了百了,直接就下來了。古人說,“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元稹《離思》),人隻有到了這一步,才會懂得“聊勝於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棣棠 回複 悄悄話 你這麽寫,讓我這個學文的很慚愧嘛。

我得跟你談藏族古典文學中的某個問題……

待我想想:到哪去囤點東西威懾你一下!
登錄後才可評論.